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空军军事教育的发展历程

2018-05-14 16:20甘少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7期
关键词:南苑飞行技术空军

甘少杰

[摘 要] 近代空军教育始于1913年,在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南苑航空学校等空军院校纷纷建立,空军留学渐次兴起。近代空军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空军人才,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迎来了民国时期中国航空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关 键 词] 近代空军教育;空军;留学

[中图分类号] E2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08-01

航空事业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从20世纪初,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现代空军。我国近代空军始于1913年,南苑航空学校、广东航空学校等相继成立,为我国的空军建设培养了大批航空人才,奠定了近代空军现代化的基础。

一、南苑航空学校的建立

1912年,袁世凯在顾问白里索的建议下,决定在北京开办南苑航空学校,培養空军军事人才。1913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以培养航空人才为教育目标,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空军教育。

该校招生严格,“陆海军学校毕业,年龄在二十以上三十以下,兵学科学有根基,志向坚定,胆略优异,目力精明,肺量宏大”[1],只有经过严格的身体测试与文化考核后才能被录取。学校常设驾驶学员班,开设航空学、机械学、气象学、陆军战术及战史、外语等课程,旨在培养学员的飞行能力与航空操作技术。在教学方法上,南苑航空学校注重实践教学,要求学员每日大部分时间学习飞机实践操作,不仅要学习飞行技术,还要能够熟练操作使用各种武器以及拆卸发动机、修理飞机等。通过严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学员毕业后均具备了独立操作和驾驶飞机作战的能力。

南苑航空学校自1913年创办后,在此后的十二年时间里,共招收四期学员,毕业学生总计158人。南苑航空学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航空学校,为我国航空事业培养了首批人才,在我国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其他航空学校的创办

军阀混战期间,各军阀派系为扩充军事实力,纷纷采购飞机,创办航空学校,这其中的东三省航空学校、广东航空学校、云南航空学校三所学校影响最大。

东三省航空学校是张作霖于1922年9月创办的。学校不仅从法国、英国批量购置了教练机,还高薪聘请了俄、法、英等国的飞行员任教官。1923年,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将东三省航空处改组为东北航空处,东三省航空学校由此更名为东北航空学校。在张学良的苦心经营下,东北航空学校发展迅速,不仅组建了水上飞机队,还先后从英、德等国购进侦察机、战斗机、教练机等。到“九一八”事变前,东北航空学校初见规模,已培养了空军学员一百余人。

云南航空学校是由时任云贵总督的唐继尧于1923年创建的,这是继南苑航空学校和东三省航空学校之后我国历史上的第三所航空学校。学校办学资源丰富,学员多来自云、贵两省青年学生,别出心裁的是该校还招收了女学员、华侨学生以及朝鲜籍学员,成为中国第一所招收女生且跨国招生的航空学校。从1923年建立,到1935年学校停办,该校总计培养飞行人员和机械技术人员270名,很多毕业生后来成为国民政府的空军骨干。

广东航空学校成立于1924年,是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第一所新型军事航空学校。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孙中山为了培养空军力量,在广州东山革命航空基地创办了“军事飞行学校”,后更名为广东航空学校。该校从1924年到1936年,共招收八期学员,共培养飞行员527人。广东航空学校人才辈出,为我国近代航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空军留学教育

在国内航空学校纷纷成立培养航空人才的同时,空军留学教育也悄然开启。民国政府为了培养最一流的空军人才,曾多次派遣学生到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学习军事航空技术和飞机制造技术。

1909年,航空事业刚刚萌芽,毕业于伦敦纳生布敦工业学校的我国留学生厉汝燕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学习航空技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的多次吁请下,清政府决定派遣其赴英国里斯托尔飞行学校学习飞行技术,厉汝燕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派遣出国学习军事航空技术的留学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广泛使用引起了世界各国对空军建设的重视。时任海军总长的刘冠雄意识到建立强大的空军不仅要重视本国培养,还要加强对外学习。从1915年起,民国政府陆续向世界各国派遣留学生学习飞机制造技术与飞行驾驶技术。1915年,巴玉藻等三人赴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曾贻经入美国寇提司工厂实习航空发动机[2]。同年10月,曹明志等四人赴菲律宾学习航空飞行技术。1916年1月,四人学成回国,成为我国的第一批航空飞行员[3]。1920年3月,民国政府选派沈德燮等六人赴英国学习航空机械。1921年,沈德燮、蒋逵又奉命从英国赴美国继续学习军事飞行技术,并于1922年学成回国[4]。

在民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各空军学校也纷纷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东三省航空学校,从1923年到1925年间,陆续向法国、日本派遣了三批留学生,总计46人[5]。广东航空学校受苏联籍顾问影响,也陆续派遣19人赴苏联受训,这些留学生有的进入莫斯科空军特种技术学校学习航空无线电工程,有的则被送到苏联南部红军航空第一军事学校学习[6]。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负笈海外的留学生陆续回国,他们积极参与了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在这些海外学子的努力下,一系列军事航空法令陆续制定,空军教育制度化发展初步建立。民国时期,中国航空史迎来了航空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政府公报[N].1916年10月15日,第280号.

[2]杨志本.中华民国海军史料[Z].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3]陈书麟,陈贞寿.中华民国海军通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3.

[4]蒋逵.旧中国航空界见闻[M].天津文史选辑(第27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5][6]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南苑飞行技术空军
南苑街道: 成立网约车党支部、联合工会
清代南苑的历史发展及其功能
岁末话“空军”
康熙皇帝与南苑
The innovation path of Chinese pilot training model
飞行技术专业“机载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民航特色专业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高超音速技术将用于未来客机中
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