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区域非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性与区域金融成长有着直接关系。本文就是从梳理相关理论研究来证明可以通过区域金融带动区域经济来解决经济非均鯈发展纳问题。
区域金融 区域经济 非均衡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
(1)区域发展理论
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每一个国家乃至每一个地区的发展目标,然而它并不是一簇而就的,而是要通过多代人的努力。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加快目标的实现。在这方面,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经济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各种思路,分析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并研究解决办法,以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些理论从大的方向上可以区分为: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
1.均衡发展理论
第一,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
纳尔森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刚好维持生活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这种很低的人均收入使储蓄和投资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储蓄和投资,往往又会导致人口增长,继而又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就像是一个低水平陷阱。他认为走出该陷阱的唯一办法是使人均收入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
第二,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罗森斯坦一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大力投资,并且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刺激所有产业,进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发展缓慢是因为存在发展瓶颈,只要所有产业均有较大发展,这个瓶颈一定能突破,从而迎来一个经济的腾飞
上述理论表面上各有道理,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对于欠发达国家的欠发达地区,不可能有足够多的资源和资本来推动所有产业的均衡发展,忽视了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采用的是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
2.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相对于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就显得更具现实性和合理性。
第一,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把经集体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成为明显的二元经济。中心部分经济基础好,效益高,发展快;外围部分经济基础差,效益低,发展慢。在经济发展初期,外围部分的生产要素会源源不断的流人中心部分,而且这种中心一外围结构可能只有明显的一个,而随着经济的起飞,这种结构会越来越多。而当经济持续为定增长是,这种结构会慢慢消失,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第二,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社会上每出现一种新产品、新技术、新事物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发展变化,威尔伯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
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经济,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
(2)区域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然而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增长。我国目前正处于稳定发展时期,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能正确掌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规律,建立起与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相匹配的金融体系。
1.金融与经济的总体关系
西方学者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已有几百年历史。其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探讨:一种是货币规模影响经济增长;另一种是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增长。根据对这两种观点,可以把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分为金融无关论、金融相关论和金融从属论三种。 第一,金融无关論。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货币只是经济运行的交易媒介,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顺畅,而对经济体中的其他变量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非常稳定的,短期来看由于存在经济预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可以影响产量和物价;但长期来看,总产出量是由劳动、资本和技术等非货币性因素来决定的,货币供应量只影响物价水平。萨伊的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减只会造成物价水平等比例的增减变动,对生产供给量、实际产出量和就业率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货币只是实体经济的表现形式。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未预期的货币变动能够影响短期实际变量。而从长期看,由于货币政策是可预期的,货币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增减变动,而对实际产出和就业没有影响,坚信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
第二,金融相关论。亚当·斯密认为,谨慎的商业活动可增进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的方法并不是直接促进资本的增加,而是使原本没用的资本变的有用。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早在19世纪末就意识到古典货币中性论的不足指出,认为在信用制度条件下,货币规模对经济活动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有当一般物价水平稳定且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货币中性才是有效的。熊彼特认为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具有强大的推动力。经济发展的实质在创新,银行可以对企业家进行筛选,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利率对投资的具有诱导作用,因此货币能够影响国民收入的产出水平。凯恩斯还通过实证分析,把实体经济和金融理论结合起来,实现了对早期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0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肖和约翰·格利阐述了金融媒介在储蓄一投资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揭开了金融理论研究的序幕。此后,金融因素逐渐在经济学理论中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与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同样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
第三,金融从属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然结果。多恩布什认为,金融储蓄的规模与实际利率并不相关。琼·罗宾逊批判熊彼特关于金融部门刺激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企业家精神的观点,强调经济发展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金融安排创造了需求,而金融系统只是对这些需求作出反应,从而否认了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积极的影响作用。
现代金融理论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论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健全、高效的金融制度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相比而言,本人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论。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相对于金融发展理论而言,区域金融理论所讨论的核心是在地域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表现,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区域金融理论不是对“区域”和“金融”进行简单相加,而是将区域与金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出现、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一,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是,区域金融发展有助于增加区域资本的投入。在经济发展中,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资本产出效率和储蓄的规模决定的。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市场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就越便利和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和投资活动就越多,一些短期闲置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储蓄率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同时金融发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对称的成本,进而会影响到储蓄水平、投资决策、筹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程度。二是,区域金融发展能够有利于科技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和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据调查,科技投入缺乏是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区域金融的科技创新能够作为科技进步的一个发展支撑点,不仅为金融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而且能够帮助科技成果迅速傳播、普及,加速向现实生力的转化。
第二,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金融发展理论
区域金融的差异性是区域金融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必要的经济基础,而这种地域差异形成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就是常说的区域经济运行的非均衡性。
一是,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现代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基本经济状况决定和支配着金融资源的供求及均衡。国民经济运行对金融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的不同,不同的经济规模不但会引起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规模的相应变动,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金融产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效率,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会改善金融交易者包括金融资源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满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从而提高金融效率。二是,区域金融创新环境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深层次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需求不断多样化和金融效率不断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不断扩大优化的客观要求,是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金融创新的程度客观上取决于经济创新环境,从而区域金融创新环境作为区域经济创新环境系统中的一部分,必然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影响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对比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制度安排,显而易见的是,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才能随着货币信用体系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并在经济资源分配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直接造成金融资源的供求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如果是过度的区域差异,必然大大降低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结论
综合看来,正如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与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一样,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一种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