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访谈法、归纳法和邏辑分析法等对高校体育人才的目标定位问题进行研究着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如何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从而提出加强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对策,力求为高校社体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148-0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1]。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社体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2]。如今无论体育专业朝着更为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超过了260所。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和广泛,如何更好地与整个社会对于社体会体育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对接,目标的定位就显得尤其重要。于是笔者就此提出一个可供选择的参考模式。
1 各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目标定位情况分析
教育部颁布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体育工作[3]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根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国内70余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统计分析,表1将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做了一个目标定位的情况分析。
表1显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可分三类:社会体育指导类、社会体育管理类和科研类。统计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将身指导和管理列为学校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目标。不同的高校会根据现有的资源和当地特色有选择性的进行侧重。这三类目标定位在高校中首位的比例分别是:78%、15.3%和6.7%。另外,有72%(50所)高校将“教学”和“科研”工作就非常明确纳入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目标范畴,其中有7所高校更是将科研工作列入了培养目标的首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以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导向的。据研究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社体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为:各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健身俱乐部、社会服务性场馆以及社会团体等。按照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培养出的学生,论理论知识熟悉程度不及管理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论运动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无法和体育教育和训练专业毕业的学生相比较,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缺乏竞争力。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地域特色、师资力量等做综合性的评估,结合当地特色,做到最大程度的资源整合。
2 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会体育指导员从2001年8月开始正式进入了中国职业体系分类,这就明确了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已经正式成为了一份职业。根据《全民健身纲要》二期工程的要求,到2005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要达到35万,但自从1993年中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以来,体育社会指导员约32万余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之比约为1:4000。平均每1万人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2000体育人口配备6~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大概需要80~100万人,而现实情况确实,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的要求。根据调查,在500家健身娱乐场所中,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的专业人员只占其职工总数的10%左右,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各种健身指导项目的需要。在一份影响广东理工学院教职工健身因素的问卷调查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场地设施不足”、“缺乏专业指导者”和“对于运动项目的无所适从”。由此可见,社会体育人才在社会的紧缺,社会体育人才对自身专业的培养和目标要求尤为重要。
3 健康中国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目标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3.1 以培养指导类和管理类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
各大高校要针对本校的办学条件和能力,对社会市场需求做一个前期预判,结合市场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应强调社会体育的专业特色,着重强调本专业的专业建设方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过能真正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社体专业学生想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就必须拥有突出本专业特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最终使学生成为“会技术、会指导、会管理、会经营”的应用型人才。
3.2 高校应建立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系
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提高其长期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各高校应该以十九大所提出的“健身强国”为契机,以社会对于社会体育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且能够胜任社会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3.3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增强在社会人才市场的完善能力保障
社会体育人才市场是是由很多环节组成的经济复合体。人才市场正常有序的发挥其职能有赖于各要素之间的合理运行。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体育人才市场现状来看,真正能给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具体化的工作岗位并不是太多,给予的工资报酬对人才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社会体系对这一块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保障。用人渠道窄而闭塞,导致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并不完善。作为供给方的各大高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更应该抓好对于人才本身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需要确定目标和定位,争取为社会体育培养出有特色,有质量,专业过硬的社会所需人才。其次,需要与人才市场建立多向或者是双向沟通机制,
长此以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才能在今后的激烈就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
4 结语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方面,还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社会体育专业要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之本,立命之根!
参考文献
[1] 陈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重新定位[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6):81-86.
[2] 肖秀显.“双能力”培养模式对“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7):152-153.
[3] 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4] 姚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