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民航高职教育的启示

2018-05-14 09:57姚冰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航业双元制校企

姚冰

[摘 要] 德国的“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充分整合了政府、企业、学校及其他社会资源,确定了统一的职业教育质量、要求和考试标准,形成了面向全民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具有舆论环境优良、法律法规完善和校企合作紧密等特点,为我国民航高职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关 键 词] “双元制”;民航高职教育;飞机维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184-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航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民航运输机队规模增长迅速。2017年,中国民航全年引进飞机424架,国内民航运输机队规模达到3261架,而每架飞机需要约40名各类飞机维修专业人员提供保障。同时,通用航空也迎来大发展。民航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数量结构性短缺、人才素质满足不了民航业发展的需求等问题。民航院校作为培养民航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体,由于其所处行业的特殊性,使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一些特殊问题。本文深入剖析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试图给我国民航高职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一、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指的是在高等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或者企业实践。学生既在大学里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又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和实践。“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时间最少不低于12个月,最多可以达到学时的一半[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当地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并获得国际社会的瞩目。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经过深入剖析,发现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舆论环境优良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和民众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舆论环境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起源于校企合作培训项目,经过发展,部分应用科技大学和所有的职业学院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合普通民众的教育,人们乐于选择职业教育。

(二)法律法规完善

德国的“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在法律法规层面为其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德国是联邦制国家,企业的职业培训遵照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院校受各州政府《州立学校法》管理。联邦政府设有职业教育研究所,该组织联合企业、雇员和政府三方力量,制定出《职业培训条例》。为保证教学质量,德国所有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均要按照《职业培训条例》进行。各州可以遵循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表决通过的、与《职业培训条例》配套的职业院校《框架教育计划》,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决策院校职业教育。此外,《预算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校企合作紧密

“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高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又促进了“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行业协会的地位,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行业协会下设由企业、雇员和职业院校组成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负责培训、考试和颁发证书等相关事宜。职业院校开设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普通文化课程;企业为学生提供培训场所、实习岗位,并鼓励雇员去职业院校兼职。

二、我国民航高职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包括民航高职教育,都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社会认可度偏低。在学生和家长看来,高职院校无论是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都与普通本科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民航高职教育方面,这些差距相对较小。目前,我国飞机维修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4所民航局直属院校来完成,其中中国民航大学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属于本科院校,这两所学校的高职学生享受着本科院校的资源,另外两所院校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也受到了民航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民航业是一个标准密集型行业,各类适航标准和规范贯穿航空器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整个历程,民航业从业人员需要很高的专业要求[2]。民航院校培养的畢业生数量远远跟不上需求,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成为制约我国民航业发展的三个短板之一。目前,在民航高职教育中,专业标准不统一,教育监管存在空白,许多地方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甚至一些民营资本也涉足民航高职教育,虽然形成办学规模,但是生源质量堪忧、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欠缺,造成毕业生竞争力低下,无法满足民航企业的用人要求。

“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些水土不服,在民航高职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例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飞机维修相关专业,该校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的办学定位,实施了基于行业标准的技术技能培养模式,毕业生近五年的就业率均达90%以上,但是航空公司、机场等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理论知识薄弱、英语水平不足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根据“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其对我国民航高职教育有如下启示。

(一)提高民航行业和民航院校知名度

优质生源是高职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础,没有生源,高职教育就是无源之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民航高职教育要想取得突破,需要利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尤其是高中生及其家长进行宣传,提高民航行业和民航院校知名度,吸引优质生源。民航系统相对独立,系统外的人了解较少。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学生的家长、亲属属于航空或民航系统的占有一定比例,而且这个群体的高考成绩通常都比较高,甚至不少超过本科分数线,属于优质生源。这些学生经过深思熟虑,选择接受民航高职教育,投身民航强国建设,说明他们认识和了解民航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看好民航业未来的发展,相信通过在民航高职院校的学习能使他们成才。

(二)提高民航高职教育办学准入门槛

民航教育关系到民航行业发展、万千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有必要提高民航高职教育办学的准入门槛。为了保障民用航空安全,中国民航局制定了各类强制性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法规,这些法规覆盖了航空器设计制造、运行维修、航空人员、空中管制、机场管理和航空器搜寻援救与事故调查,并规范了民航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66部和147部分别对航空器维修人员和维修人员培训学校作出了规范。2016年底,《中国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民航教育培训“十三五”规划》发布,规划明确表示鼓励地方院校积极举办航空运输类专业,但是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开展民航相关学历教育。因此,举办民航相关专业的地方院校需要根据行业标准建立人才培养标准,同时具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师资条件;民航监管部门应该联合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地方院校设置民航相关专业的监管,坚决整改甚至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办学机构。

(三)加强校企合作

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并且企业在校企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我国民航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处于学校主导的环境下,企业的热情度不高,合作不够深入,导致学校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有些先天不足。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首先要借助行政力量,推进构建人才培养校企联盟。建议赋予民航局有关部门校企合作的“中介”职能,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其次,充足的师资力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保障,应加大从合作企业引进兼职教师的力度。在民航院校中,引进专任教师通常要求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这样的门槛挡住了大批具有丰富职业经历的高技能应聘者。专任教师数量的不足可以靠引进兼职教师来弥补,如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专职教授只有620名,来自企业特聘讲师却达9000名,这些兼职专家可以充实师资队伍、协助建设课程体系[3]。最后,逐利是企业的自然属性,可以以税收减免和经济补偿等方法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Kristina Gensch. Dual Studierende in Bayern Sozio?觟 konomische Merkmale,Zufriedenheit,Perspektiven.Studien zur Hochschulforschung 84[M]. München,2014:7-8,10-11,13.

[2]魏亚波,张辉,万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職业教育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133-136.

[3]陈莹.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5(6):119-128.

猜你喜欢
民航业双元制校企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现行PBN技术简析
如何凝聚人心,确保民航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