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人性论对高职学生的借鉴意义

2018-05-14 12:45文小兵张建安
新丝路(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性论高职大学生

文小兵 张建安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孔孟人性论所蕴含的“人可为善”“人性善”“人心向善”等思想以及修身方法,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树立人心向善的信仰追求,增强成就道德人格的主动性,掌握完善人格的修身方法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孔孟;人性论;性相近;性善;高职大学生

一、孔子的性相近

《论语》直接谈到人性的地方只有两处:一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二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第一句说明孔子平时不怎么谈人性,因此孔子谈人性的话实际上只有一句,就是第二句。这就给儒家后学留下了很大的拓展空间。

周德清认为[1],孔子是以欲为性,采取隐性的、间接的方式谈人性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满足感官要求的物质之欲和满足精神需求的心之欲,这是性之本然,因此“性相近”。因为教育、习染等原因,人会出现两极分化,或受到正面影响而为仁为义,或受到不良影响而争名争利,因此“习相远”。

孔子非常重视“习”。他并不否定人的正常情感、欲望,而是主张要符合礼的要求,要通过“习”促成其向“仁”转化,即“克己复礼为仁”。“习”一方面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包括风土人情等对人的熏陶与习染。他强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另一方面指学习、修习,主要是修己。在孔子看来,无论什么样的德性都要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在“行”中修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孔子还特别重视“习”的自主性。他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总之,孔子对人可以为善给出了高度肯定,他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除了“下愚”不肯修身之外,其他人都可以通过不断修己成为君子、贤人。

李勇强以先秦简帛文献为线索,对孔子人性论提出了新的见解[2]。他认为,一方面“性相近”也本应该是“生相近”,“生之谓性”即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包括喜怒哀乐等天生的情感、欲望,也就为荀子以生言性留下了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说明仁是靠“心”来完成的,因此构建了孟子“心善即性善”的过渡桥梁。

二、孟子的人性善

孟子给“性”作了一个界定:人异于禽兽的根本特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告子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也就是说,他说的人性不是天生的禽兽皆有的口、目、耳、鼻对味、色、声、臭的欲望,而是人异于禽兽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生来就有善端或为善、向善的潜质。“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孟子人性论告诉我们:人本身具有为善的天然潜质[3],这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沉溺于声色犬马而不为善,甚至为恶,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样的人只能算得上是“非人”。

刘敬鲁认为,孟子“性善论” 具有丰富的社会共存价值意蕴[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庭、乡邻、乡镇或社区、国家等大大小小的各类共同体。人之四善端是各类共同体健康存在、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人之四端,人就会倒退到禽兽的状态,甚至连禽兽都不如,人类社会就会失去自身的本质而走向衰亡。因此,只有将人之四端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指导准则并不断扩充、弘扬,才会有人的健康向上、共同成长,才会有社会的优良秩序、公平正义和持久发展。

如何持并不断扩充、弘扬善的本心?孟子主要提出了三种办法。

一是守持本心。“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告子上》“用之而成路;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孟子认为,人的本心有可能被环境和物欲遮蔽而不显或丢失,因此善心还要通过经常使用而守持住,否则你的心路就会被茅草堵塞。“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人的本心如果不显或丢失了,就要找回来;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不过将丢失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二是存心与养心。“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君子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存于心中,将社会行为规范存于心中。存心就在于使人之四端不至于泯灭,这是实现性善的关键。如何更好地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孟子认为,养心最有效的办法是寡欲,因为物质的欲望多精神的善性就少,物质的欲望少精神的善性就多。

三是扩充本心。将四端现实化,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以及与社会的和谐,进而培养浩然正气,促进社会发展。“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滕文公下》孟子将道德力量提升到了“正气凛然”的高度,其“舍生取义”精神曾经激励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抛头颅、洒热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三、孔孟人性论的借鉴意义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江畅教授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人性中各种可能性的不同数量、不同程度和不同质量的现实化。[5]孔孟人性论,为高职大学生完善人格,尤其是成就道德人格,提供了动力基础和方法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树立人心向善的信仰追求

孔子对人可为善给出了高度肯定,孟子的仁义礼智之“四端”学说,进一步为人可为善、人应为善提供了逻辑起点和内在依据。两千多年来,孔孟人性论所蕴含的“人可为善”“人性善”“人心向善”等思想,深入人心,并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信仰追求。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刻理解孔孟人性论,尤其是其丰富的社会共存价值意蕴,有助于他们继承这一信仰追求,增强完善人格的信心和决心,激发积极向上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成就道德人格的内在动力。

2.有助于高职大学生增强成就道德人格的主动性

承前所述,孔子认为行仁是自己的事情不关乎别人,只要自己愿意行仁立即就可以做到。孟子将自修和内省作为守持本心、存心养心、扩充本心的主要方式,更加强调和突出了道德主體的作用。这些可以启发高职大学生:修身需要自己主动并且持之以恒地“作为”,“作为”的数量和质量就决定了人格完善的程度。“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高职大学生必须在行仁义的实践中锤炼道德意志,以坚韧不拔之志克服各种阻碍,成为一个道德挺立的人,并为社会树立道德标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

3.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掌握完善人格的修身方法并付诸实践

孔孟最基本的修身方法是“待人如己,推己及人”。具体来说,孔子强调的是克己复礼、慎独、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孟子强调的是守持本心、存养扩充、求放心。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在社会实践中修身,也是孔孟修身思想的共同特点。高职大学生应主动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从我做起,向内发掘自己的道德本心并向外扩充;在道德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逐步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人格,争做一个无愧于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德清.“欲”在心物之间.江淮论坛[J].2004(1):97-102

[2]李勇强.孔子人性论思想的新探讨.求索[J].2013(1):69-71

[3]曹景年.生之谓性:孟子论性的逻辑起点.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6(9):12-17

[4]刘敬鲁.孟子“性善论”的价值意蕴及其对社会治理的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2):55-62

[5]江畅.论人性与人格.江汉论坛[J].2012(7):34-40

作者简介:

文小兵(1969--)男,硕士,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与应用写作。

猜你喜欢
人性论高职大学生
论教育本质的超越性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