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荣
【摘要】历史课程的问题教学是以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主要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最终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策略
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在探索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问题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当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而且也是学生将来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倾向,它使个体对某事物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问题教学对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求知欲、探索欲,这就是儿童内在的认识兴趣和需要,并且这些欲望和需要能够在活动成功的情况下得到强化。在问题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当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时,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会得到强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问题情境,理解作为理解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基础的有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种作用在历史课堂中尤为显著。通过问题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进行“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中国和日本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
(3)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问题教学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首先,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不能依附教师;其次,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批判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唯书、唯上、唯师,而要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教学的最大功能是形成创造型的个性。
二、初中历史课堂实施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答型问题教学法应用最为普遍,它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提问策略、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进行论述。
(1)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面临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着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对教材中的有关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例如:在教“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讲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并且要学生找出鸦片战争发生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而产生“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的疑问。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2)设置问题的策略。问题中既有当前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有与之相关的、值得学生思考的内容,把学习和思考延伸到课外,用课外知识巩固和补充课内知识,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将问题延伸到课外,更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保证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3)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在问答型问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不全面的,有些教師,特别是新教师,往往越俎代庖,迫不及待地替学生说出正确回答,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的回答再精彩,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带给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答案的正确性。
(4)语言描述情境。用语言组织教学是最基本且常用的教学形式,教师利用富有内涵、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所创设的环境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习的动力。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是对其他情境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不能用真实场景、实物、多媒体演示情境时,教师的语言描述无疑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有经验的教师能充分利用语言内涵丰富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用语言描绘情境确有其感染性和导向性,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另外,教师的引导朗读、学生的感情朗读也是借助语言来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无声语言也是负载情感的大力士。无声语言也就是体态语言,它包括面部表情、眼情、手势、肢体律动等。教师的体态语在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配合教师的语言,强化情境的力度, 也可以独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中撇开一些枯燥的术语和阐释, 用自己的手势、体态创设情境演示,这样更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体态语的示范中,教师要全身投入对历史的情感等方面有一个深度的理解,化无形为有形,运用体态语言去渲染、打动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内涵。当然,体态语言必须适度,恰如其分,不能过度夸张和渲染。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傅元根.历史教师如何自主整合课程资源[J].历史教学,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