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实地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基础上,介绍了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对沈阳市新能源汽车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沈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推广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必须走节能环保发展之路;新能源汽车能源率高,能够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措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汽车排放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培育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型产业的最佳选择,因此,沈阳推广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一、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及规划
截至2017年底,辽宁省共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3家,新能源汽车产量6718辆;制定了《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辽宁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共有公用充电桩(站)208座,充电桩1442个,充电量45万千瓦时。2017年当年新建充电桩48个;共有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投融资项目,分别是:辽宁雷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充电站项目、大连中比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年产2亿AH高能动力锂离子电池建设项目、沈阳妙盛汽车电源有限公司高功率型锂离子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华晨宝马新研发中心项目、华晨宝马高压电池中心项目。
2017年,在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资金补助政策的引导下,辽宁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现较快增长。
二、沈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扶持政策不健全,缺乏整个产业链扶持政策
当前沈阳市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偏向消费终端补贴,虽然降低了消费者的直接购买成本,但补贴后的汽车价格仍然较高。市政府缺乏对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的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电池等重要零部件厂商缺乏扶持政策,导致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依然很高。另外,对新能源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和售后服务缺少扶持政策,直接影响了新能源汽车在沈阳市的市场推广。
(二)配套设施支持力度不够
配套设施建设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尤其是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大,短期内市场回报低,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社会资金也不愿意对这些配套设施进行投资,导致消费者使用价值感很低。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沈阳市各地区的充电桩数量少,充电桩对于不同新能源汽车的配置要求不一样及充电时间耗费长,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
(三)新能源汽车厂商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壁垒严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寿命和续航里程能力低于传统汽车,价格较高等。据公开报道,2011~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发生24例火灾事故,其中纯电动客车15例、混合动力电车5例、纯电驱动乘用车4例。这些事故中,其成因有来自电池方面,也有使用方面。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导致生产的单体电池或电池组的一致性不高,质量参差不齐会造成汽车自燃起火的安全事故。所以新能源汽车要求电池的性能更好,不仅仅是生产质量的合格化也要求新能源汽车电池对于其的续航能力来说要求最起码应该与传统汽车相同乃至超过。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续航公里仅仅为100公里左右,这对于消费者的选择来说依旧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这也是新能源汽车目前战胜不了传统汽车的主要因素。
三、沈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全方位全产业链税收优惠政策
沈阳市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转让和应用等各个环节的配套扶持政策。建立新能源汽车“绿色”牌照制度,给予电动汽车购置税、路桥费、停车费、充电费减免等优惠鼓励政策。鼓励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租赁、充电桩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多种措施鼓励和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沈阳市从城市基础交通建设投入方面向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新能源汽车制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快制定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及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制定规划、用地、税收、电价、配套资金补贴等政策,确保年度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同步运行。
(三)以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为核心,制定产学研联合开发鼓励政策
以新能源汽车而言,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三项核心技术中,电池技术最为关键,因此,要加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力度,无论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市场,还是零部件行业都应该有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水平的核心技术。宝马第三工厂落户沈阳,投资30亿欧元,建立宝马电池和电动汽车两条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借助这个平台,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改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
总之,沈阳市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方可实现“弯道超車”。
参考文献
[1]付丽平.基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及应对策略分析[J].科技展望,2016(05):165.
[2]陈扬,王学锋.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与瓶颈分析[J].兰州学刊,2014(08):164~169.
作者简介:黄艳玲(1980.09—),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汽车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