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因此,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它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文明建设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条件.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传統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进一步传承、弘扬,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乡村文化培育健康文明新风是乡村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传承弘扬乡村优秀文化,树立良好的家风典范,对规范成员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发掘、研究、规范乡村文化,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合,摒弃糟粕、取其精华能更有效促进家国共建,推动乡村振兴。
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新途径。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为此,我们以汉中市镇巴县黎坝镇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课题,探寻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之道。
一、黎坝镇基本情况
黎坝镇位于镇巴县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镇村公路总里程97公里。有水田4488亩,旱地3622亩;是全县唯一田多于地之镇,有林地10.5万余亩、荒草坡28万余亩。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36个村民小组,2452户9352人。经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全镇共有6个贫困村576户1922人。黎坝镇以加快建成“特色农业强镇、乡村旅游名镇、绿色能源重镇”为定位,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餐饮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二、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1.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 。为了推进黎坝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和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推进“诚、孝、俭、勤、和”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村风民俗、尊老爱幼、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等方面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
2.成立了三会即互助资金协会、乡贤文化促进会、红白理事会。黎坝镇成立有互助资金协会6个,纳入贫困户会员263户,发动帮扶单位为每户贫困户缴纳入社会费500元,同时政府入注资金160万元作为贷款或村内融资本金,可面向全村社员提供产业资金支持。通过政府牵头,在企业、合作社、社会团体法人之间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将现有的各村资金互助协会与各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实现两社合一。成立乡贤文化促进会7个,从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本土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在当地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民间大咖、在外学者、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等人中组建乡贤工作者队伍,挖掘乡贤人才,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村民自治和基层治理中的巨大作用,引导乡贤当好美德传承者,引导村民争当文明户、好媳妇,争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成立红白理事会7个,理事会主要借助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志愿劝导、活动教化等方式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低俗恶俗之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为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乡贤文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助推脱贫攻坚,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节俭、文明健康、风清气正的乡风民风,2017年在全镇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评选出了5名有德高望重、品格端正、义行善举、学识渊博的乡贤骨干,让乡贤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风文明的“实践者”。真正发挥乡贤在当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成立村乡贤文化促进会,设会长1名,负责乡贤文化促进会日常工作,结合本镇镇情民意,确定工作重点,打造特色亮点。
4.结合“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镇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制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黎坝镇境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重,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共存,人文景观包含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傩文化”(即端公戏),有红色文化(1934年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留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以及传自清嘉庆年间的黎坝巡检署遗址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黎坝镇乡村旅游开发,乡风文明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独特的民间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镇上抓住脱贫攻坚和国开行项目机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实施交通建设项目3个710万元,安全饮水工程6个494万元,环境整治项目26个1296万元,校安工程1个170万元。全镇居民饮水、用电、行路、通讯和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使镇容镇貌得到改变,生产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用足用活移民(脱贫)搬迁政策,通过统规统建,新建兰花坊、梅花苑、菊花园3个安置点,实现“三有”(有房、有土、有业)安置242户916人;通过维修换新颜,用危房改造项目维修加固与重建安置67户94人。既圆了群众的新居梦,也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建设。
5.通过开展党建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培育农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村级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要求,投资42万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完善;按照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过硬工程的要求,对村党建资料进行精细化整理归档;认真落实党内组织生活会制度,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管理,认真执行流动党员定期联系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认真开展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做好新老班子交接工作,确保村两委工作正常进行;以脱贫攻坚工作为契机,以村党组织建设为载体,助力党建促脱贫工作。设置“问题墙+回音壁”公示栏,每季度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布,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公示,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整治综合环境
1.创新建立“四长制”,完善网格化管理。整合交通养护、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公益性岗位开发等相关资金,在贫困户中选择符合条件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工作范围和工作要求,创新建立“四长+贫困户”管理制度。一是在河道管理上实行“河长+贫困户”,负责河道环境整治,防汛检测,水生态修复,河道设施管理等工作;二是在移民安置点、中心院落管理上实行“院长+贫困户”,负责院落环境卫生、花草树木养护及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三是在村内主干道公路养护管理上实行“路长+贫困户”,负责公路沿线环境卫生、绿化带维护、排沟清污、路面清障及沿线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四是在贫困户集中区域实行“留守互助组长+贫困户”,负责对帮扶户开展留守人员亲情关怀、健康照顾和生产生活物资代购等服务。通过落实“四长+贫困户”管理制度,不但为贫困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还延伸了政府管理触角,拓宽了村民自治空间,实现了精准管理。
2.开展集中治理,提升环境整体水平。成立环保工作督查组,每周集中开展一次综合环境治理,重点对镇域内的河道、街道、安置小区、广场、景观点等进行彻底清扫整治,全面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建设垃圾填埋场,购置垃圾清运车,形成“户集村收镇运镇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大庭院、院落环境整治力度,奖励先进典型,全面提升村庄品味和环境优美度。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崛起”主基调。
四、存在的问题
1.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黎坝镇目前只有7个经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的部分工作难以推行。
2.精神文明建设仍有待加强。虽然各村已初步建立乡贤文化促进会、红白理事会,但农村整体精神文明创建水平不太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
五、几点建议
1.制订好高起点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规划先行。必须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在农村普遍存在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要解决这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就要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进步。
2.有坚定的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要村民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对自己的乡村文化有自豪感,通过乡村文化来提升和满足村民生活质量及精神需求,从而使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提升;其次,進一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村民要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中去,提高村民文化自觉意识与创新意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再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挖掘、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我们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和技艺能长久传承和发展下去;最后,因地制宜,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以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打造一个有着村民自己“乡村魂”的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旅游这个载体传播出去,使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来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3.重建乡村文化。一是要坚守农业文明是文明的源头这个原点,二是坚守乡村文化这个初心,三是坚守自我。要在传统中传承,在发扬中发展,重塑新乡贤文化。乡贤是乡村文化的精灵,乡愁是乡村文化的折射。重塑新乡贤要着重这几类群体,一是离退休人员叶落归根,二是大学生村官,三是城归农民工,四是接受优秀家风家教熏陶的世家大族、名门望族的后裔,五是新富贤能者。同时,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经营制度、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乡村治理制度,用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通过这次研讨活动,使我们能走进文化扎根的乡村之中,品味那些贤者被后世传颂的嘉言懿行,发掘乡村文化对于当代的价值意义,更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李少云,中共汉中市委党校副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