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摘要] 目的 研究并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未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的200例儿科患者与2017年1—12月该院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后的200例儿科患者,分别设置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中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中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两组在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家长护理满意度等方面作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差错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护理文书、护理操作等方面,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可有效減少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差错事件,有利于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 儿科;护理管理;风险防范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4(c)-0058-02
儿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小,活泼好动,配合性较差,加上儿童身体耐受力差,用药较困难,其护理工作难度更大,更容易发生医患纠纷,因此,做好儿科护理工作十分重要[1]。风险防范式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其护理重点是针对护理工作中的风险进行防范,该研究为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针对风险防范式护理开展前后的儿科患者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选择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未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的200例儿科患者与2017年1—12月该院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后的200例儿科患者,分别设置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年龄为1~2岁,平均年龄为(1.55±0.47)岁,包括男性108例、女性92例;观察组年龄为1~2岁,平均年龄为(1.51±0.46)岁,包括男性105例、女性95例。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比性,且均符合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家长对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家长不配合者、精神或认知障碍者。该研究获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中开展常规护理,如按医嘱给予药物、对家长进行简单健康宣教等。
观察组中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具体如下:①组建风险防范护理小组:成立风险防范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由2名儿科护理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士作为组员,明确各小组成员职责范围,定期召开例会,根据儿科护理工作情况,列出儿科护理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护理差错事件,制定风险评估表和应急预案[2-3]。②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儿科护理人员参与专业化护理培训,加强儿科护理人员对静脉穿刺、头皮针、胃管插管等基础护理操作项目得培训,使其熟练使用各类医疗设备,充分掌握急救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提供给儿科护理人员共同讨论学习的机会,如在护理过程中发现疑难病例,可组织查房,再进行集体探讨[4]。③完善制度:对儿科护理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将儿科护理操作流程整理、编辑成小册子,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儿科护理操作流程;严格落实“三查七对”制度,尽可能减少护理差错事件;规范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交班人员应向接班人员交代清楚儿科患者情况及各类器材药品使用情况,及时补充不足医疗物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度,根据护理级别展开护理工作;完善弹性排班制度,在排班时应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自身情况,如家庭情况[5]。④护理差错事件总结:规范护理文书记录书写,每周不定期对护理文书记录进行抽查,汇总发生的护理差错事件,针对护理差错事件采取无惩罚上报制度,鼓励护理人员对护理差错事件予以主动上报,并在每月定期组织召开护理会议,深入分析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的原因,就其发生原因提出整改意见,贯彻落实到下一月的护理工作中[6]。
1.3 观察指标
两组在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家长护理满意度等方面作比较,其评估方法具体如下:①护理质量评分:由医院护理部10名资深护士组成的护理管理小组对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护理文书、护理操作等方面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打分,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则护理服务质量越好[7]。②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家长在数字0~10中选择一个数字作为其对儿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数字0~5、6~8、9~10对应不满意、比较满意、特别满意,比较满意率+特别满意率=总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差错事件总发生率为4.50%,分别发生药物发放错误1例(0.50%)、药物外渗3例(1.50%)、交班遗漏4例(2.00%)、呼叫延迟1例(0.50%);对照组护理差错事件总发生率为13.00%,分别发生药物发放错误4例(2.00%)、药物外渗7例(3.50%)、交班遗漏9例(4.50%)、呼叫延迟6例(3.00%)。组间护理差错事件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49,P=0.003)。
2.2 比较护理质量评分
在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护理文书、护理操作等方面,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比较家长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儿科主要负责收治年龄在14岁及以下的儿童,由于这类患者的年龄处于特殊阶段,其性格多活泼好动,对自身感受的表达较为困难,治疗时配合度较差,加上儿童家长因担心儿童病情往往会缺乏理智,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护患沟通障碍情况,容易引发护患矛盾,对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产生干扰[8-9],因此,如何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是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风险防范式护理属于风险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和预防性规避,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护理风险,消除护理安全隐患[10-11]。该研究中观察组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即从2017年1月开始在儿科中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①建立风险防范式护理小组,通过对组员职责范围进行明确,可提高组员责任意识;②针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加强专业化培训,可有效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使其熟练掌握各类医疗设备;③针对儿科护理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落实,可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改善儿科护理排班制度,促使交接班妥善完成;④针对护理差错事件进行总结,通过定期总结儿科护理差错事件,可对护理差错事件予以预防性和针对性防范[12-13]。
该研究发现,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后的观察组其护理差错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家长的护理总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说明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切实有效,可起到减少护理差错事件、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等多重作用。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开展风险防范式护理,可有效减少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差错事件,有利于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护理安全,促使儿科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参考文献]
[1] 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2] 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92-93.
[3] 王晓云.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5):251-252.
[4] 郭静,张浒,黄波,等.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7):109,128.
[5] 董合芳.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的价值评估[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5):97-98.
[6] 许辉,李晓光,陈艳妮,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3):2055-2057.
[7] 张振娟.团队协作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4):290-293.
[8] 曾倩,刘经飘,曾秋月,等.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7):3471-3473.
[9] 孙书萍.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5):770-771.
[10] 牟志玲,韩衍臣,曲爱丽.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3):157-159.
[11] 蔡小芬,童智洪.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7,23(13):172-174.
[12] 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雜志,2014,24(9):39.
[13] 薛庆凡.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28-229.
(收稿日期: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