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高职衔接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中高职衔接中的重点。文章构建了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对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基本模式、课程特色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引言
2015年3月吉林省教育厅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吉发〔2014〕22号),下发了《2015年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实施方案》和《吉林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很多院校开始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课题组开始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2+3”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研究。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對自我期许低
中职的学生很多是没有经过中考的学生,他们初中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家长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够平安度过青春期,如果能找到稳定工作那就可以了。学生对自己也没有什么要求,自己本身的素质自己比较清楚,更不要说提高要求了。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
中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则培养技术型人才。所谓技能型人才,是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而不要求或粗略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技术性人才是除了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那么,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是要确定通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重复性
中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考虑到和高职院校的衔接问题,而高职院校还按照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设计学生的课程体系,导致课程标准不统一,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具体表现在科目重复、部分课堂教学以及技能实训重复,不能体现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区别。
三、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一)构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思路
将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三步骤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部分三步走:第一步,初级的基本能力培养;第二步,核心能力培养;第三步,素质拓展。高职部分三步走:第一步,初级能力的提升,初级知识更系统化;第二步,核心能力的提升,核心能力更加知识面更广泛,涵盖能力更宽泛;第三步,素质拓展,应用新技术与建筑管理项结合。四条主线即以技术员、造价员、资料员、监理员主体的能力结构为线条,确定知识体系,结合对东北地区的生源情况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建成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的内涵
根据调研技术员、造价员、资料员、放线员的岗位职责归纳总结,将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资料管理、建筑测量设置为核心课程,并定为课程体系4条主线。
四、教学过程实施
(一)利用校企合作建立的平台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铁九局、大洋建筑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而北华大学与吉林市怀氏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市市政公司、吉林省新鲁班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实践基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时期可以到企业作为放线学徒、实习资料员、实习技术员、实习造价员跟着师傅学习岗位职业能力。本阶段正好在高职的大三学期,正好充分利用高职-企业-本科的优势。本着“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练中用”的宗旨,帮助完成本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二)“三个统一”的课程实施
在构建的课程体系下,要求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以及合作企业单位按照“三个统一”完成课程的实施。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调整;教学实施统一安排,统一协调;教学过程统一,监控统一反馈。教学手段多元化,高职的理论学习部分讲授要由浅入深,逐级递进,多安排实训,结合工作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学习。本科部分要多利用BIM技术建立模型,网络学习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单门课程的质量控制要以过程考核(实践能力评定)与期末笔试(理论能力的平定)双重考核为标准,建立过程考核的任务单、任务卡、测试页等的考核系统,建立云课堂测试学生单个任务完成情况,单任务成绩评定。建立试题库,期末考试评定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存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关系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58~60.
[2]陈一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03):67~70.
作者简介:王永利(1980.03—),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