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8-05-14 17:20鲁纪红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鲁纪红

摘 要: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在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的学科。作为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动解剖学对各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以往的运动解剖学教材内容繁琐、理论性强,不仅体育专业学生觉着晦涩难懂,就连老师也觉着很难教授,难以做到教学统一。本文拟对现阶段体育教学专业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为新时期运动解剖学课程在高校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建议,以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快新时代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教育 运动解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a)-0053-02

目前各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都把运动解剖学作为必修的一门理论课程,同时运动解剖学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训练学、体育保健学等多门课程的基础,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以前的运动解剖学版本比较成旧,内容太多,理论性非常强,这让学生感觉到运动解剖学这门课程非常难学、难懂。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为新时期高等院校运动解剖学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的教学现状

1.1 教材内容晦涩,陈旧

目前除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有它们自编的教材外,全国其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用的运动解剖学教材已经做过了4次改版,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修订版是在2000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使用了17年。而且运动解剖学教材由医学教材演变而来,很多内容是以医学生的角度进行编辑的,沿袭医学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体育特点不明显且对体育运动实践的直接指导内容不多,因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不免过于晦涩,难以理解。再加上教材改版不易,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节,很难跟上现在体育科研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多是为了应试需要。

1.2 教师队伍体育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内从事运动解剖学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来自于医学院校,从理论知识上来讲,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非常强,但是从实践经验上来说,他们对于体育专业技术掌握的很少,因而在授课时常常不能把理论与技术很好地结合,难以与实际的体育运动联系起来,不仅教师觉着不好教,体育专业学生也觉着难以理解,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很难将其与自己工作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1.3 教学理念落后

现阶段的运动解剖课通常为教师讲授为主,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就是一堂理论课所需器材,虽然间接掺杂着实验课。但偶尔的实验课也因为院校实验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是为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流程进行实验,看是无懈可击,却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造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加之教师无法做到深进浅出,以至于很多的学生就如同听“天书”一样,特别是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

2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1选择合适的教材

由于我国的国内形势,国家成立于20世纪中期,所以运动解剖学的发展也相对较晚,起初使用的教材也就是人体解剖学,后来通过不断修订,才有了体育院校通用的运动解剖学教材,所以编写起步也相对较晚,尽管现阶段教材不断增多,但是大多数的教材凸显的还是医学成分比较多,与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结合的较少。基于多种原因,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运动解剖学教材应该根据各学校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内容,甚至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编写符合本校学生学习情况的运动解剖学校本教材,从而更好地将运动解剖学这门课程的实用型发挥到极致,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2.2 深入浅出,抓重点

运动解剖学课程内容涵盖了诸多学科知识,如医学、力学等,这些知识对于文化基础和文字理解能力较差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重点知识,结合体育各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进行深入浅出教学,化繁为简,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准确把握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就业需求,根据他们的体育专业的特性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确保学生所学能够真正运用到他们日后的体育生涯中。

2.2.1 因材施教教学理念

古人云:“因材施教”,主要是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运动解剖学这门课程更应如此。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这种上肢用的多的项目的学生需要多关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组成、结构、以及上肢的肌肉训练方法和上肢运动损伤的处理知识等,而足球专项等下肢用的多的学生则需要多了解膝关节、踝关节的相关知识。因而,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结合不同专项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为他们传授能够为他们以后的体育生涯服务的知识,为不同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2.2.2 改善教学方式

(1)注重启发教学。

对于初次接触到这门课程的新生来讲,很多理论知识并不好理解。教师可以从寻常的运动着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例如:对于肌肉方面知识学习,可以从最常见的小腿抽筋开始,进而引出腓肠肌痉挛,接下来则可以顺理成章的讲述一些肌肉的名称、位置、起止点以及特性等。再比如,我们平常生活中常听到的骨质疏松、早上身高比晚上高等名词就可以推理讲解骨的基本结构和椎骨之间的连接——椎间盘。以生活常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高效深入的学习,让运动解剖学的知识常识化、简单化,更易于学生把握学习。

(2)把握学生主导地位。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教师都将本课程视为一门纯理论课教学,很容易形成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是枯燥乏味的。再加上很多院校实验设备更新条件有限,实验课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基本就是依照教师讲授,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主动性与创造性都难以有效发挥。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更多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也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发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观察图片、模型、标本甚至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清晰地看到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

从考核的方式来看,目前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并不能较为全面的衡量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对于运动解剖学的考核应该加以创新,不妨增加口试,以抽签的方式选定学生的考题,结合实验课时对模型的观察,在模型或者学生自己身上指出某个部位或者骨骼的体表标志等,让学生日常的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主动与模型相结合,运用直观事物进行现场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该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将之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形成学、用一体化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新时期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应该以学校具體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编写符合本校学生要求的校本教材,并朝着重启发、重探索、重发现地教学方向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认识知识的重要性、科学性,从而培养出与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丽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解剖学理论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11):63-64.

[2] 孙丽娜.运动解剖学课程中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154.

[3] 袁爱国.浅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5(67):12.

[4] 王瑞静.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7):117-118.

[5] 连玉龙.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及设想[J].城市地理,2014(22):231.

[6] 马志君.运动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108,110.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