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舆论与舆情关系辨析

2018-05-14 12:12马帅
今日财富 2018年31期
关键词:界定舆情言论

马帅

互联网的诞生推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面对复杂的互联网环境,社會舆论已难以控制,舆情管理被纳入政府管理,有效应对舆情已经成为舆情管理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建立专业化社会舆论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舆情管理离不开对舆论和舆情的精准理解和把握。

一、舆情与舆论含义界定

舆论是指社会民众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态度,它必须是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舆论是公众意见、社会意见的集合,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普曼教授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到,舆论的产生必然是“意见领袖”所鞭策的结果,“意见领袖”代表着意见的集合,个别人及小群体所产生的意见,不及构成为舆论。

“舆情”这一词汇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广泛使用,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对舆情这一词汇做出一个清晰的界定。结合我国国情发现“舆情”这一词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词汇,这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关系。由于对“舆情”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而带来的使用词汇的混乱局面,不利于管理者精确化管理,因此,厘清这三组词汇具有重要意义。

舆情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学术界对“舆情”这个词汇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李昌祖、许天雷在王来华教授对传统词义“舆情”的基础上进行了狭义化界定,李昌祖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笔者认为,李昌祖教授对“舆情”概念的厘定比较符合当前舆情发展趋势,要更深入的研究舆情必须站在完全了解舆情特点的基础之上,即在一个社会空间内,作为主体的民众对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等所发表的社会观点。

二、舆情与舆论的关系界定

在厘清舆情与舆论的格局后,我们能够更有效的把“舆情”与“舆论”区分开来,这对进行舆情研判逻辑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上述“舆情”、“舆论”概念进行剖析,发现舆论与舆情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舆情”是显在和潜在之民意情状,而“舆论”是公众意见表达和互动的过程。简言之,形成“舆论”的“舆情”主要的构成元素是“众议”,其最主要特点是参与议论者在一定数量基础上所达成的共议、互议,至此形成的“舆论”。

三、舆论与舆情的相同点分析

(一)舆论与舆情属于人类特有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现象

舆论与舆情属于人类特有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现象,通过发表意见和听取他人意见,满足精神以及心里层面的愤切。在发表或沟通期间,会产生思想碰撞和感受碰撞,从而影响或被影响他人,导致人心聚散、向背。这是舆情与舆论作用的最高表现。

(二)舆论与舆情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社会生活为舆论与舆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社会生活是他们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和舆情是公众对社会事务的公众态度,也不单是议论,而是对公众意识的集合,也迎合了我国提倡的民主管理,舆论不是民众简单的表达意见,而是一定意义上民众的意见在初始表达后得到了更多民众的认同,民众所期望的是社会的和平、安定与幸福,追求公正、平等、互利和互助。

(三)舆论与舆情都是社会群体公开性表达言论

“言论”所指的是关于政治和公众事务所形成的议论。言论形态处于社会意识形态比较浅的层面,其主要特点在于参与主体较广泛、信息发布自由、无条件制约及公开性表达意愿等。因此参与的人不是独立的个体在说在议,而是参与者鱼龙混杂,导致形成的“言论”也多种多样。由此证明,“言论”必须是在一定数量上的个体或群体共同的心声,才能形成舆论或舆情。

四、舆情与舆论的差异性分析

上述提出舆论与舆情之间是一种从属关系,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诸多差异,并非可以等同或者混淆。通过对两者进行剖析,对两者差异进行以下阐述。

(一)两者主客体的差别

正如上文所述,大多数人会把舆论等同于舆情,把舆情理解为舆论的简称,如官方舆论是否可以等同于官方舆情,这显然是不对的。如主体的意见没有能够公开表达,不能使用舆论称之。而舆情的形态必须是公众参与,可以是非公开表达。相对于舆情来说,舆论的主体呈现多元性现象,新闻媒体、自媒体、官方机构等都是舆论的主体。

(二)两者内涵的差异

刺激舆情的产生主要是公权力运行的结果,由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公权力非法行使等主要因素导致舆情产生。而舆论的产生除了政府公职人员不作为、公权非法使用等,意见领袖的引导、民众的维权、社会态度和意见以及不同言论所引发的态度和意见等都是促使舆情产生的因素。(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界定舆情言论
外语学习中的自我界定
他们的言论
议论文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消费舆情
高血压界定范围
言论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自由总是相对的,言论不是随意的等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