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高校教学管理推进课程思政育人①

2018-05-14 16:20王小琼王远宏刘磊刘洋刘慧芹范文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思政育人

王小琼 王远宏 刘磊 刘洋 刘慧芹 范文静

[摘           要]  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以课程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为抓手,通过构建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育德意识和能力的建设、充分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加强各教学机构、行政部门之间的交流,实现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5-0058-0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过程、全方位地育人,努力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育人的新局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促进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地融合,促进思政建设与课程建设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大思政”的格局[2]。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相对“思政课程”而言的,是对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实践,也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的一种体现。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也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还是一种思维方法,即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4]。长期以来,各个高校将思政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格局局限,与专业教育分离,自成一体,有“孤岛”现象存在。课程思政教育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和载体,“课程思政”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合到自己的课堂中至关重要。学科建设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提供学理支撑。

二、教学各环节中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教学管理贯穿于高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质量保障、教学制度建设,我们应该通过教学管理的运作机制、运作过程、组织文化、测量评价和技术职称等方面提高教学管理执行力,并促进思政工作与课程的结合发展。在教学管理执行中,院系基层教学管理组织是主干,教师和管理者是基础,转变了教师和管理者的思想,思政工作和课程的结合才会有飞跃性的发展[5]。当前思政建设的途径主要有思政教育课程、专业课堂和第二课堂,含社团活动、校园文化、主题讲座、专业竞赛、专题座谈会等;非思政课程的渗透教育。有些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开始了探索,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课程,但是各个高校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水平差异较大,还有高校当前的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一,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差异较大。

(一)抓好课程教学质量

传统的思政课内容相对理论化、枯燥,尤其是教师授课水平不足时会引起部分大学生的厌学情绪,效果与初衷背离。抓好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水平,也要抓好专业课程等非思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方位育人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的同频共振。教学质量监控中,增加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监控,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保障“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发展。

(二)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中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制定和执行培养计划的时候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要有课程思政育人的体现。实施过程中,打破各个专业教师各自为政的传统,专业负责人或者专业所在的院系可以组织该专业的教学交流,达成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教育的共识和协同,促进专业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也帮助思政教师打开教学视角。

三、结合教学管理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措施

(一)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

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到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形成对学生“熔炉式”的全方位、立体影响。“课程思政”的思想转变意味着思政育人工作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责任,其他教师也有共同挑起“思政担”的责任,其他的课程也要尝试“思政味”的教学。在有形和无形课程设计、知识传授中,帮助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保障国家、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构筑中国特色精神、价值观,实现精神指引。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联合高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思政”教育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和方向,课程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融合起来,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打破以前“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现象。不同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也有其自身建设的规律和要求,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课程活动中反思“育德功能”是否实现,要充分挖掘凸显价值引领功能,最终实现以“课程思政建设”的新理念为指南。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育德能力和意识的建设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以课程的内容为载体,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有意识地、有效地将“价值引领”功能增强和发挥出来。高等教育应努力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構建“大思政”的格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亟须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尤其是教学能力,对专业课教师开展有针对性和示范性的教学指导,形成常态。打破专业壁垒,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集体备课、教学激励制度,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专业课程不经意的细节引导,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将价值引领“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学生的意识中去。专业教师融“思政”教育到自己的课堂中,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都做到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并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大部分教师都是党员教师,深刻地学习和领会了党的理论知识,理应充分发挥党员的精神引领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双重目的。

(三)充分发掘思政教育资源

抓好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始终坚持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杜绝空洞、枯燥等陈旧的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灵活,再创新、再提高,因事因时因势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在浙江、上海等地的高校,已经有一些好的创新,比如专题式教育,凝练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贴近实际,分专题使教学内容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思政教师教学时可以尝试分析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让理论接地气,重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慕课教学模式,也可以学习优秀“网络课程”(如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思政课程也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是“第一课堂”教育的重要创新,也是思政教育途径的重要突破,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性。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通过加强所有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提升教师的理论自信、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途径转变专任教师的思想意识是前提。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各教学机构、行政部门之间的交流,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立足高校教学实际,挖掘专业课特色,提炼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和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各专业课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和细节中,针对学生学习的阶梯式成長特征和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地设计德育教育方案固化于教学大纲中,促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过程覆盖。课程教授过程中,“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是关键,应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标签式、附加式的生硬说教,要深入分析不同学生的需求、价值取向、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因事因时因势而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价值共鸣、情感共鸣、知识共鸣。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课程中“发声”,在教材中“现行”。

四、总结

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教学管理,以课程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为抓手,建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加强师资队伍育德意识和能力的建设,充分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加强各教学机构、行政部门之间的交流,实现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Z].

[2]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98-104.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4]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5]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