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护理工作中,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其他医务人员情感连接的主要纽带,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非语言沟通的特点有:真实性、广泛性、持续性和情景性;非语言沟通的作用有:表达情感、调节互动、验证信息、补充和替代、显示关系。
【关键词】人际沟通;影响;因素
沟通是信息发出者遵循一系列共同原则,凭借一定媒介将信息发给信息接收者,并通过反馈以达到理解的过程。在护理工作中,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其他医务人员情感连接的主要纽带;通过沟通,患者可以向医务人员倾诉,以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通过沟通,护士可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正确对待健康问题和疾病,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遵医行为。非语言沟通是借助非语言符号,如人的仪表、服饰、动作、表情等,以非自然语言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递。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是语言沟通的自然流露和重要补充。在人际沟通中语言沟通大概占35%,非语言沟通占65%。因此,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非语言沟通的概念与特点
(1)非语言沟通的概念 非语言沟通是指借助非语言语词符号,如人的仪表、服饰、动作、表情、空间、时间等,以非自然语言为载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2)非语言沟通的特点相较于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的特点主要有真实性、广泛性、持续性和情景性。
1.真实性
非语言沟通往往比语言沟通更能够表露、传递信息的真实含义,因此更真实。在人际沟通中,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大多属于理性层面,经过大脑加工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并不一定表露一个人的真实意向,非语言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
2.广泛性
非语言沟通却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即使在语言差异很大的环境中,人们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信息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如今,国际社会为了便于交流而广泛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非语言符号,这些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所理解。比如,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红色的“十”字代表医疗卫生机构。
3.持续性
非语言沟通行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自始至终都有非语言载体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信息。一般而言,从沟通开始,双方的仪表、举止、身体的姿态就传递出相关的信息,双方的空间距离、目光表情、身体动作就显示着各种特定人际关系。
4.情景性
在不同的沟通情境中,相同的非语言符号表达不同的含义。如一个挥手的动作,表达的是“再见”还是“你好”或者“不,不,这不行”,要结合当时的交往情境和其他同时出现的沟通行为(如表情、眼神或语言)方能确定。同一种非语言符号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信息,而不同的沟通者对同一种非语言符号的含义也有不同的领会与解读。
二、非语言沟通的作用
(一)表达情感
非语言沟通的首要功能是表达感情和情绪。在人际交流中,通过非语言行为,人们充分表达他们的喜悦、哀伤、愤怒、失望和恐惧,如在护患沟通中,患者的表情、目光、肢体的动作等,真切地向医护人员表达了他们催患疾病时的种种情感—无望、不安、无助和焦虑。同样,医护人员通过坚定的目光、关切的微笑,镇定的表情和肢体的动作表达对患者的理解、支持和信心。
(二)调节互动
非语言沟通可调节人们相互间信息的传递,以维持和促进沟通的进行。调节的动作,如点头、对视、皱眉、降低声音、改变体位,靠近对方或离开对方,都是在调节人际间的互动。沟通者通过这些非语言符号向他人暗示是否要谈,什么时候谈,他们是否想听,他们想听多长时间以及谈话该什么时候结束。如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往往用微笑、点头,鼓励患者继续说下去。
(三)验证信息
指非语言符号可以起到验证和确认人际互动中的语言信息作用。当语言和个人表达的情感相匹配、相一致时,沟通是有效的。如果一个患者说,“我感觉很好”,但表情却显得烦躁和愤怒,那么此时的非语言内容和语言内容传递的意思就不一致,这时,护士往往根据非语言沟通传递的信息来验证患者的语言信息,以做出判断。
(四)补充和替代
非语言沟通可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时的某些不足和缺失,在言语沟通词不达意或词难尽意时帮助人们更准确表达沟通意图,或弥补语言的局限,或对语言的内容加以强调,使自己的意图表达得更充分、更完备。如在给人指路时,一边用语言表述,一边用手指着某一个方向,此时手指的体态语就补充了言语的不足,使言语交流更加明确和直观。
非语言沟通的替代作用则是指当某件事不便用语言表达,或特定环境阻碍了语言交流时,使用非语言符号替代表达。如剔币课堂教学,学生有疑问或要回答问题时,只需举起右手,这样既不干扰教学,又能使教师明白学生的意图和所在的位置。临床上,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用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如渴—舔嘴唇、饿—半张嘴、睡觉—闭合双眼等,护士了解了这些非语言信息所表示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观察患者表情动作来了解患者的意图。
(五)显示关系非语言沟通可以帮助人们在人际交流中确定相互关系
如双手相握表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挥拳相向则代表了人际关系的紧张敌对。但要注意的是,单个特殊的非语言行为不一定能表达某个特殊的关系,需对多个非言语行为综合观察,才能正确判断关系特征。如两个相隔多年未见面的人,一见面便用拳头使劲捶对方,其动作语言表达的信息好像很痛恨对方,但我们从他们脸上兴奋的表情、眼角流下的热泪以及之后的紧紧拥抱等非语言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是在表达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激动。
综上所述,非语言沟通常伴随语言沟通自然流露,是语言沟通的重要补充,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具有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往往能够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临床上,护士可运用语气语调、表情、眼神、仪表、姿势等非语言性沟通的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非语言沟通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尊重患者。尊重患者即维持患者的尊严,将患者置于沟通的平等位置上,保持其心理平衡;第二,适度得体。护士的举止、表情、外表等常直接影响患者对其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护患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护患沟通中,护士的姿态要落落大方,笑容要亲切自然,举止要礼貌热情;第三,因人而异。护患沟通中,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而合理选择不同的非语言沟通方式,以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总之,护患关系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在护理实践中,和谐的护患关系是良好的护士人际关系的核心,并影响着其他的人际关系和护理效果。护患沟通是影响护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与患者必须能够进行有效的护理沟通。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沒有沟通,护理人员无法评估患者、提供帮助和评价护理效果。在护患关系建立的整个过程中,沟通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初始期,良好的护患沟通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并且护士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在工作期,良好的护患沟通有助于护士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健康问题;在结束期,良好的护患沟通又可以圆满地结束护患关系,给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
参考文献
[1]纪宇.微表情与身体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王锦帆,尹梅.医患沟通(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李惠群,郭媛.医患沟通拄能训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张大可,李云腾.礼仪大全[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5]陆承庆,王春林.旅游交际礼仪[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鲍日新.社交礼仪[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贺亮明(1964—),女,汉族,湘乡人,本科,硕士,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研究方向: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