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苏鹏 金玲 姜妍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用于获得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走近了普通人的手中,而且这些移动设备性能的提高,促使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终端的各类移动应用程序和知识获取系统成为当今移动应用研究的热点。对于高职校园这一教育事业发展的区域,如何利用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一普遍存在的移动终端提供给用户相关服务,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管理员得到更好的交流互动,这个问题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和有效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移动终端;校园服务平台;需求
一、可行性分析
(一)技术可行性
首先,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客户端大多是基于程序来设计功能的,硬件性能方面要求不高,因此该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在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上只要调整好兼容性都能够运行得非常好。开发人员可以选择Android Studio或者Eclipse进行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的开发,因此技术环境可行。主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来开发出适应高职院校师生的校园化移动应用,利用现有的技术,该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的各个功能都能够实现,使开发人员的能力满足开发要求。在规定期限内,该校园服务平台的开发能够完成。
(二)社会因素方面的可行性
一是法律可行性。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不涉及侵犯专利权、侵犯版权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操作可行性。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的操作步骤简单,因为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的用户都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所以用户的素质能够满足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的要求。管理员、教师和学生根据相关提示和引导就可以熟练地掌握该校园服务平台的使用。
二、校园服务平台的性能要求
Android系统没有苹果系统的封闭性强,所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生产商除了在手机中安装原生系统外,还会对系统稍作改动,增加自己品牌的特色,使得市场中的Android系统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针对以上问题,面对市场上的多种品牌、多种型号的智能手机,需要开发一款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因此需要对基于移动终端校园服务平台的性能作以下要求。
1.校园服务平台运行流程控制
Android在软件的运行流程中,要求在新的Activity的界面设置、功能运行的流程与Activity的生命周期控制三者需要非常好的合作,所以控制好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的运行流程,对性能的优化方面和用户体验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2.软件电量消耗和使用内存的控制
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终端,有其自己的操作系统,当然也有自己的内存,这样就有各种手机之间不同的配置,对于高配置的手机来说,内存和电量都没有问题,但一款成熟的校园服务平台需要基本适合所有级别的手机机型,所以对内存以及电量消耗的控制十分必要。Android设计的初衷就是面向移动应用,最终会在移动终端使用,所以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需要采用比较高的资源管理机制。Android的编写是以Java语言为基础的,与C++等语言不同,主要体现在它能够自动回收内存垃圾,当内存不足时,系统将自动激活内存回收功能,能够帮助软件合理占用内存。另外,在运行Android应用程序时,需要尽量防止内存泄露,避免内存减少,如支持校园服务平台后台多任务处理,部分后台线程操作程序不能直接对其控制时,会造成程序卡顿或者校园服务平台的客户端直接崩溃,为了保证程序退出并未关闭时不会占用太多内存,可以将一些不在主要功能流程中的进程销毁。
3.校园服务平台兼容性的控制
Android系统有碎片化的问题,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必须与大部分的智能手机兼容,而且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地进行完善。智能手机Android系统新的版本不断出现,目前的Android系统是6.0的版本,虽然具有向下的兼容性,但是到底去兼容哪一個,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每次版本升级都会影响移动终端校园服务平台的兼容性。因此在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的客户使用之前,需要各种测试软件和智能手机进行测试,根据测试软件和智能手机的反馈,对校园服务平台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保证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能更好、有效性地为使用者提供相关服务。
三、校园服务平台用户界面需求分析
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主要针对校园用户,而校园用户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由于这两类用户在年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接触的范围和层次差异较大。所以这款软件从界面到交互行为的设计,应该同时基本满足两大用户,在使用操作方面易于接受。因此,UI 界面需求的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界面布局的设计要符合用户的行为习惯,颜色搭配合理、美观,重点信息突出,便于甄别,字体大小适中,位置合适,在界面显示中不至于特别突兀。功能分布合理,用户能够进行简单操作。其次,是Android控件在界面布局中使用控制,满足不同手机屏幕大小和分辨率大小的Android智能手机,增强校园服务平台界面的兼容性。
参考文献
[1]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35~39.
[2]曹春梅.云计算、物联网及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