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真良 杨露 高雯霓 汪水珠
[摘 要] 职业院校需要有教学名师和领军人物来带动专业、课程、科研的发展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职教名师的培养应该植根于“教”的土壤,汲取“职”的养分,茁壮于“研”的环境。
[关 键 词] 职教名师;职业教育;职教名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238-02
一、民族地区职教名师界定
职业教育名师简称职教名师,是指能够契合地区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在教学、科研、企业实践、行业发展等一线工作中锤炼出来的专业知识丰富、教学质量高、专业技术过硬、科技推广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为同行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行业、企业所认可,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威望的教师。
民族地区职教名师(含中、高职)很显然是能够契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
大学需要有“大师”,社会呼唤优质教育,职业教育呼唤名师。职业院校需要有教学名师和领军人物来带动专业、课程、科研的发展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职业教育师资来源
(一)我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单一,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于高校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他们有较高深的理论知识和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一线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基本能够胜任职业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需要而无法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另一部分来自于行业企业的“师傅”,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熟练的技术操作并指导学生实践,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两部分人的突出表现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二)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师资来源
美国、德国、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非常重视,他们对职教师资的培养提出了“双导师”制度,并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他们有健全的培养体系和稳定的师资来源。主要有四个来源渠道:(1)开办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技术师范学院;(2)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3)在文理学院、综合大学内另设教育学院、教育系来培养;(4)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如教育培训中心或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大型企业培训部等设置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课程负责培训在职职业教育教师。它们对职业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都有严格的标准,例如,瑞士规定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必须有4年的学徒经历;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的,要有3年以上的工程师实践经验。具备这些条件后,再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一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等课程,通过者方可任教。对在职教师每年安排一定时间的带薪进修假,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
(三)黔南州职业教育师资来源
黔南州属于欠开放、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职业教育师资的来源与国家总体情况类似。所不同的是,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大多数高校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都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而愿意加入公务员队伍;极少部分从事职业教育的都缺乏对职业教育的热爱或热情,工作中更不愿意献身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作贡献。因此,黔南州职教师资严重缺乏,名师更是稀少。
三、职教名师的培养
(一)职教名师的培养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没有职教名师一说。国内对职教名师的培养研究大约始于2015年。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部署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教名师的推波助澜。职业院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途径并非千篇一律,但众多名师的成长中又具有相似的因素,名师的成长是内因和外因的有机结合。名师必须具有教学组织、操作技能等扎实的技能性功底以及学科知识交错迁移、现代信息手段运用、教育机智、课堂调控能力等非技能性能力。职教名师的培养必须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及教师自身合力进行。名师的考核与评审必须有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1.职教名师培养的政策背景
2006年教育部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其中强调:要适应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强化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16年6月,贵州省教育厅颁发了《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省级职教名师项目申报指南》(见《贵州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申报指南》附件6);2016年4月18日,黔南自治州教育局印发了《州教育局关于开展黔南州级中等职业学校名师评选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黔南职教发【2016】3号),目的就是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技术创新优良的中高职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2.黔南州职教名师培养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在黔南州内的12家中职学校和6所高职院校中,目前制订有职教名师培养方案和评审办法,将职教名师培养纳入学校顶层设计的只有3家,且均为高职院校;參与省、州两级评选拥有职教名师(含中、高职)的有13家。由此可见,职教名师的培养还没有在黔南州职业教育界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二)职教名师的培养路径
职业教育是以岗位核心技能教育为主体,职教名师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扎实的实操技能。由此,职教名师的培养路径选择应该是:
1.植根于“教”的土壤
作为教学名师成长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成为校(院)级骨干教师或者专业带头人,甚至教学名师。他们首先要不断学习,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系统地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其次,要能上好每一节课,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互动;名师的“名”,不在于人,而在于“课”。要多参加公开课、示范课、课改课评比,参加教师信息化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课设计比赛等,要不断更新观念,融经典课堂、现代课堂、未来“云课堂”等教育教学理念于教学中;要勤于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提升自己。再次,要借助学校的“老带新”平台,向老教师学习,吸取其精华,发现自身的不足,使自己能够迅速成长。最后,要重视自身的师德建设,尽可能地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与教学团队的活动,为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多做贡献。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让普通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校(院)级骨干教师或者专业带头人,甚至教学名师。
2.汲取“职”的养分
职教名师的养分在于“职”。由于职业教育依托于地方经济、依托于行业企业,因此,职教教师不能将自己关在“象牙塔”中,成为“温室中的花朵”,而应当从“职业”中汲取养分。职业教育教师的“本分”是教师,特色才是“职业”教育。要体现“职业”特色。
首先,职教名师的培养要在取得人社部、财政部等部门颁发的“双师”资格证书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企业模拟实践,将“双师”的理论知識转换为实践能力,获取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职业发展以及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理性知识。其次,通过参加教育部门或者行业主办的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熟练并系统操作专业的核心技能;指导学生参加技能考证和比赛,传授职业品质和专业技能。再次,依托“校企融合、人才共育”的平台,制订职教名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成长规划:(1)通过签订校企共建协议,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2)企业派专家定期到学校为教师举办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的培训,或企业安排技术能手采用“师徒制”对学校教师进行传帮带;(3)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课题、技术攻关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4)安排学校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师对企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训等活动,扩大职教教师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通过校企双方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能够让职教名师接地气,让专业技能接技术前沿,让专业建设更具市场理念,从而成为高技能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第四,职教名师通过对职业和行业企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又可以从教学层面上反思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在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助推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更加切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要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奉献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3.茁壮于“研”的环境
教科研可以提升职教名师的素质,丰富其成长环境。职教名师的成长还应当充分参与教科研活动,拓宽成长的环境,扩大其影响力。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学生,思考他们成长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培植什么样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社会、研究职业,探索社会发展和进步以及职业变迁过程中需要怎样的人才。科学研究则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职教名师的评审
职教名师的评审条件大致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教师风范与教学经历;(2)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力;(3)教学能力与水平;(4)社会服务能力;(5)教学团队建设。
普通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通过了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最关键的环节——评审通过,即成为相应级别职教名师的培养对象。一届职教名师的任职期限为5年。对培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届满考核合格后,颁发“职教名师”荣誉证书。任期内,如果调离职业教育系统或有违规违纪现象,资格自动取消。
参考文献:
[1]贵志祥.高校教学名师培养政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2]安艳.基于名师培养模式的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思路[J].大家,2011(14).
[3]周仕敏,蒋菲,张兴华.广西启动中职“名师工程”培养行业领军人物[N].中国教育报,2014-05-15(16).
[4]李建红.职教名师成长之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2016(17):55-58.
[5]韩双,任平,尚磊.高职名师成长规律与有效培养的案例研究方案探究[J].北方经贸,2014(7):247-248.
[6]周明星,高涵.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