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高校要树立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意识,认清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机制,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宣传水平,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法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当今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入侵,网络意识形态则成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越来越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互联网时代,维护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重要举措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將网络安全工作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管理网络的法律,标志着国家对网络空间治理、网络信息传播秩序规范、网络犯罪惩治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落实《网络安全法》是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一个重要举措。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网民的规模达到7.72亿,从职业结构上看,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比达20.4﹪,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近年来,高校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率达到100﹪,是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高校学生群体享受着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在高校学生中频发,网络诈骗、窃取贩卖信息、传播非法言论等新闻不断出现在媒体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全国各类型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普遍性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落实《网络安全法》,高校责无旁贷。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程度大大超出了其它社会组织。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斗争更加艰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多元、身份虚拟、方式互动,各类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侵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西方意识形态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进行渗透,侵蚀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威胁到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为了抵御不良思想的渗透,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出符合高校特点的网络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真正让《网络安全法》在高校落实到位。
2.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以西方为代表的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潮充斥在网络中,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宗教极端分子利用网络的隐蔽性,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对高校学生进行诱导,发展组织成员,煽动民族宗教狂热,开展分裂活动;各种境外的非政府组织势力通过网络渗透,以帮助、扶贫、研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等为名,利用网络加紧对青年学生进行煽动和价值观的诱导,拉拢一些青年学生为其服务,从事网络领域的情报搜集和间谍活动。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有效抵御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蛊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迫切需求。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场所,不断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有利于高校学生主动接触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索。这对于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学习和研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五个认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何引到高校学生正确看待我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避免被一些别有居心的破坏分子煽动和利用,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高校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特点的把控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从而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弘扬主旋律,构筑牢固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增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分析
1.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给高校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在我国高校,广大师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都离不开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大部分高校都有专门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对学校各类软件、平台、网络系统和技术、网络开发和维护等进行管理,处理学校网络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光纤通信网络传输介质的特殊性,互联网病毒、木马病毒等伪装成应用程序或嵌入到应用软件当中,长期潜伏在软件中;黑客伪装成合法用户,窃取重要资料,修改网络数据;高校多层次网络环境,攻击者采用网络跳板的形式攻击局域网;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安全等存在系统漏洞,这些因素对高校网络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高校对网络安全防御技术投入不足,网络设备承载能力不足,设备太旧未及时更新,专业人员配备不足,这就导致高校网络系统的预警、保护和反击能力薄弱,存在安全隐患。
2.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原来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封闭的环境中的进行的教育活动。进入网络时代,带有目的性的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微信、微博等在网络新媒体上渗透;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和开放的信息使得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和渠道变得日益复杂,高校学生不仅仅接受高校课堂中的单方面的理论灌输与影响,也不单向地接受国家和政府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同时,网络化、虚拟化、共享化、开放化、多元化、全天候的互联网时代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固化时间和空间,使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严峻的考验。目前,多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处于一种分散管理状态,宣传部主要负责意识形态安全,信息管理部门负责网络系统的技术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尚未形成一种充分协作、有效统筹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机制。
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引导方法和方式亟待加强
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内容涉及游戏、娱乐、音乐、影视、社会事件等方方面面,内容上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flash等多种方式结合,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吸引力、强烈的感官刺激和互动的参与的欲望,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多元性。目前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较为传统,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展网络安全公益短片展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发放网络安全宣传手册、微信公众号网络安全知识推送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是内容较为刻板、语言乏味,教育方式还是以输出知识为主。此外,网络安全教育还处于被动状态,一般到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后才进行应对,预见性的防范工作开展的较少,导致网络安全事故频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往往是重在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方式。因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亟待加强。
三、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1.基于《网络安全法》,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教育行业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方案》颁布实施,使得高校网络安全有法可依,有纲指导。学校要从行动上真正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普及提高全校各院系部门的安全意识,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高校要统筹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学、信息部门和保卫处等齐抓共管,全员广泛参与,全方位、全天候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一是打造一支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又精通新媒体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实现网络意识形态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的工作机制。二是要增强阵地意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机制,要及时掌握未加工的信息源,从源头上遏制对信息的曲解,粉碎谣言,引导和纠正各种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看法,正本清源,敢于发声亮剑,旗帜鲜明地开展网络上的舆论斗争。三是思政课程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領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2.基于高校学生行为特点,开启个性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工作
营造清朗的高校网络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一是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内容,高度关注微信、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客观分析、研判信息,整合各方资源,结合社会关注热点、师生关注热点、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加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选题策划和议题设置能力,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二是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引导水平,要使用贴近话语对象的语言,策划网络适用的作品,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信任感。三是结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抓住高校自身历史和文化特色,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为核心,各部门学院社团微博、微信为二级平台,打造网络文化品牌,大力拓展学校网络意识形态辐射空间,打造一个可控、可管、安全的校内信息发布、传播和师生社交平台,
3.基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开放性,建立高校与网络信息安全部门的合作
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高校网络就处在这一空间之中,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人们共同的活动空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要做到守土有责,仅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合作意识,共享共治。高校之间要就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多交流学习,形成网络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交流学习机制。高校要与网络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做好校内网络安全评估技术平台建设。高校要积极探索与专业网络公司有效合作方式,把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部分工作实行外包服务,以弥补高校的资金、人员、技术的局限性,同时做好优化外包之后的管理、监督工作。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要克服短板,与社会各方力量共享共治,规范高校网络安全管理,提升治理水平,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参考文献:
[1]章建锋、陈璐婷.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7
作者简介:
魏晓金(1982--),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