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导向下我国当代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2018-05-14 17:20冉勇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培养研究创新路径

冉勇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创新性体育人才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对创新性体育人才培养的当代困境进行了分析,指出结合大数据分析,紧跟当前体育发展的成就,改变僵化的培养模式是未来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创新路径 体育人才 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001-03

针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发展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发布了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明确指出了当前困扰我国人才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发展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二是我国人才培养机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障碍尚未消除。这固然是对我国当前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的适切性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对我国未来人才发展提出了目标与方向。无独有偶,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这位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卓绝贡献的科学泰斗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问题”。

如若我们用钱学森之问来叩问我国体育院校现行发展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同样存在体育科学研究缺乏创新、体育杰出人才的培养机制落后、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体育院校创新人才短缺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体育健康产业的兴起,已逐步成为困扰我国体育院校发展的难题和瓶颈所在。体育专业院校和高校相关专业如何依据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如何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之导向和国家政策走向对当前我国体育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培养机制进行梳理,找出一条适于体育院校学生发展,培养体育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带动学生主动创业和就业的培养路径,以构建基于就业和创业的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成为当前体育院校深化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所在。

1 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当代困境

1.1 现行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学生专业能力发展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可以追溯至我国学者文育林1983年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改革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对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但并未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直至1993年,刘明浚才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做出详细解读和明确界定,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一文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之要求,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相对稳定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以及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模式构建和体系评价中,多为借鉴和发展理工科的“系统性”培养模式,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成、学制安排、实践教学,到师资配备、就业管理等,形成了一套完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然而,囿于体育学科体系本身的争议性和不完整性,体育院校和社会普遍缺乏对体育产业的广度和深度的深入研究,对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缺乏精准定位,体育行业的市场调研也相对缺乏,映射到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上,体育类人才培养模式空有其表,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指导思想混乱,未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究竟是以胜任体育教学为主,还是全方位的就业发展为主?一直未能有一致定论,导致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困扰院校发展的桎梏。曾一度被贴上十大最难就业的红牌标签,虽然一度拓宽和发展了专业方向,将体育新闻传媒、体育艺术表演和体育休闲等新兴专业纳入体育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范围,却由于缺乏专业的学科基础形同鸡肋,人才培养模式过于简化,大量体育专业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缺乏明确认识,形成无处着力和无处使力的尴尬局面。

1.2 供求关系的失衡导致了就业相对困难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明确定义了供求关系: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在广义上的供需关系体系中,需求与供给产生差距,便有动力或动机寻求供给满足需求,这样的动力与供需差值有关。对于供求关系的解释同样适用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当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方向皆为传统的、围绕体育教育和体育竞技而构建的培養方案与模式,而社会实际运行中体育教师的编制趋于饱和,各级各类体育竞技学校、体育局所教练员需求大面积萎缩的现状下,体育人才相对过剩、就业相对困难便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所在;然而另一方面,社会飞速发展带来了新兴体育产业的升级和体育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休闲、体育健身、体育医疗、体育保健康复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大健康战略构想更是为健康管理、体育康复等行业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生机,体育产业的纵向升级和横向拓宽对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院校现行培养机制和体系却陷入了无法满足当代体育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窘境。

供大于求,却又无人可用,中国体育产业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之间的供需矛盾也预示着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社会和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需求不仅体现在体育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和当前体育产业多元化的契合上;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对于社会和市场体育人才多层次需求的研究尚待加强,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加强体育人才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从客观上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切实做好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专业能力构建,是我们需要理性思考的现实问题。

1.3 创新教育的缺失

通过知识创造与传递来提升人才素质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所在。当前我国体育院校所构建的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创新教育的内容构建中的种种错位,导致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体育产业、体育事业整体布局需求的创新型体育人才。从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来看,侧重体育技能的发展而忽略了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近年来在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加强、渗透和提升素质教育的地位,却仍然难以消除传统的、以技术传递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本质,简单的体育技术传递与被动接受恰恰忽略了关乎创新精神培养的问题意识和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意识。在教学内容上,未能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育产业动向、最新的训练方法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动态作为体育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当前体育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面向体育市场发展,灵活适应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

2 创新型体育人才的特征与内涵发展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关于创新,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系统”[1]。钟秉林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能够在本行业内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这就要求创新型体育人才能够借助体育这个平台,与其他变量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大健康等进行融合创新,更具体育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构建新的工作平台,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1 全面发展与一专多能

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这就要求高校的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不仅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要造就全面发展的智力型劳动者。就体育人才培养而言,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超的体育技能,还应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够结合社会实际和工作实践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不仅熟练掌握对知识领域的拓展能力和对基本技能的延伸发展能力,还能够随时针对不同问题创造新的方法、提出新的创意、激发新的思路,从而成为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素养的发展,认为优秀的专业技能才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恰恰忽视了对人才全面发展和创新素养的发掘,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足以引起所有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进行深刻反思。众多的研究数据表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在承担创造性工作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与其是否接受过专业创新教育培养和训练有着重要的关联,接受过创新教育引导的学生成功率要比其他学生高出3倍,足见一专多能和全面发展培养的重要性。

2.2 良好的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研究和工作中,批判性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传承来培养新的社会成员,文化的范畴不仅包涵有的社会文化,还有在现有文化基础上发展和构建的未知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途径是将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心理智慧和心理发展。而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体自身的自主建构与社会文化的外在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会更加准确地研究信息的来源,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并据此做出最终决定,在接受任何结论之前,会详细评估、讨论和分析该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批判性思维是对信息和观点的综合理性判断。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技能的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并区分问题,而且可以据此发展策略以解决问题。体育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综合判断和批判思维的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在信息社会中根据自己的合理判断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并进行适当评价和区分后做出决策的能力。而且可以根据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各种可选择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他人的不同建议中做出最佳选择。

2.3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从本质上来讲,创造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将它看作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问题解决是指对遇到的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的构建过程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直接进行解答,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能够适应问题要求的全新方案。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有以下几个特征:(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首次遇到的问题;(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和判断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3)问题解决是形成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规则,并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问题解决是更高级的学习形式。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不仅对于专项体育技能和技战术的掌握与发展极其重要,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过程中的工作拓展能力。

3 创新导向下我国当代体育人才的培养路径

3.1 坚持“数据优先”,提升大数据指导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布局能力

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总结过去,将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而且要面向未来,前瞻性的研究和展望体育产业的未来布局和发展方向,在现有的数据收集统计基础之上,分析体育与大健康的大数据以探究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并提前进行人才培养的布局,对相关基礎学科的师资人才进行招募、培养和储备。

3.2 坚持“教育优先”,改革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僵化模式

高校构建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对现实中人才培养的僵化模式进行改革,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素养等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适当调整专业技术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科学课程的比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根据经济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基础科学进步的需要,增设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体育研究进展课程,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进一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重视跨学科教育,以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型体育人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理论教育、创新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创新知识,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性创新活动,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 坚持“可持续性”,提高体育人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体育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和形成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学生知识基础状况进行精确的洞察与把握;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的知识准备、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对信息分类收集,并据此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增强其获取知识、应用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其思考力和创造力。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科学合理地猜想是人类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勤于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动脑筋,大胆地提出猜想和假设,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验证。

4 结语

创新导向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不仅要牢牢把握当前世界体育发展的科技前沿和最新动态,而且要参照体育运动当代发展成就,我国体育经济和产业布局、社会健康产业发展的总体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的学科特点和体育类学生的认知规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做到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社会适应良好、综合素养优秀。以此为目标,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和设计,以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创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效衔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6).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 张维亚,严伟.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7-81.

[3] 严庆怡,李旭旦.应用型文科的创新型培养方式探讨——构建文科实验教学模式[J].教育参考,2014(12):52-57.

[4] 张跃.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85-87.

猜你喜欢
培养研究创新路径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多措并举让语文学习兴趣“浓起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古筝演奏中心理音色的培养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紧扣读写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