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红军
[摘 要]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工作岗位,想要提升在校实训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创新,贯彻实训教学理念,让学生利用在校实训的机会,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机械专业;在校实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206-01
机械专业在校实训对中职学生而言,可谓是进入社会前的实战演习,在校实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会机械专业,有了扎实的实际操作本领,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一、转变教学理念,让在校实训成为教育的载体
现如今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职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中考成绩不理想,这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抗拒的,第一是因为机械专业的理论知识非常的枯燥,第二是因为自身理解水平有限,在理论学习上面较为困难,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校实训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乐于接受的,因此教师要学会捕捉学生情感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在校实训成为学生教育的载体。中职机械专业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对机械的实际操作,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就只能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没有机会自己运用理论知识,也就无法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所以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式,就不能较好地完成在中职机械专业中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实训,让实训成为课堂的组成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实训,学生就可以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自己的实践训练中,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讲授机械制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训,把机械的零件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构图的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更加高效,也更贴近现在的社
会发展。
二、强调实训考核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训的能力
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强调实训的重要性,有很多的学生不喜欢动手,也不愿意动手操作,认为动手就是在浪费时间,只有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才是课堂的重点,这是现在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地改变学生的思想,加强实训考核,让学生对实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教师应该完善对学生实训时的考核制度,使学生的实训考核落到实处。比如,在培养学生对机械的修理能力的时候,直接考查学生对机械的修理成绩得分,这样的考核太过于大而化之,使学生的能力层次得不到很好的分类,所以教师应该将这样的实训考核进行细化。就像在修理机械的过程中,对实训的考核可以落实到某一个零件的修理,每一个零件的修理环节都可以拿出来,进行评分,对每一个修理阶段进行考核,以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一定的评价。有了这样的考核制度,学生就可以意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在做实践活动的时候也会比较认真。但是有了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不仅有每一次实践的考核评分,还应该有对最终得分的奖励和惩罚。教师应该对在实训考核中得分較高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在实训考核中得分较低的学生实行一定的惩罚,这样实训的正常进行就会得以保障,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越来越重视实训。
三、互动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机械专业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开展一些互动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活动,不仅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互动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在实训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看法,教师就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学生就可以积累经验,在以后的实训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学生和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实训内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法,大家都可以说出来,然后学生可以经过讨论给出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处理方式,这样的活动就会激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在实训中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实训中遇到的问题,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很多的新点子就会产生,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思维就会产生一定的碰撞,在新点子的碰撞中,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现在的时代,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被看重的,开展这样的互动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实训在中职机械的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在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实训引入教学课堂,并且制定比较完整的考核制度,考核学生的实训能力,还应该合理地开展一些互动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训中的创新能力,促进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米君兑.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普车实训教学浅谈[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20-21.
[2]艾先云.浅谈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现状和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