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琴
[摘 要] 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从众多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中选取了两个比较典型的模式进行分析,一是产学结合模式,在中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二是正在探索中、发展前景看好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014-01
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社会的分工愈发精细,因此中等職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趋向于多元化。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重地,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当重视起来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分析。
一、产学结合模式
(一)内涵
我国在借鉴日本“产学合作”办学形式和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结合模式。所谓产学结合是指中职院校和产业企业机构依照各自的优势,并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1]。其根本目的是使中职生成长为具有良好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中职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职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在企业机构中进行实操训练。
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当前中国的产学结合模式已经形成了四种具有本国特色的具体形式。第一种是学生在校办企业中接受技能训练。用人单位和中职院校合作是第二种方式,其目的是提高中职生技术和技能的水平,具体操作方式是中职生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后,又要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训练技术技能。第三种形式则是学校通过自办或引进企业机构的方式创办生产性实习工厂,从而使中职生获得实际操作的机会。最后一种形式则是将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引进中职院校,中职生在学校里就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极大地方便了中职生的就业。
(二)特点
由上可知,产学结合模式其实就是产业、学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要求中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当参考用人单位的意见,而用人单位也要对中职生有所了解,并及时给出意见。因此,产学结合模式就具备了实用性强、教学计划实操性强、所培养出的中职生更具竞争力、与社会关系紧密、“双师型”教师队伍五个特征。
(三)评析
由上述内容可知,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操作性比较好,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中职院校。然而这种模式其实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可能一直维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这就给中职院校的招生和课程设置都带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为了使利益最大化,与中职生相比招聘熟练工更为划算 [2]。另外,由于产学结合这种模式比较依赖中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一旦校企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就会给产学结合模式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最后,我国目前对这种模式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制度规范,这也会给产学结合模式的运行带来影响。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内涵
所谓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就是中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的模式。在构建教学体系的时候,中职院校要做到以市场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要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更要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质量和保证后续发展。因此,应用这种模式的中职院校就应该全面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中职生的更好发展。
(二)特点
由此可知,这种模式的特点有三个:(1)中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应当根据就业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首先要对社会职业的要求做一个调研,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中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依次进行教学设置。(2)强化技能培训,即中职院校应当建设以培养中职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 [3]。(3)中职院校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即广泛收集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式和相关硬件设施。
(三)评析
这种模式目前还处在一个不太成熟的阶段,对其的研究、探索和完善还需要中职院校、政府和企业机构的共同努力。这种模式对中职院校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中职院校对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有一个详细深入的调查以调整教学体系,更要求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跟时代潮流、合情合理、科学有效 [4]。
良好、科学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上文中所分析的两种模式虽各有优缺点,但只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中职院校在应用这两种模式时,不仅要根据其特点和自身实际进行选择,还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文芳.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2017(24):38-39.
[2]俞宗璞.信息化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7(12):89-90.
[3]朱超.简述中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重要因素[J].赤子(上中旬),2017(5):221.
[4]张丽娟.如何提高中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J].职业,2017(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