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兰
[摘 要] “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继承了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大部分共性,但更为侧重“碎片化”传播,如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也可以认为“微时代”是有线互联网向无线互联网延伸下形成的信息传媒阶段。“微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领域的思维模式、工作方法,尤其对学生的交流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基层电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嬗变形态,通过改良创新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结合“微时代”的新环境、新挑战、新方向展开研究,提出基層电大思想政教育的新策略。
[关 键 词] 微时代;微媒体;基层电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168-02
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传媒领域的深度渗透以及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恶劣信息交流效率、缩减了信息交流成本、改变了人的思维模式。从微观上分析,“微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以后出现的,以智能手机为典型终端载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不断成熟,从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媒信息生态系统。通过各种微媒体,原本继承于互联网的“话语权”被进一步放大,“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下,提升了信息传播的边际效应——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广泛地应用,为“微时代”的语境创设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基层电大作为一种十分依赖互联网技术的教学体系,在“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必然面临着新环境、新挑战、新方向。
一、网络“微时代”基层电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狭义分析,所谓网络“微时代”是泛指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流行的移动互联网时期,由于此类微媒体平台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造成固有状态的剧烈变化,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微媒体”之所以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脱颖而出,并形成一个“微时代”概念,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它便捷的入口和高效率的传播优势。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二维码方便地进行资源处理,远比PC终端更为便捷,也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将传统的“固定学习”转变为“移动学习”,实现了零散时间、精力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微媒体”提供了符合碎片化阅读的移动互联网语境,信息以“短平快”的方式传播,往往能够切中要害、提升品质,对当前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形态而言,更符合用户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微时代”的来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更为突出,尤其在基层电大教学环境中,这一教育形式原本就十分依赖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微时代中大量的“微媒体”平台涌现,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践空间,同时也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去中心化”效应十分明显;就整个环境特点来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线上与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冲突加剧
基层电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开展模式,又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网络技术与资源的职能,主要是满足电大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学习。随着“微时代”的来临,移动终端获取信息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与PC终端的分离,例如微博、微信所发布的资源,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实现“全网覆盖”,这就造成了一个明显的信息真实性问题,一些信息生产者并没有经过实践调查,发布渠道也不具有公正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则“线上”的传播信息中,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内容,就容易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冲突。
(二)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严重混淆
主流文化是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如基层电大校党委、团委、政工部、学生会、统战部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达任务,并结合相关思想政治课程达到教育目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环节,都被限制在主流文化影响框架之内,从而确保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会产生偏离。相应地,网络“微时代”中基层电大通过微博、微信成立的党建、团建平台,在网络信息世界只是一个“小岛”,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虽然发挥了很好的信息传播作用,但同时,更多的来源于“微媒体”的信息形成了“信息冲击”,大量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严重混淆。比如说,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事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进一步影响电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正确性。
(三)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政治正确性有偏差
我国电大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强调理论纯粹性和政治正确性。然而,微时代形成了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开放性,这容易导致学生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更容易受到煽动性、不理智声音的干扰——例如,一些存在价值观误区的“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视频等,会出现与主流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向左的内容,如果不加辨析地接受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网络“微时代”基层电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微时代”导致文化传播出现的新问题,自然也给基层电大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大了基层电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难度
很显然,由于微媒体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在智能手机人手一部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便捷地从微媒体上获取信息,同时,每个人被赋予的充分话语权,也造成了信息生产、浏览和传播的一体化——由此而造成的主流文化内容生产的“去中心化”特征,形成了许多负面的、虚假的、消极的、无中生有的信息内容——大量未经过滤和审核的信息广泛传递,很容易误导学生的认知,进一步影响自身的思想建设,扭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上造成基层电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例如,针对教师提出的某些思想观点,一些学生会利用网络上获取的消息给予反驳,从而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和情绪干扰。
(二)严重影响基层电大思想政治工作正常工作秩序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基层电大赋予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即便在脱产教育模式下,学生也同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微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可以搭载多种媒体平台,游戏、娱乐、阅读、交友等功能十分完善,这导致学生沉迷无法自拔。同时,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刷微博、发微信的情况较为普遍,导致无法专心上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往深层次说,这种“手机依赖”会导致学生人格缺失,例如,无法正常地形成交际能力,甚至出现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等。
(三)微媒体的广泛应用增加了电大教学管理的难度
“信息爆炸”与“媒体泛滥”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加大电大的教学管理难度。例如学生自认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可以十分便捷地通过微媒体发布相关诋毁、威胁的言论,在一定全范围内(例如,电大教职工、学生群体)传播,给当事人造成很不好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学校的名誉损失,产生招生困难。
(四)微媒体时代的虚拟性交流特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一些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通过微媒体平台沟通、交友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泄露保密信息、经济信息等,从而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严重的财产和人身损失。
三、网络“微时代”基层电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
结合以上对“挑战”的分析,本文研究提出了对应的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结合基层电大思想政治工作特征完善“微平台”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是提供了“平台”,微媒体也不例外,平台所形成的平等性,也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基层电大从教育机构角度出发,也应该开设自身的平台,并不断加强互动、丰富内容、符合时代特征,使其更具备吸引力,例如,将基层电大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筛选出一部分,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平台价值,让学生在一种更为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二)结合基层电大思想政治工作需求构建“微案例”模式
结合“微课教学”的模式,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视频资源,强调案例应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三)结合基层电大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加强“微信息”筛选
宏观层面,“微时代”很难全面做到“微媒体”传播信息的有效筛选,要确保其真实性也很难。但从基层电大角度而言,作为一个规模固定的教育机构,完全可以建立微博、微信等运作管理团队,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质疑,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方面的帮助。对一些在“圈内”流传的虚假信息,做好筛选工作,及时辟谣和澄清。基于此,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四)结合基层电大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提高“微沟通”安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了强调法律意识、道德操守、助人为乐等内容之外,还应突出自我防范意识、保护意识,基层电大可以结合相关课程内容,针对微时代的“微沟通”行为,提供有效的预防机制。例如,可以针对微信中存在的诈骗行为开设专门讲座,让学生提高警惕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时代”是当前我国各阶段、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微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很多高校都通过微媒体实施教学工作的辅助功能,如通过微信群的方式建立学习探讨小组,进行日常教学内容发布,通过开发小程序实施考试、评测等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具有的“去中心化”“去精英化”等特征,为基层电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如何平衡“微时代”中微媒体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求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冯红,刘妍,程镝.“微时代”文化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的冷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4):196-198.
[2]王敏,邹燕矫.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三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5(4):168-171.
[3]刘艳玲.“微”教育:微时代大學生党员培养教育新方式[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4):17-20.
[4]武小清.“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14(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