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元
[摘 要] 在以创新方式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很多课程开始尝试“翻转课堂”课堂教学改革,以求打破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法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却不认可,教师感到疲惫与无奈,学生感觉无所适从。要实现真正的翻转教学并达到教学目标,应适度使用教育技术、理解教学艺术,以学情为根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科学规划教学路径,有计划、有预案地开展教学,这样才能让翻转教学法落地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教学艺术;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166-02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现代化教育,高校里也开始尝试各种的教学创新,教学改革是趋势也是必然。目前高校的在读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即95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他们的思维结构已经与僵化的教学模式不相匹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教学改革浪潮中很有力的一股新兴力量。“翻转课堂”打破了教学时空的界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很多老师都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翻转,但在教学实践中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阻力与困扰。
一、高等学校实施翻转课堂的困扰
(一)“翻转课堂”在“试验”中艰难前行
由于“翻转课堂”缺少范式、教材,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对翻转课堂的认识还并不深入就开始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大部分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验证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是由于班级的差异性即认知水平、专业的区别,同样的教学活动在不同班级却表现出迥异的效果,翻转课堂活动的復杂性增加了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难度。
(二)教师感觉疲惫、无奈与困惑
很多教师认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预期效果,但是观念、做法上还太传统。翻转课堂需要教师重构教学资料,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并让这些课堂活动有序进行,还要能给出各种突发情况的预案,最后进行学习评价和课堂反思,这使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巨大的付出后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那些非教师本身因素造成的教学运行阻力会对教师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打击,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破解“翻转课堂”中遇到的所有难题。
(三)学生在翻转课堂中表现出各种不适应
教师的翻转热情有时也不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好感。由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早在初级教育中被固化,有时翻转课堂中没有出现我们想象的激情迸发、思想碰撞的场景,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冷淡、被动甚至怨声载道。信息技术在学生眼里不是方便他们学习的环境,却是控制他们行为的无形工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控制了他们的学习时间、方式,对学生的考核次数和题目明显增多。学生经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而忽略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学生产生了对翻转课堂的反感,他们更愿意回到传统课堂学习。
二、教育离不开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法
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成败的核心与关键,“翻转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实施翻转课堂面临着教学理念、知能结构以及繁重的工作负荷等方面的现实挑战。为应对上述挑战,教师应“翻转”思维,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升素养,构建复合型知能结构;协调资源,科学运用教育技术。破解“翻转课堂”的困局需要教师坚持教学改革,适度使用教育技术,理解教学艺术,以学情为根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科学规划教学路径,有计划、有预案地开展教学,这样才能让翻转教学法落地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教育技术帮助教师减负与提高课堂的掌控性
确实,翻转课堂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但我们需要透过技术或工具层面深刻领悟翻转课堂模式背后的教育用意与精髓。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老师应该成为教育技术专家,运用技术积累数据、记录课堂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课后反思等。课前教师使用各种软件制作教学资源时要舍得下工夫,这些教学资源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对翻转课堂丰富多样的课内活动,我们可以借助类似“蓝墨云班课”这类的APP有序地开展各种活动,例如,点名、测试、问卷调查、阅读资料、头脑风暴等,同时实现结果反馈和师生交流,教学数据教学反思与修正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选择一种与学生约定的方式进行交流,通过社交软件布置任务、沟通信息、解决问题,同时还能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
教育技术固然重要,但需要提醒的是,教师不能成为“技术控”。运用教育技术要适度,不能过度依赖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教育技术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方便教师管理的同时,方式方法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接受。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便利性、及时性、有效性,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验证学习的效果,体会到教育技术带来的各种好处。
四、认识到教育的艺术性能够帮助教师破解翻转难题
杭州大学教育系所编的《教育辞典》中写道:“教育艺术: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与方法的综合。教育,特别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它不是机械地、单向地传授知识,而是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就使教育、教学活动超出“科学”的范畴,具有艺术的特点,表现为语言表述的形象性、信息交流的情感性,以及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等。”这个定义指出了教育劳动的艺术特征。
“翻转课堂”中的难题之所以难,很多时候问题是出在了人的身上。教师严谨但不能刻板,灵活但不能善变,遇到难题多思考,找出路,寻找破解难题的突破口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这时就要考虑人的复杂性和情感性,解决这类的难题往往都要采用艺术的手法。
(一)联合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单打独斗,能力再强的老师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综合考虑课程需要的前提下联合可以优化教育资源。联合其他教师开展工作:技术上有专长的老师可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同门课程的其他老师可以帮助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还可以请学生当助教处理事务性的问题,翻转教师主要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将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模块化并把除核心工作外的事务分摊出去,再以资源共享、课题建设等形式分享课程的建设成果。联合现代教育中心:与学校的教育技术部门进行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完成视频的录制与制作,效果和效率都会显著提高。联合软件公司:寻找合适的教学平台,得到教育技术的支持,参加教育软件公司的培训与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同行的经验。
(二)借鉴
虽然翻转课堂缺少范式和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教师并不孤单。首先,课程资源日益丰富,如国外的Udacity,Coursera和edX陆续出现了中文的课程,国内的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和果壳MOOC学院的课程也陆续上线课程也逐渐多样化,大部分的课程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课程。这些慕课是非常好的借鉴资源,有些翻转课程是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慕课课程的。其次,近年来关于翻转课堂的论文井喷式出现,知网上2014年之前的相关论文只有二、三百篇,而2015年之后每年的相关论文都达到几千篇。在学校推动企业支持下,翻转课堂的交流活动也比较丰富,相关的会议和交流机会也多了起来,教师可以抓住这种机会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分享与沟通,借此了解前沿技术和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重构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个性化学习,无论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还是基于探究的学习都强调学生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需要打破传统原有的课程格局,无论是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内容、师生教学路径都需要重新构建。重构的课程需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匹配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采用学生习惯的行为模式,使学生能随时验证学习效果,及时得到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体现学生的自我活动价值,将知识点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路径中,多次多样化地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逐步内化。
(四)沟通
教学不能一厢情愿,沟通的艺术性决定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接受程度。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应该从年轻学生的身上寻找亮点,找到他们习惯的沟通方式。在沟通时,不能过度依赖于技术,隔着一层“屏幕”,总会让人有一种远在千里的感觉。在能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课堂上,尽量展现教师的个性与魅力,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树立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专家特质。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保持与学生的交流,巧妙地在尊重学生意愿与公平评价中寻找平衡点,教学评价应事先约定,减少临时变动。学习任务单除了罗列出学生任务(资源、活动、作业、要求)之外,应给予适度的指导:一段与学生的沟通对话;学习目标与意义;建议学习方法,每处的设计都应该使给学生有亲近和被指导的感觉,不能仅仅“生硬”地提要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顺畅的沟通对翻转课堂是最有利的支撑,能娴熟运用沟通艺术的老师在开展翻转课堂的时候要更加游刃有余。
(五)弹性
教学设计中需要为老师和学生设计弹性的环节,时间和空间都要保留一定的弹性。例如,观看视频的截止时间,我们给学生设计参考的观看视频时间段,建议教师为学生增加20%的时间余量,减少由于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学习挫败感。在教学中留有余地保持弹性化管理是人性关怀的体现,弹性设计的课程在遇到各种外部干扰的时候也能留有修正的余地。
五、结束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必将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背景下,尽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困难重重,教师应认清形势,坚定将“翻转课堂”深入开展下去的决心,制订清晰的目标,设计完善的改革计划,适度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合理运用教育艺术手法,必将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