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德全,孙兴民,陈凡学
[摘 要] 高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为例,在科技强农、产业富农、企业惠农、培训润农、人才兴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 键 词] 高校;农业;社会服务;职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6-0036-02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三农”问题让中央更关切、让老百姓更关心。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中,需要大量高效适用的农业科技、爱岗敬业的推广队伍和知农爱农的应用型人才等。在这个方面,高职院校具有天然的优势,并且,随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发挥和深入,为精准扶贫、产业带动等方面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不过,高职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工作尚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影响着服务效率的提升。高职院校如何更快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带动区域“三农”和经济发展,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文章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为例,探讨高职院校瞄准区域行业需求,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和不断创新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与高校的职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较于本科院校,各地政府、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工作还不够重视
政府部门普遍重视本科院校而相对不重视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三农”的能力及作用认识不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短缺现象,难以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社会服务工作。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察、评估时,对服务“三农”的实际作用和影响较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二)相比较于二、三产业,许多高职院校自身对参与乡村建设、投身“三农”发展的重要性还认识偏颇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类院校招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强,许多涉农高职院校重视第二、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和社会服务,主动减少农业类、涉农类专业(方向)数量和招生人数,农业类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力量有所减弱。
(三)相比较于常规教学,高职院校产业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够强,服务内涵有待深化
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存在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情况,教师在开展农民培训时,容易主观臆断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讲课的内容深浅难把握,造成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脱节,培训花了大力气却收不到大效果。
(四)相比较于在校大学生,服务对象的知识水平、商品意识相对偏弱,服务效率相对较低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和市场的不匹配带来“高产低收”现象等,挫伤了农民运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多数农民只关注一些“短平快”的技术,而不愿意接受生产周期较长的新技术。
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和实践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科技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践行思路,坚持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并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面向产业,对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制度设计和创新实践开展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师生成长、社会认可、办学提升的多赢成果,连续八年获得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荣获“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称号。
(一)做实技术积累平台,下好科技强农先手棋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学院将农业科研技术积累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下好科技强农先手棋的重要储备。
1.搭建省部级科研平台,创新驱动不断突破。2014年3月,省政府批准我院建设江苏省现代园艺工程技术中心,目前已有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现代种业发展研究院、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中心等12个省部级科技平台落户我院。
2.瞄准区域性产业需求,科研水平持續提升。学院立足宁镇扬丘陵山区农业实际,重点研发了乡土树种、应时鲜果等产业。“无土草坪高效栽培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成果二等奖。彩叶苗木新品种选育通过省级认定的林木良种10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个),获授权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2项、省地方标准2项,出版专著1部。近几年来,学院共立项国家级科研开发项目19个、省级项目195个、市级项目212个,争取科研经费累计达1.2亿元;学院科研立项162个,累计投入经费908万元。
(二)做优产业示范窗口,扭住产业富农牛鼻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院依托科技优势,重点打造了江苏农博园、江苏茶博园两大产业示范基地,托起了草坪草、彩叶苗木、应时果蔬、优质茶业、现代种业等五大产业。
以草坪草产业为例,学院研发的无土草坪生产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推广种植面积达9万多亩,带动4万多农户,年效益近5亿元,辐射全国30多个县(市)。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组织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典型系列报道中,《新华日报》曾以《一棵小草绿了大江南北》为题首篇作了专题报道,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宁镇丘陵地区优势主导产业。
彩叶苗木产业也是学院研发、推广的传统优势产业。现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区),推广面积4万多亩,带动8000余农户,平均年纯收益近1.6亿元。全国“十运会”期间,我院用28万株彩叶苗木扮靓了大赛会场,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轰动效应,《新华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彩叶苗木产业又恰逢全省绿化造林突出“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的春风,我院彩叶苗木产业推广富民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三)做强校办产业实体,探索企业惠农新渠道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学院设立了以中江种业和绿苑实业为龙头的14家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企业实体,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1.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首个被农业部确定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入选中国种子协会AAA级信用等级企业,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省审农作物品种34个,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新品种15个,联合开发推广新品种20多个,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品种18个。每年推广作物新品种50个,提供作物良种7000万公斤,推广面积1800万亩,通过品种更新使农民增收7亿多元。
2.江苏绿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现为国家园林绿化一级施工企业,建有无土草坪毯生产基地和彩叶苗木繁殖基地,采用“公司+农户”模式,与周边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帮助农户建立了100多家“花木生产合作社”。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不仅把优质种苗和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而且保证农户苗木销售。
(四)做新技术推广模式,走出培训润农新路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漁。”学院积极探索农民培训的新机制,创新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因地制宜,特色鲜明,走出一条浸润富农的新路子。
1.“校+县,系+镇”模式。学院与句容、泗洪、溧阳、沭阳四县挂钩,实施了“5111工程”,即推进5项产业,挂钩10个特色示范村,推广10项实用技术,年培训1万名农民。学院连续八年获得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
2.“政府+学校+农民”模式。该模式学院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实施,主要特点是培训对象由政府负责主导组织,培训的课程设置、组织管理、跟踪指导等由学校总体负责、学校政府协商制定,培训对象根据培训计划主动学习。学院被评为“全国十大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优秀机构”“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国家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
(五)做“私人定制”样板,培育人才兴农新生代
学院不断创新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私人定制”订单培养,先后开办了太仓班、栖霞班、扬州班、盐都班等订单培养班。
2017年,学校被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定制村官班”招生高校,面向省内招收120名学生,为江苏省12个县(市、区)培养一批“永久牌”村官队伍。毕业后由所在县(市、区)委组织部门统一调配至各乡镇(街道)所辖村或合作农场工作。
三、农业类高校服务现代农业的路径与经验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探究了农业职业院校教、科、研、推等功能的衔接和互促机制,初步形成了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文章认为,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农业类高校(尤其是农业类高职院校)服务“三农”要坚持农林职教办学方向,聚焦产业强农富民使命,以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为依托,以示范园区为窗口,以挂县强农为平台,以技术培训为手段,以良种推广为重点,技物结合,坚持科技强农、产业富农、企业惠农、培训润农、人才兴农并举,带动千家万户,致富一方百姓。这些探索和实践对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服务效益以及农业职业院校自身健康快速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四、结语
农业类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和涉农高职院校将在总结社会服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和职教集团的先进经验,努力打造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三农”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进步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微,石伟平.我国农业现代化与职业教育应对[J].职教通讯,2016(34):38-41.
[2]袁卫国.新形势下南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机制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2(29):23-25.
[3]王迎晖,陈立锋,阳平.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