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聪 陈伟
摘 要:体育旅游最近吸引了很多的目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SWOT分析法对太原崛围山登山健身步道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为促进其体育旅游更好地开展。通過分析得出如下对策与建议:加强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丰富自然景观;加强政府主导,进行科学规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体育旅游文化和品牌结合发展。
关键词:登山健身步道 体育旅游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155-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旅游这种以体育赛事观赏、户外休闲等为显著特点的旅游项目也逐渐吸引了更多的目光。
2014年10月,太原市崛围山登山健身步道正式竣工,这是太原市首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为促进其体育旅游更好地开展,本文对其发展的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1 崛围山登山健身步道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1.1 优势
交通便利:崛围山位于太原市西北部,距离市区较近,车程仅半小时左右,设有公交站点,交通便利,方便游客前来登山旅游。
资源丰富:崛围山一带旅游资源丰富:其山顶建有多福寺和七级舍利塔,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崛围红叶还是太原八景之一,每年十月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山北部有一横岭村,村内窑洞民居丰富,颇具北方特色。
建设良好:步道路况、设施维护较好。步道建设能够有效利用废旧枕木、山石等可利用之材,构筑成各类“原生态”步道,这种绿色环保的建设观念也让游客的登山旅游体验得以提升。
满足需求: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多数人喜欢两天以内的体育旅游。此结果一方面与我国假期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多数民众会更偏爱周边的短途旅游。崛围山登山健身步道就能很好满足民众此类的健身、出游需求。
1.2 劣势
安全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通过实地考察,笔者发现步道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有些路段缺少护栏,较可能发生意外。作为参与型的体育旅游,此类的建设应加强,为游客安全提供多一份保障。
管理人才匮乏:目前崛围山登山健身步道的管理者大多未经过专业体育旅游教育培训,这导致步道缺乏良好的发展规划与宣传策略,也制约了其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景观设置单调:步道沿线以马尾松和侧柏等常绿乔木、灌木林为主,自然景观较为单调,缺乏植被类型、空间结构的变化,同时其绿化程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1.3 机会
政府日趋重视:体育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新的发展热点和趋势。近年来不论是从政策制定方面还是活动开展方面,均可感受到政府部门对于体育旅游的重视与扶持。
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调查中发现前来崛围山登山健身步道锻炼的人多以登山兴趣小组为单位,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全民健身的发展:从 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提出,再到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印发,全民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大众基础。
1.4 威胁
竞争激烈:近年来各地各类体育旅游火热,如海南、黑龙江、西部、珠三角等地的体育旅游,竞争越来越激烈。崛围山登山健身步道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尚不充分,项目较单一,缺乏特色,规模较小,为其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资源整合不够:崛围山登山健身步道周边景区繁多,但在旅游旺季却“各自为战”,未将各个项目相联合,使得区域优势发挥的不明显。
民众认知有待提升: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概念,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16.7%的调查对象对体育旅游较为了解[1];于素梅也发现我国不同群体对体育旅游概念和作用的认知情况普遍认知度不高[2]。
2 对策
2.1 加强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强沿线标识系统建设和危险路段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其次以休息站为中心,建设一定数量环卫设施、水源补给设施;最后,应结合沿线自然和文化特征,合理设置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标识。
2.2 发展特色旅游
充分利用不同地貌特征和环境,以适当的载体展示沿路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实现登山健身和文化休闲的有机结合[3]。因地制宜,开发不同类别的体育旅游产品,如攀岩、拓展训练等。结合风土人情,制定特色的旅游体验,例如当地的窑洞、威风锣鼓等特色休闲产品,使游客在登山过程中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受地方特色,提升旅游体验。
2.3 丰富自然景观
以登山步道两侧50m和沿线主要活动区域及其可视范围为重点,大力推进森林彩化工程,适当增加观花、观叶和芳香植物,营造五彩缤纷的森林景观[4]。通过改造,提升游客的观赏体验。
2.4 加强政府主导,进行科学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已成为旅游界的共识。体育旅游是综合性产业,应将体育旅游与经贸、文化、外事等部门的工作相融。通过政府统一规划,使各个资源之间有效互动,相互依托,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旅游市场。
2.5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提供人才保证。对从业人员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开展经验和技术的学习交流,从而更好地发展。
2.6 体育旅游文化和品牌相结合
体育旅游文化和品牌相结合,不仅是营销策略,且应放在战略的高度。近年来,山西的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体育旅游方面缺乏品牌及品牌基础上的文化。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品牌本质上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就体育旅游产品本身来说,是指能够给体育旅游者带来某种精神享受的产品。在体育旅游产品品牌的建设上,要将自然资源和人文气息的结合,如将具有民俗特色的休闲产品与其文化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有对旅游者身心的关怀,要有稳定连续的承诺,要有可靠的信誉。品牌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造就一个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品牌带来的连锁效应,会将这一产品推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带来长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之,要从打好基础做起:从基础设施到旅游体验,再到营销宣传,一步步将崛围山体育旅游的品牌打响,让更多的人看到崛围山,来到崛围山,体验崛围山。
参考文献
[1] 姜丽.体育旅游认识度调查[J].消费导刊,2009(2):5.
[2] 于素梅.我国不同群体体育旅游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9):10-12.
[3] 曾曦.重庆南山登山健身步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1:75-97.
[4] 张现武,李明华.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改造探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6):19-20.
[5] 李林,杨彬.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反思[J].体育学刊,2002,9(4).
[6] 岳贤锋,刘燕.基于CSSCI(2008——2012年)体育学术期刊体育旅游研究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32(1):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