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倩
[摘要] 目的 对抗抑郁药物在精神科专科门诊使用情况的调查进行分析。方法 对该院精神科专科门诊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抗抑郁药物的300份处方进行分析,通过了解其处方资料,分析使用此种药物的患者性别、年龄、使用情况和联合用药的情况等,对其具体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人群以40~59岁的居多,2012—2013年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以抑郁症为主,其次为分裂症,2012年西酞普兰使用频率较高,对比2013年高(P<0.05),而度洛西汀和氟西汀所占比例2013年较高,对比2012年(P<0.05);2012年以西酞普兰、文拉法新、帕罗西汀的使用频率最高;2013年三环类药物使用频率较高(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苯二氮卓类的合用药物为主,其次是抗精神类的药物。结论 抗抑郁类药物的人群以20~59岁居多,药物则以SSRI、SNRI等新型药物为主,三环类较少,合用药物则以苯二氮卓类为主,效果较好。
[关键词] 精神科;专科门诊;抗抑郁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0(b)-0186-03
抗抑郁药物是一类对抑郁症进行治疗的药物,临床上常常用于抑郁症,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抑郁类药物也逐渐适用于焦虑症、强迫症以及恐惧障碍等疾病的治疗,抑郁症是精神类的一种疾病,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于此种疾病目前尚无可以根治的方法,只能依靠药物缓解其症状,并且配合心理治疗进行缓解[1]。而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抑郁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该文就精神科专科门诊对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精神科专科门诊使用抗抑郁药物的780份处方进行分析,其中男328例,女452例,年龄20~83岁,平均年龄(42.8±8.7)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5±0.5)年;其中2012年的处方有320份,2013年的处方有460份,2012年和2013年的男女性人数比例为1:1.3,年龄符合20~83岁的范围,两年资料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该院精神科专科门诊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780份抗抑郁药处中的一般资料、诊断、抗抑郁药物及合用药物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方法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抑郁药物使用年龄段的分析
其中两年中,在40~59岁的抗抑郁药物使用最多,20岁以下的使用最少,但是不同时间段年龄段使用抗抑郁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不同时间段的处方诊断情况进行分析
分析后显示,其中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最多,同时也用于分裂症、焦虑症等的使用,见表2。
2.3 对不同时间段的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012年西酞普兰使用频率较高,对比2013年高(P<0.05),而度洛西汀和氟西汀所占比例2013年较高,对比2012年(P<0.05);2012年以西酞普兰、文拉法新、帕罗西汀的使用频率最高;见表3。
2.4 对不同时间段的抗抑郁药物的合用药物进行分析
分析后,其中苯二氮卓类药物合用最多,三环类药物2013年使用较多,对比2012年(P<0.05),而其他药物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
3 讨论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少言寡语,对于轻度的抑郁患者症状往往较轻,在临床治疗后可快速好转,并且通过心理干预能够有明显的作用,而中重度抑郁的患者则会导致行为失常,出现自言自语、自伤自杀的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有沉重的打击。临床上对于抑郁症常常以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相应的心理指导,以提高其治疗的效果,减轻对其正常生活的影响。而抑郁症目前其发病率较高,最常见的为20~84岁之间的人群,每年均有较多的人由于抑郁症而选择自杀,因此抑郁症已经成为了临床上不可忽视的疾病。据WHO预测至2020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将会显著提高,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后的第2大致残疾病,将会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2]。目前,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进行缓解,因此对于临床上抑郁药物的研究和使用则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目前临床上抗抑郁药物的分析有利于了解目前临床抑郁症的情况,同时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也有大体地了解,而对其合理的用药则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抗抑郁药物在精神科的使用较为广泛,目前,抑郁药物的种类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有:TCA、SSRI、SNRI、SARI、NaSSA类药物等[3]。而通过对该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发现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药物的研发不断进步,抗抑郁药物的种类逐渐增多,并且根据临床用药原则,逐渐出现的新的药物其不良反应逐渐减少,效果逐渐提高。该研究显示,近两年服用抗抑郁药物人群在20~59岁的人群较多,其中40~59岁最多,在2012年占47.50%,2013年则占41.08%,并且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同时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分析可能与20~59岁的人群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情感压力等有关,而在用药的研究也发现,抗抑郁药物主要用于抑郁症,但是后期也逐渐用于分裂症和焦虑症等。
在抗抑郁药物使用方面,2012年与2013年的使用新型药物不同,2013年三环类药物使用逐渐减少,并且大多用于改善睡眠,而在治疗中则增加了舍曲林、曲唑酮。并且较联合用药来看,2013年明显比2012年用药更加平衡,体现了临床用药的优化性和个体性。米氮平由于会出现嗜睡的不良反应,且价格较高,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联合用药中则以用苯二氮类药物最为多见,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和焦虑的状态,抗精神病药物合用也可以用于分裂症的治疗。在联合用药中联合三环类药物其均为12.5~25 mg,小剂量给药可对患者的睡眠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该院临床精神科专科治疗中主要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进行治疗,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其起效较快,能够治疗重症和难治性的抑郁,临床应用范围逐渐增加[4]。表明SSRIs与SNRIs为焦虑/抑郁的一线治疗药物,与较多的国内研究结果一致。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其在临床的使用逐渐被新型的抗抑郁药物所取代,因此使用和合并用药的比例逐渐降低,單纯用药的几率增加。经该文研究显示,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其药物种类较多,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抑郁药物的种类逐渐增加,且效果也逐渐提高。
综上所述,对于抑郁症患者在精神科专科治疗中使用的药物较多,临床上仍然以SSRIs为主,而其使用人群主要为20~59岁人群,并且临床用药逐渐掌握了其合理性,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且被逐渐应用于分裂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雷颖,侯彩兰,范长河,等.综合医院精神科精神分裂症患者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的分析[J].广东医学,2017,38(4):619-622.
[2] 方昱,祝德秋,沈筱云.2015年上海市同济医院门诊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11):1852-1855.
[3] 盛永慧,张晓侠,周海英,等.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6):16-19.
[4] 曹敏娟.临床药师干预前后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6,13(1):54-57.
[5] 胡永东,崔勇,闫连社,等.某精神科门诊各种抗抑郁药物的应用频度及费用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9(12):32-34.
(收稿日期:201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