刘胜东 张晓彧
摘 要 杨小舟蛾(Micromelaopha sieversi)隶属于鳞翅目舟蛾科,该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中部和东北地区,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该虫主要寄生于杨树和柳树上,取食树叶,危害树木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死亡。基于此,通过实施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项目,对金湖县境内杨小舟蛾进行实地调查,综合本县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并参照国家评判标准,采用PRA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各级评判模型风险分析方法,对金湖县杨小舟蛾的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传播可能性及管理难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和风险评估,认定该虫在本地区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关键词 杨小舟蛾;危害性;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3.044
1 杨小舟蛾概况
1.1 生物学特性
1.1.1 形态特征
杨小舟蛾为完全变态昆虫。1)卵。黄绿色,半球形,呈块状排列于叶面。2)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3 mm,体色变化大,呈灰褐色、灰绿色,微具紫色光泽,体侧各具一条黄色纵带,体上生有不显著的肉瘤,以腹部第一节和第八节背面的较大。3)成虫。体长11~14 mm,翅展24~26 mm,体色变化较多,有黄褐、红褐和暗褐等色;前翅有3条具暗边的灰白色横线,内横线似1对小括号“()”,中横线像“八”字形,外横线呈倒“八”字的波浪形,横脉为1小黑点;后翅臀角有一块褐色或红褐色小斑。4)蛹。褐色,近纺锤形[1]。
1.1.2 发生规律
杨小舟蛾在一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树洞、林下落叶、松土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成虫,成虫有趋光性,夜晚活动交尾产卵,多将卵产于叶片上。初孵幼虫群集啃食叶表皮,稍大后分散,严重发生期一般在7、8月份。幼虫行动迟缓,夜晚取食,老熟幼虫吐丝缀叶化蛹,10月则进入越冬期[2]。
1.2 分布及防治情况
1.2.1 分布范围
杨小舟蛾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如江苏、上海、浙江等省份)、中部(如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和东北(如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等地。
1.2.2 防治情况
1.2.2.1林业防治
选择抗病虫的优良树种造林,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木抗逆性。
1.2.2.2物理防治
在不同虫期用人工方法进行防治,卵期、幼虫期摘除受害叶片;林间清杂,放养家禽;利用其趋光性诱杀成虫。
1.2.2.3化学防治
对受害面积大的成片林采用大型器械进行喷防,主要药剂有25%灭幼脲III号、甲胺磷、除虫菊酯类、阿维菌素、鱼藤酮等。
1.2.2.4生物防治
投放天敌昆虫,喷洒生物农药,利用麻雀、家燕、灰喜鹊等鸟类捕食虫蛹。
2 风险评估分析
2.1 发生分布和控制措施
2.1.1 发生分布情况
早在2000年8月,江苏省金湖县戴楼镇的成片杨树林和县林场的成片柳树林等地发生杨小舟蛾,树叶被吃光;2001年杨小舟蛾大爆发,并且存在大小年现象,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次大爆发;2017年,杨小舟蛾集中发生面积达223.33 hm2,损失巨大[3]。
2.1.2 控制措施
2.1.2.1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1)建立专业调查队伍,每年派出数名技术人员对金湖县本县境内近三年栽植的成片林、景观林和主次干道两侧的绿色通道以及苗圃基地的林木进行认真调查,对不能确认的危害现状当时采集标本。根据调查数据汇总,将金湖县本县近阶段杨小舟蛾监测情况及时上报市级森防部门,提供决策依据。2)扩大监测范围。在全县11个镇建立测报监控点进行监测,要求各测报点的技术人员踏遍辖区内的每块林地,做到点、线、面全覆盖。3)不断提高防治技术力量。通过采购最先进的监测和防治设备,并加强对专业测报人员和专业防治队伍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增强防治技术力量。4)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宣传杨小舟蛾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技术,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防控工作[4]。
2.1.2.2采取多样化防治技术
1)采用大型机械喷洒氯氰菊酯、胺菊脂、苄呋菊酯等化学合成拟除虫菊酯、甲維盐及阿维菌素等药物进行防治,且用树干涂药环的方法也可达到防治效果。2)投放天敌昆虫。3)灯光诱杀。
2.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2.2.1 寄主植物及分布范围
杨小舟蛾是金湖县发生广泛且为害严重的食叶性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杨树、柳树,由于金湖县属平原水网地区,成片林和农田林网多为杨树和柳树,占全县林地面积的70%以上,该虫已在全县广泛分布。
2.2.2 适应性、抗逆性分析
隐蔽性强:成虫白天隐蔽于叶片背面、枝条或树干上,傍晚才开始活动;老熟幼虫在地表的枯枝叶和碎泥土中吐丝结苞化蛹;成虫羽化后依靠自身保护色静伏隐蔽。
产卵量高:成虫交尾结束后当晚开始产卵,持续时间2~8 d,产卵量最多可达840粒。
为害期长:一年发生3~4代,幼虫昼夜均能取食,夜间为害最为严重,4~5龄为暴食期。
环境影响大:气候适宜时该虫发育加快,世代周期和发育历期缩短,发生代数增加。
2.2.2 传播途径
杨小舟蛾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传播,主要靠成虫、幼虫群集迁移,扩散慢;另一种是人为传播,由于虫体小、隐蔽性强,易随苗木、原木远距离传播。
2.3 对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影响
2.3.1 为害情况
该虫多为害杨树和柳树类,幼虫期取食量大,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能在几天内将成片树林叶子吃光,不仅影响树木正常生长,而且防治不及时会造成整株、成片树木死亡。
2.3.2 潜在经济影响
1)直接损失:该虫爆发可直接导致杨树林、柳树林成片受害和树木死亡;在防治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2)间接损失:在防治中需喷洒大量的化学药剂,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影响水产养殖业和蚕桑业的生产和发展。
2.3.3 非经济方面的潜在影响
1)功能影响:该虫为害的对象是成片林、农田林网、四旁植树、公园绿化及苗圃经济林等,若该虫爆发成灾,则会导致林木死亡,使其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等方面的功能丧失。2)景观影响:杨小舟蛾大量取食树叶,破坏了景观美。3)心理影响:该虫在幼虫期大量取食树叶,导致残叶飘落,树下可见大量虫粪,且寻食时吐丝下垂,往往会落到人身体或晾晒的衣物上,对人类生活造成影响。4)生态影响:该虫若大规模爆发,可使成片林木死亡,破坏了林区的生态平衡。
2.4 检疫和铲除的难度
目前,杨小舟蛾尚未列入我国森林植物检验检疫对象,且原木交易流通量大,极易人为传播。此外,其繁殖能力强、为害时间长,铲除难度较大,如防治不彻底,经过1~2 a的繁殖,又会泛滥成灾。
2.5 定量评估分析
根据上述定性分析,参照国家标准,按照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综合定量分析。
2.5.1 杨小舟蛾风险综合评价值(R)的计算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各项指标间的权重及数学关系,采用叠加、连乘、替代等数学模型和量化公式进行计算,获得杨小舟蛾在金湖县风险综合评价值R。
2.5.1.1准则层PI的计算
经数据处理分析,国内分布情况P1值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表中的评判指标和赋分直接查得。传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P2值采用连乘关系,潜在危害性P3和危险性管理难度P5值采用累加关系,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P4值采用替代关系。P31、P32的权重为0.4,P33的权重为0.2。计算如下:
P1=P11=0.8(P1:国内分布情况;P11:县内分布情况)
(P2:传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P21:有害生物被截获的可能性;P22:运输过程中有害生物存活率;P23:有害生物的适生性;P24:自然扩散能力;P25:市内适生范围)
P3=0.4P31+0.4P32+0.2P33=1.96(P3:潜在危害性;P31:潜在经济危害性;P32:非经济方面的潜在危害性;P33:官方重视程度)
P4=Max(P41,P42,P43)=2.6(P4: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P41:受害寄主的种类;P42:受害寄主的分布面积或产量;P43:受害寄主的特殊经济价值)
P5=(P51+P52+P53)/3=1.93(P5:危险性管理难度;P51:检疫识别的难度;P52:除害处理的难度;P53:根除的难度)
2.5.1.2目标层风险综合评价R的计算
杨小舟蛾在金湖县的风险性R值:
2.5.2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上述分析获得风险综合评价R值和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的对应关系。结合金湖县杨小舟蛾发生情况,将其划分4个等级,并赋以R值的区间:2.50≤R<3.00为特别危险,2.00≤R<2.50为高度危险,1.50≤R<2.00为中度危险,0≤R<1.50为低度危险。因1.50 3 结论 通过对林业有害生物杨小舟蛾的普查和风险分析,其风险评估值R=1.79,在金湖县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须在日常管理中加强防范。 参考文献: [1]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王鴻哲,武建超,刘丽等.杨小舟蛾研究进展[J].陕西林业科技,2002,(4):75-78. [3] 庄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的发展与现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215-217. [4] 李尉民.有害生物风险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