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宇
【摘要】本文结合辽宁省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走访、调研,分析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高职;建筑类;就业质量
一、调查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党中央“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辽宁省对高质量、高技能型建筑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分析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对高职建筑类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范围与方法
(一)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为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室内设计及工程造价五个专业的2015届、2016届、2017届毕业生,涵盖设计、施工、项目管理三大类别1424人。
(二)调查方法
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主要采取跟踪走访与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分为“企业版”问卷和“学生版”问卷。
三、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就业现状
一是建筑类毕业生整体去向较为充实,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都为96%以上。创新创业人数逐年提高。约8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城市为沈阳,以沈阳为中心,服务辽宁省14个城市。二是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达86%,以施工类技术人员为主。大部分毕业生分布在中小型民营建筑类企业,占毕业生总数的74%。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占56.8%。毕业一年后月收入为2000元以上的占76.8%,考取相应级别的执业资格证书后其工资水平则会大幅度增长。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专业结构需求不平衡,城镇化快速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生态、智能、环保等新型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体现不明显。传统优势专业、名牌专业需求量大,供不应求,而新兴专业需求相对较少。二是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较快地适应行业企业需要,与市场需求“脱节”。主要体现在工作协调能力欠缺,专业知识不过关,项目操作能力不足等方面。三是区域就业机遇差异大,大中型城市就业趋势近于饱和,而许多毕业生仍将其作为就业首选地,许多新兴中小城市及乡镇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紧缺没有得到改善。四是就业稳定性差,调查发现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5%,离职原因主要集中在薪资福利偏低(38%)和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6%)。其中有67%的毕业生认为现从事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生活方式。
四、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
一是拓展产业、企业的就业市场与就业岗位,发挥在就业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就业管理机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的就业增长点。二是拓展中小民营企业的就業空间,打通乡镇基层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引导学生到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等一线工作,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扶持政策,增强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就业意愿。
(二)企业层面
一是完善管理和规范用工制度,建立岗位靠竞争、收入靠绩效的协约机制,增强员工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健全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形成企业与员工“共营共管”的经营与管理模式,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建立劳动争议协调机制,以公正、公平、公开的裁决方式解决企业与员工的劳动争议。以诚心诚意的理念招贤纳士,积极参与社会保险,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三)学校层面
一是依托行业企业发展实际,构建实用性、前瞻性、多样性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发展”的建设思路。二是改善教学资源,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评价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实绩,教学与技术服务实绩。打造“内陪、外引”的良性互动型师资队伍,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
(四)毕业生层面
一是树立良性就业观念,增强自身竞争意识。积极参与择业竞争,丰富专业技能与社会经验,培养高尚职业道德与顽强拼搏的工作态度。二是增强与时俱进发展意识,广泛学习吸取新信息、新技术,满足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势头的要求。保持清晰头脑,切合实际参与择业和创业。
参考文献
[1]刘以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与对策探讨——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北方经贸,2010(08):118~120.
[2]高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创新探讨[J].新西部,2016(1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