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现代化思维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的崭新思考,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的最新成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更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目标。科学认识和努力实践好这一伟大成果,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出发,依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现代化思维就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治理思想。这一思想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书记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把握以及在治国理政中展现出的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国家治理?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一词在政治学领域,通常指国家治理,即执政者如何运用治权来管理国家和人民;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1]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在扬弃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特有概念,它强调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种力量合作管理的重要性,强调维护公共秩序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同等重要性,其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普遍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2]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体系性的结构,表现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大系统,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深刻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内涵。他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3]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
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内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把“工业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因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富强。”[4]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5]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战略在建设富强国家的基础之上开始扩充新的内容,强调 “四个现代化”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应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方方面面,因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6]党的十八大则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升。此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对现代化内涵制度层面的拓展,创新性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不断探索。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时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并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对如何创新社会治理體制进行了阐述。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概念。用“治理”理念来引领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表明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是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重要标志。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目标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发展阶段,符合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基本发展规律。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7]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首次被提出。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的机制体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8]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要体现在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上,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否的重要标准。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新的内涵,使其日益成熟和完善。
三、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中国智慧
1.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伴随着阶级而产生,也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亡。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也履行着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科学地解释了国家的起源、性质和职能,以及国家在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9]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以后,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也曾经受过严重挫折。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他强调,国家治理作为一个大系统,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等;他强调,国家治理主体必须多元化,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各社会主体参与国家治理,实现国家、社会、公民协同共治,;他强调,国家治理的本质就在于改变以人治为重点的治理,实现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制度治理、法治治理。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阐释,体现了对国家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2.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坚持了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问题,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10]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这一原则,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時代这些基本国情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管根本、管全局、管方向的大问题。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等于不学习借鉴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文明成果。外国有益的、好的东西,我们都要虚心学习。但是,学习借鉴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照搬照抄。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1]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有主张、有定力”。
3.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对于推进乃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国家治理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党的领导可以对国家机关和公共事务直接加以干预,恰恰相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规范党内权力运行,推进执政党自身治理现代化。
4.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承继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蕴含着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不仅承继了中华五千年历史发展的思想精华,而且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应用和创新型发展。他将司马迁《史记》中的“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创造性地应用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强调了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对《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管子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韩非子诡使》中的“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等进行了创造性应用,说明了民心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人民利益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法治与国家的重要关联等等。[12]
5.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治理理念和价值导向。因此,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时,既要考虑方便治理,更要考虑方便群众;既要考虑有利于维稳,又要考虑有利于维权;既要讲目的,又要讲程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还要求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理方式,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国家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坚持以人民为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文献:
[1]许尔君.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思想综论[J].观察与思考,2015(10)
[2]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毛泽东选集 (第2版)第3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
[5]刘洪森、田克勤.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赶超战略EB/OL.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0571639.html
[6]许耀桐.我国“现代化”内涵是步步丰富的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915/c49154-25659253.html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9/c_123967017.htm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张雷声.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中国智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7(2)
作者简介:
李秋风,中共安庆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政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