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经济中的地租的存在形式及其发展

2018-05-14 08:55呼伦
财讯 2018年5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游牧资本论

呼伦

《资本论》是近代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它对与资本社会的剖析精准而独特。马克思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逻辑推演功能,对资本主义从产生到走向失败做出了详尽的分析。《资本论》的分析方法能否适用于分析农牧业经济呢?尤其是其中关于资本形成的历史和逻辑以及价值究竟从何而来的部分,是否能够将其运用到分析其他经济形式呢?一个成熟的理论必然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一种社会制度或者一种经济形态,今天我将试这回顾一下游牧经济的历史与发展过程,并试用《资本论》中的一些观点分析游牧经济这一经济形态,试图找到在游牧经济中的地租的存在形式及其发展。

游牧经济 价值 资本

游牧经济的概念

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曾在《文明生态史观序》上提出“文明生态论”。他认为蒙古高原为中心,大兴安岭以西至东欧为“第三世界”,即暴力之源,第三世界因为多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难以生产出维持生计的铁、铜、盐等生活必需品,每逢大灾就需要南下入侵以获得生活必需品。毗邻“第三世界”的是黄河长江流域、多瑙河流域、两河流域、西南欧各地为“第二世界”,因为依靠水源而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但是紧挨暴力之源的“第三世界”,所以这些地区的国家无一例外的发展成为统一的专制国家。而远离“第三世界”的英国、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为“第一世界”,虽然这些国家没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但是由于远离“第三世界”,不容易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所以多形成邦国和诸侯林立的松散国家,也更容易轉为工商业社会。这个提法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认为在梅棹忠夫眼中的“第三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游牧经济的主要地区。

有学者认为游牧经济只有蒙古族的游牧经济,这种想法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游牧民族与从事游牧经济活动的人不只有蒙古族,还有哈萨克、塔吉克、维吾尔、藏甚至还有一小部分汉族人也从事游牧经济活动,游牧地区是指从大兴安岭以西至东欧的广袤地区,这里多为平原,民族众多,所以我不认同用民族分别来研究游牧经济。

所以,游牧经济,就是在大兴安岭以西至东欧各民族,依据天气的变换和草场的优劣,在一定时期内寻找最适宜游牧地区从事游牧活动的经济活动。相比同时期的农业经济,游牧经济更具有游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游牧经济不同于畜牧业经济,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游牧经济属于畜牧经济,但是畜牧业经济的概念要比游牧经济的范围要更广,畜牧业经济包括了草原畜牧业(原始草原畜牧业、定居畜牧业和游牧畜牧业)、舍饲畜牧业以及畜牧和舍养二合一的半畜牧业。

分析游牧经济的产生于发展

游牧经济产生的时间尚不确定,各个学说多认同游牧的生产方式产生于公元前9000年至7000年之间,人类在这个时间段驯服了牲畜,使其成为了生产资料,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物交换的出现也使其成为了商品,游牧经济也就成为了经济生产方式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在广袤的亚欧大陆形成了多个游牧民族,他们虽然都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但不能一一评述,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一一蒙古族作为我们讨论的对象。蒙古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出现于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落之后,在此之前都是氏族部落社会,伴随氏族部落社会的是奴隶制度。在统一之后,蒙古高原出现了分封制这种松散的制度形式,虽然产生的时间相较于其他文明晚,但其对于扩大蒙古帝国产生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学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蒙古自由主义”,是指在蒙古帝国统治时期的欧亚大陆,由于蒙古贵族阶层采用汉族和西欧各国的封建领主制,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和欧亚大陆之间的交流。这与游牧经济的特性有关,游牧民族天性自由,居无定所,生活的环境中没有明显的边界;在草原上人们对贸易的需求及其旺盛,如果对贸易进行限制(如收税等)必然会打击商人的积极性,不利于游牧地区长期的稳定发荣;另外,草原地区的游牧业还是靠天吃饭,虽然雨水充裕的年份可能对于贸易的需求不会太大,但到了旱季,牧民需要进行贸易交换以获得生活中的必需品(如盐,衣物等)。

自元朝始至清朝后期,亚洲大陆的蒙古族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封建领主制,具体说来就是可汗(国家或部落的领袖)拥有所有土地,可汗下设诸多万户长,万户长下设千户长,一直延续到最基层的牧民。这种制度在起初有利于军事作战,但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难以形成稳定的结构,权力的继承体系非常脆弱,到了元末甚至清朝前期,也就是噶尔丹时期,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一直处于谁的拳头大听谁的的状态,一直没有摆脱分散的格局。

蒙古高原的游牧经济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比如按照梅棹忠夫的观点,当遇到小冰期,北部高原的游牧经济就会受到重大影响,导致牲畜难以存活,牧民生活难以为继,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的条件下只得进行南下的战争行动。如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和努尔哈赤统一满洲诸部都是在小冰期时期。而游牧民族的社会制度具有相似性,蒙古族与满族满洲统一以前并无太大区别,后来,在满洲使用的八旗制度也在蒙古部落中实行。但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的封建领主制度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确立了“废除封建特权,发展包括牧主经济在内的畜牧业经济”和“既保护牧主的私有财产权利,又保护牧工的权益”的原则。改革开放以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实行了“双权一制”(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制),既“草原集体单位及草原使用单位,可以将所属草原分片承包给基层生产组织或农牧民经营,原则上提倡承包到户”。

简单回顾了游牧经济的社会制度下面我将使用《资本论》中关于地租的理论分析一下在游牧经济中,地租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

游牧经济中的地租

地租由于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形成的形式有所不同,所以,我们所说的地租具有两种形式:封建地租和资本主义地租。封建地租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土地所有者占有大量土地,交由农民耕种,并向农民收取地租。

由于游牧民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较晚,其发展历程中大部分时间实在封建领主制下度过的,所以游牧经济是封建地租。即使进入清末时期,游牧经济中的地租形式依然是封建地租,虽然在蒙古王公贵族中存在的是土地私有制,既土地属于王公贵族及其家属,但是王公贵族及其家属还有后来的牧主与牧民的关系是人身依附的关系,并不是像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地租的定义的前提条件,既劳动者与土地私有者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另外,封建地租的范围是农民(在此时牧民)的全部剩余产品,而在资本主义地租中,则是农民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还有一点,游牧民族中王公贵族及牧主与牧民的关系式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资本主义地租中,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劳动者。

在《资本论》第47章——资本主义地租的起源中,马克思将地租分为三种形式,劳动地租、产品地租和货币地租。在游牧经济中,由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出现的地租形式只有前两种,既劳动地租和产品地租。刚才提到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即地主将土地交给农民耕种,并收取地租,而在游牧经济中,则变成了牧主(王公贵族及牧主)将草场交给牧民发展牲畜,并收取地租,地租的形式不局限于货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游牧经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牧民无法通过物物交换获得货币,所以与欧洲晚期封建社会一样,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偿还地租的形式。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说的:“同直接生产者直接相对立的,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是像在亚洲那样,是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的国家,那么,地租和赋税就会合为一体,或者不如说,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任何同这个地租形式不同的赋税。”马克思还说“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在产品地租是地租的占统治地位的和最发达的形式的时候,它又总是或多或少伴随先前的形式的残余,即直接用劳动即徭役劳动来交付地租的形式的残余,而不管地主是私人还是国家。”游牧民族的王公贵族也正是这样来剥削牧民的:由于当时蒙古高原战事不断,服兵役和徭役就成为了牧主阶级剥削牧民的主要方式,“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沉重的兵役与徭役,使游牧民族丧失大量男子劳动力,生产力也逐渐下降,也给其他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不仅有劳动地租,牧主向牧民索取地租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既产品(实物)地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地租是占有本人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条件的直接生产者必须向这一状态下无所不包的劳动条件即土地的所有者提供的唯一的剩余勞动或唯一的剩余产品;另一方面,也只有土地才作为别人所有的、和直接生产者相独立的、人格化为土地所有者的劳动条件而出现在直接生产者面前。”(资本论第三卷898)马克思还认为“产品地租的前提是直接生产者已处于较高的文明状态,从而他的劳动以及整个社会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而马克思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品地租,与游牧经济后期所产生的事物地租又有一些区别,游牧经济后期产生的实物地租属于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具体说来,如牧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牛羊,则会提高牛羊的生育率,而获得更多的牛羊最直接的目的则是让生活有保障,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产以投入下一步的生产活动中,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物地租则是实物地租的生产不是地主或地主代表者的直接监督和强制下进行,趋势直接劳动者生产的是各种关系的力量,而不是直接的强制,是法律的规定,而不是鞭子。正如《蒙古秘史》中所记载的“百姓羊群里,可每年出一个两岁羊做羊汤,每一百羊内,接济本部穷乏者”,“诸王驹马等聚会时,每每于百姓处课敛不便当,可教千户每年出骡马并牧其之人”。

这些就是在游牧经济中我认为的地租形式。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牧民的生活获得了质的提高,旧社会的苛捐杂税以及繁重的徭役、兵役也随之取消。在现阶段的牧民的剩余产品的形式又参加了市场经济的元素,就予以不讨论了。

[l]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8.2

[2]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2006.4.8

[3]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研究2014.6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游牧资本论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都市游牧
多元游牧
游牧精神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