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什么样的专题类节目才能够真正赢得观众的心已经成为了很多媒体人关注的焦点。
一、运用新媒體,宣传新丝路
1.新时代遇到新媒体
新媒体指的是有别于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的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是伴随着我国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媒体形式,其充分融合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借助手机、电脑等客户端进行传播,给普通民众带来信息服务的媒体形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电视节目的播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在新媒体培养下的观众口味正在不断改变和提升,其对电视专题片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从而使得电视专题节目越来越难做。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专题节目拍摄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也使得电视专题节目能够越做越好。
2.新丝路是新时代主题
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相对应,习近平主席倡议的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被称为“新丝路”。随后,“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新时代的主题。这个主题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宣传和报道“一带一路”成为各地电视台的重要专题,不少电视台甚至专门开辟相关频道。但是,和其他专题节目一样,“新丝路频道”或“一带一路”专题从一开始,就遭遇新媒体的挤压,遇到时代性发展难题。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发展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呢?
二、电视专题节目遭遇的时代瓶颈
1.选题枯竭
当前,我国许多电视专题节目在选题上陷入了灵感枯竭的地步,许多电视台已经放弃了这一领域,选择将一些新闻类型的节目包装成专题片播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题片的发展。此外,部分电视台还选取一些枯燥严肃的政治题材的内容进行专题片的制作,不仅使得专题片变了味,也使得电视节目观众在不断流失。
2.资金之困
融媒发展的新时代,专题片的发展正在受到严重的影响,随着受众的流失,电视台对于专题性栏目的投资减少,融资艰难、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为了能够获取利润,一些电视台只能选择进行合办节目,这样可能导致专题片的质量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障。同时,电视专题节目的选题等都受到了资金的严重制约,即使有很好地创意,在很多情况下也难以得到实现,这又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电视专题节目的受众不断流失。
3.受众之争
随着近些年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新闻类节目正在不断变得平民化,各类新闻节目都增加了对新闻内容的报道,提升和改革了新闻的报道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闻类节目的受众增加,同时也使得一部分的电视专题的资源和观众的流失。此外,随着一些真人秀节目的出现,严肃性电视专题的处境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压迫。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片的创新途径
1.坚持平民化视角,用细节强化电视专题主题
电视专题节目在选题策划时,要以独特的角度进行切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热点事件、人物等进行细致研究和分析,从选材上也要选择一些有看点的,贴近人们生活的焦点。拿我国知名电视专题节目为例——《今日说法》,这档全日播的法制节目,在节目的选题上一直秉持着“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原则,给我国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相关丝路频道的电视专题节目要进行平民化的改革,将视角细化,剖析更到位,更贴近民众生活,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电视专题节目,才能真正受到观众的认可。
新闻事实都是由各个事件所构成,而事件本身就包含有许多细节。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表述时,我们除了需要真实记录和详细描述之外,对于细节抓拍更可以烘托主题,表现整个事件的真实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培养自己挖掘细则能力有助于使整个主题更加突出,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再如央视《焦点访谈》,曾有一期节目对内蒙古沙化问题进行了专题报道,节目一开始就以纪实手法进行了大面积铺排,镜头所到之处都是狂风乱沙,给人触目惊心感觉。在此之后,节目对于沙化蔓延村落进行了深入采访,出现在镜头中的村民都讲述了沙漠地带迁移事实。在采访画面中,几个孩子在一天比一天更高的沙堆上疯狂玩耍,画外音介绍了这些孩子的未来并没有着落,他们的游戏除了沙子还是沙子。在拍摄时,记者随手抹了村民桌子,桌子上出现了一道深深的痕迹,这时村民介绍这个桌子在30分钟之前刚刚擦过。在节目最后,主持人在演播室通过一段简短的结束语抓住了细节,使得主题更加突出。主持人介绍在他采访的时候遇到过两个女孩,两个女孩都特别水灵,一个叫琳琳,一个叫翠翠,这两个名字就非常让人喜欢,这两个名字也寄托了当地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对沙漠化报道过程中,通过这几处细节捕捉可以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经典细节都可以使信息准确传递,强化主题思想,细节常常比词语和画面更加具有感染力。这期节目,可谓经典案例,值得我们地方台记者学习、模仿。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仅需要在之前做好准备,更需要用敏锐专业素养去从纷繁复杂片段中抽取出最具表达效果的细节,用于突出主题,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2.改变电视专题报道形式,注重细节感染
通过对电视台的研究调查发现,当前我国许多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融合了组合报道的形式,其宣传的效果远远高于了传统的电视专题片。因此,丝路频道的专题片的创新可以从此入手,在进行策划的过程中和普通民众进行互动,让民众充分参与到电视专题片的录制中,而不再只充当“群众演员”的角色,从而提升观众的积极性。
深入刻画人物性格,让丝路人物形象更具感染力。在进行人物专题采访报道时,最重要的是将主人公真实内心世界传递给广大观众。因此在进行人物专题描写时,作者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林林总总中挖掘出反映主人公品格瞬间,这些是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可以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某节目曾经采访过一个在我省农村叫刘小样的女子。该女子从未走出过秦岭,她的生活日复一日,围绕着洗衣、做饭、耕地重复进行,没有任何尽头。在如此枯燥生活环境之中并没有泯灭她心中的想法,她每天坚持写作,那些被遗忘在秦巴山区的人们和动植物都成为了她创作的灵感,她将生活中關于梦想和生活的热爱都化作了优美的诗句。在这档节目中,新闻记者抓住了一个重要细节——在节目刚刚开始之时,记者发现她穿的是一件大红色衣服。观众看到,镜头里除了灰色房子就是黄色泥土,一件大红色的衣服和周边颜色进行区别。这就使主人公内心永远不屈服于现实的生活形象跃然脑海,表现她不屈服于现状,敢于追求自身的梦想。
另外,电视专题片要融入新媒体元素,不断加入新媒体流行形式,凸显时代的新特点,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对这个节目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电视专题片口碑的发酵。
3.创新采编方法,启发受众思考
著名记者马利根曾经说过,生动细节描写可以使纸面文章渗透到人们内心之中,使人们的情感更加丰富。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人物进行专题报道还是对事件进行专题报道,我们都必须做到以情感人,这样才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效果,使观众在精神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
曾有一个《大山深处坚守》的专题报道节目,专题组专门介绍了一个偏僻小山村老师的故事。由于当地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常年劳作使得该老师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和哮喘,但是他依然坚持在讲台上讲课44年,为讲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岁月。他的无私也使许多大山中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融入城市。现在,已经年过七旬的他依然坚守在讲台上。在该专题片中,拍摄者开头用长镜头抓住了人物生存的特定环境,从远处走来了一个佝偻的身影,这个难以行进的身影被山路所阻挡,一会儿又被树木所挡住。随着镜头慢慢推进,主人沧桑的脸颊上布满了皱纹,就像远处大山一样深浅不一。正是由于对这种细节的抓拍使广大观众感受到了极强视觉冲击,观众可以立马感受到身处这种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对坚守大山的情结肃然起敬。
总之,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笔者认为,要对电视专题片的发展方向进行细致、全面的剖析,从而让电视专题片的导演和相关人员拥有充分的创作空间,从而让他们能够创作出更好、更有质量更引人思考的专题片,通过口碑的提升促进收视率的提升。
作者简介:
冀宁(1986--),有10年新闻从业经历,目前就职于西安广播电视台丝路频道,编辑。初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