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18-05-14 17:20郎丽苹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旅游

郎丽苹

摘 要: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增添旅游活力、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以及推动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当前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刚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滞后于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本文通过分析川西“藏羌彝走廊”沿线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探讨其发展思路,以全新视角探索民族节庆体育发展模式,提出融合发展对策。

关键词:川西藏羌彝走廊 节庆体育文化 旅游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c)-0137-03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精神的重大举措。文化部、财政部于2014年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力争于2020年将该走廊打造成世界级精品旅游区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四川是我国该廊道中唯一包含藏、羌、彝3个民族聚集区的省份,拥有重要文化遗产300余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多样,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旅游业是川西藏羌彝走廊的特色优势产业,该廊道近些年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表达技术手段落后,大型品牌企业缺少,文化旅游资源释放不充分;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显著,市场化程度低,专业性人才短缺,产品开发、经营能力低,体制不健全等,也制约着文化创意的开发。所以,探究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行进路径很有必要。

1 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意义

1.1 增添旅游业活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人的旅游观念已发生改变。从单纯追求游览名胜古迹,到兼顾追寻文化享受。在旅游中期望寻求新、奇的感受和达成交往、健康的目的。因此,为了能在众多的旅游区中脱颖而出,各旅游区就必须与时俱进,打造个性鲜明、文化氛围浓郁、参与互动性强、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迎合游客需求。川西“藏羌彝走廊”沿线节庆仪式多样,民族体育资源丰富,民族体育文化氛围浓郁,自然景观优美。若将有民族特色的节庆体育文化融入优美的自然景观中,必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魅力,进而增强实力。

1.2 丰富旅游资源

川西“藏羌彝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去、交流沟通、繁衍迁徙的重要廊道,廊道沿线自然环境奇特,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形态多样,在我国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格局中地位独特。节庆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节日活动时空领域,为满足宗教祭祀、农事生产、健身娱乐的需求而进行的体育活动中所内含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川西“藏羌彝走廊”沿线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孕育了带有浓郁民族气息和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资源,至今仍保存着良好的本民族“原生态”特征,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还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能为游览者提供独特的心灵体验和不同的精神享受。

1.3 提升旅游点文化品位

当前,全国旅游景点遍地开花,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个性化”是其重要法宝。对于“藏羌彝”廊道的民族地区旅游来说,展示其民族特色是重点。只有将廊区的旅游产业与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巧妙融合,突出其节庆体育文化的特色,让游览者在欣赏秀美的山水风光的同时,更能领略廊区特有的村寨节庆体育文化之美,从而有效提升廊区旅游点的文化品位。

1.4 助推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村寨旅游的不断发展,民族节庆体育在民族旅游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各地区旅游部门的重视。当今民族地區正发生着快速的社会变革,许多民族节庆体育非遗文化传承人选择走进城市,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文化遗产的疏离和遗失。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保护好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力维护文化遗产的原貌,防止滥用遗产现象的发生迫在眉睫。所以把传统节庆体育活动融入旅游中,不仅可促进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自然地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动静结合,观赏与参与兼具,提升旅游魅力,还可以借由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给民族文化传承人提供生存发展的机会。并通过多媒体的科学记录保护对遗产的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同时还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成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

2 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

2.1 打破旅游区域限制,丰富多元节庆体育文化形态,构建跨区域统筹发展新平台

多姿多彩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是体育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为了实现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首先,需要打破人为的各种旅游路线限制,合理整合旅游资源,让游客在有限的时空里体验无限的节庆体育文化形态。 其次,打通跨区域节庆体育旅游的合作通道,打造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跨区域统筹发展体系,实现各区域旅游业优势互补、抱团式发展。最后,各区域在合作发展的前提下应重视自身特色优势项目的开发,注重文化特色和文化精品的塑造,避免照猫画虎,毫无特色。

2.2 优先发展三大体育产业,助力廊区节庆体育旅游产业链的整合延伸

近些年,川西民族地区节庆体育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较之全国其他民族地区,还属于刚刚起步。各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虽各具特色,但极不平衡,旅游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释放,还未形成联系紧密、分工明确、合作顺畅的旅游产业链。为此,需优先发展三大体育产业,即包括节庆体育表演、节庆体育竞赛、节庆体育主题活动在内的体育服务业,体现民族特色的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产业,以服务节庆体育活动目的的民族体育建筑业。在此基础上构建川西藏羌彝走廊的民族节庆体育产业链,提升川西民族节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成节庆体育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的互惠互赢。

2.3 发挥文化创意,实现文化创意的实景化效应

由于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节庆体育文化活动必会赋予旅游地特有的历史感和意义感,诱发人们渴盼身临其境的心理需求,产生旅游地活化效应;且节庆体育有着巨大的娱乐成分,蕴含着各民族村寨独特的社会和经济文化,对包括本民族在内的各民族人都有着深深的吸引力,符合现代人的体验需求。所以,发挥文化创意,依托民族节庆,按照体育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和情节来布置节庆体育文化体验场所,开展旅游产品主题选取和体验等活动,实现文化创意的实景化效应,对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深层次了解各民族文化的意义重大。其是川西“藏羌彝走廊”发展旅游经济和传扬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最佳方式。

2.4 区别对待节庆体育文化“原生态”的保存与二度商业开发

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为表演和旅游而设计。在纯商业性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对遗产的部分内容进行更改。如何才能做到在相对封闭的“原生态”文化与外来商业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保留其固有特征,使其不被过度市场化、商业化。这就需要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将“原生态”遗产的保存和二度开发加以区分,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应把握好一个度,让受众明确认识,避免对遗产产生误解。

3 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开发模式研究

节庆体育文化是各民族特定的节庆时空领域中经过长期的文化传承与积淀所形成的文化产物,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川西“藏羌彝走廊”也不例外。所以,在探究川西“藏羌彝走廊”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时,应针对该区域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从资源整合、特色挖掘、市场规划、部门协调、人才培养、技术支援等方面探讨推进该区域体育文化旅游融合的模式。打造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发独具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品牌,助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3.1 嵌入式融合开发模式

所谓嵌入式是指寻找恰当时机和创意方式将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或元素融入廊区某一运转成熟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链进行融合发展的模式。在该模式中,主体是廊区旅游产业,节庆体育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旅游资源组成要素,需依托于相对成熟并兼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才能融入。这是当前川西“藏羌彝走廊”民族村寨节庆体育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模式。因为川西地区是四川重要的生态旅游基地,区域内自然环境奇特、民族风情浓郁,其独特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和节庆体育活动项目使该区域旅游产业更具活力。比如,邛海水上运动项目和环邛海湿地马拉松项目的开发,使得彝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元素充分地嵌入至当地旅游产业中,促进了当地体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3.2 中心融合模式

中心融合模式是指以廊区体育文化和旅游市场为依托,某一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或元素为核心,将旅游产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产业的空间、业务、市场、技术和人才资源等有效整合,着重打造包括休闲旅游、主题教育、康体养生、餐饮娱乐以及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融合发展模式[2]。通过对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提升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并带动包括娱乐休闲市场和文化市场在内的其他相关市场的发展,形成聚合效益。

为保证该模式的有效运转,须做到“三重视”:(1)重视各民族相关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并创造性地与现代人生活、休闲旅游等多元化价值需求相结合;(2)重视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项目的统筹规划,有效衔接资源研发、活动策划、产品提供各环节,避免彼此孤立和衔接不畅或者与市场脱节的现象;(3)重视廊区相关民族村寨节庆体育文化旅游项目的相互关联与渗透,从而实现整个廊区的相互支撑,统合发展,有效提升各项目的市场整体影响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比如色达的面具舞表演项目、理塘的赛马会,可发展成以赛马和面具舞为主题的体育文化产品、表演、竞赛、授课、器材和旅游项目全面绽放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3.3 体育文化产业园模式

体育文化产业园模式是指以区域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空间、资源、业务和市场优势为依托,实现区域内旅游业与节庆体育文化资源相互融合,将本区域打造成为兼具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制造、旅游体验服务等多功能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产业园区[3]。该模式的建设,既可完善廊区内旅游产业相关配套设施,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对加强各旅游产业市场主体的分工与协作也意义重大。体育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并由专门的企业负责运营。

从长远看来,集中打造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产业园区是各民族的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顺利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效益的重要路径之一。然而将民族村寨节庆体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批量生产、销售的体育文化产品难度较大,目前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或组成要素融入到其他旅游产品或项目服务中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 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4.1 提炼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旅游核心价值

发展民族节庆体育,打造节庆体育文化旅游基地,首先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持并突出其体育属性,突出其实践性强的旅游特点,形成独具风格的旅游特色;其次要以文化、历史、旅游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旅游基地缺乏文化深度和群众基础,市场化运作困难,最终导致可持续性不强,丧失品牌效应的情况出现;最后要坚持“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发展核心理念,切实做到以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4.2 設计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旅游空间格局

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提是节庆体育文化资源与区域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是节庆体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资源的合理整合以及相对成熟的旅游市场服务体系与节庆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因此,要设计好廊区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旅游空间格局,做好协同和整合,合理规划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提升两者融合发展的内驱力。具体来说就是将同一区域或临近区域的原生态节庆体育文化资源和地方民俗、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和,促使区域内包括自然环境、民族风情在内的各种优势转化为民族节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同时要发挥政府的扶持与指导作用,加强联合地区旅游部门、体育部门和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合力推进产业资源的开发和成果推广。

4.3 完善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旅游服务体系

第一,加强旅游中心附近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宾馆建设,挖掘藏羌彝民族特色餐饮文化,培育美味、卫生与特色兼具的餐饮企业,提高旅游区宾馆饭店业接待能力和水平。第二,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旅行社产业,提升旅行社产业整体质量。第三,大力开发藏羌彝走廊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打造精品旅游娱乐项目,完善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特色文化娱乐业。第四,加快各地旅游服务中心的联网建设,构建川西区域的旅游信息咨询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第五,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实现旅信息咨询等的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现移动化。第六,制定景区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建立旅游灾害预警系统、防控系统和联合救援体系,完善旅游保险服务,加强行业监督。第七,建立科学的旅游质量评估体系和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开展诚信旅游,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4.4 加强民族节庆体育文化旅游市场营销

第一,加强体育文化旅游市场融合。这样可以扩大双方的市场容量,拓宽销售渠道。第二,充分利用广告、广播、电视、网络等文化媒介,进行旅游的境外推广。比如:利用媒体加大对廊区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和形象的宣传促销;借相关的地方发展规划等平台,加大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招商力度,加大投资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投资力度。第三,改变市场营销体制,采取“政府、专家和民间”三方营销并举的形式。第四,进一步扩展近程市场的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1] 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2] 李志清.仪式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乡土社会的存在与意义[D].上海体育学院,2006.

[3] 孙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川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8):31-35.

[4] 夏兰,王娟,刘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机制、模式与对策[J].广州:民族出版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6(5):86-90.

[5] David Th rosby.Economics and Cultur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小A去旅游
旅游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