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 杨盼盼
[摘要] 精神健康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该院实行精神-心理-社工人才培养模式与医院-社区-家庭实践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神领域医务社工的培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短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并提出继续发挥医学院校的专业背景优势、进行合理课程配置、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见习与实习、积极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等建议。
[关键词] 精神领域;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1(c)-0109-03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 Mental Field in the Medical Colleges
WANG Yao, YANG Pan-pan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Qiqihar, Heilongjiang Province, 161000 China
[Abstract] The mental health is one of the major fields of the medical social work, and our hospital conducts the medical social workers culture in the mental filed by the combined method of mind-mental-social workers education mode and hospital-community-family mode.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experienced teachers,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lack of policy support, a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s the suggestions of going on to give play to 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medical college, rationally allocates the courses, pointedly guide the students for practice and internship, and actively promotes the medical social working post setting.
[Key words] Mental field; Medical social work; Talent culture
精神領域医务社会工作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领域之一,是针对患者有精神疾病的个人及其家属,运用社会工作的技术与方法,以达到患者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模式有3种,即精神病医院康复模式、家庭康复模式和社区康复模式[1]。医院、家庭、社区已经成为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主要场所。
1 精神领域医务社会工作现状
1.1 精神领域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1921 年,美国著名医务社会工作者浦爱德在协和医院创建“社会服务部”,并训练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这一事件成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初步形成的标志[2]。目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处在一种非常紧缺的状态中。由于服务对象身体的特殊性,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变得尤为重要,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包括患者及其家庭、医生护士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他们的服务领域非常广泛,如调解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健康宣传、医护人员减压、政策倡导等等。
据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己达1亿,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己经超过1 600万。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疾病患者的行动与研究。刘慧玲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需求评估,提出了社会工作3大方法介入的可能性[3];鲁艳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从生态视角出发提出了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介入路径[4];陈重琳运用定量法对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精神患者与单独用药儿童患者进行了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的精神患者康复的程度远大于单独用药的儿童精神患者[5]。
1.2 精神领域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现状
全国共有二百多所高校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其中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医学院校屈指可数,如2002年福建医科大学开办社会工作专业,2005年齐齐哈尔医学院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泰山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院校相继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依托医学院校背景的高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实务训练方面都更加地偏向于医务社会工作方向。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教育一直处在摸索经验的阶段。2012年全国医院社会工作工作会议在西宁市召开,标志着中国大陆医务社会工作元年和医务社会工作时代来临[6]。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教育活动,医学院校积极组织社会工作教师进行培训;在学生的教育上,积极与高校附属医院建立关系,从课堂上的模拟训练转变为医院、社区以及其他康复场所的实务活动。
2 精神-心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是一个以实证的理性思维为方法论基础的学科,医生更加注重如何用科学的手段去解决患者的身体疾病;而医务社会工作者关注的不仅仅单一的身体从病理上如何康复,还关注患者的心理、家庭以及与患者相关联的社会环境。两者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增加了社会工作服务的难度。而要想破解医生和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念的困境,在学校培养期间就应该做到将人文价值理念渗透到医学生的价值观当中去,同时还应该让医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精神心理疾病和精神心理健康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7]。由于医务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家庭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发挥支持、关怀以及资源链接等功能,在心理辅导、精神康复以及疾病的专业疾病的判断上所发挥的作用较小。许多学者倡导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医生、护士、康复人员以及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合作模式,那么在精神领域的医务社会工作更加倾向于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有机组合。
医学院校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有其独特的优势,无论是在课程的设计还是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在满足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前提下更具有医学特色。在人才的培养上,一个学院当中包含了精神医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3个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和实习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其他2个专业,也会有一定的了解和涉猎。这就满足了医学生在从业以前就对社会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以后医务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在医院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的设置上,社会工作的课程中,有近30%的医学课程,学生在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对生理、病理、药理等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课程的教授上,很多课程3个专业同时开设,如精神病学、心理咨询等,并且这一类的课程是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合班上课,这有利于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在专业实践环节,学生们充分地与精神卫生中心、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以及脑瘫儿童医院等接轨;在学生的实习环节的地点选择上,有一半以上的实习地点为精神类医院。在课外实践环节上,精神、心理、社工的学生们以该院的学生会、心理协会、社会工作协会为平台,以学校的各类可申报的学生项目为依托,组建各种合作团队进行项目的申报与运作。
3 医院-家庭-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建构
3.1 模式模型
根据服务对象预防-治疗-康复的主要场所为医院、家庭以及社区,该实务模式的建构基于在不同的系统下服务对象更好地康复以及协助案主适应各种环境系统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可能性。见图1。
3.2 模式实践
目前许多精神类医院已经从传统的药物治疗上转向增添心理与社会治疗的要素[8],比如许多医院在设施上增添了音乐治疗、心理辅导等设施。但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这些设施的使用率却不是很高。追溯其原因,医生在评估和看待患者的问题时更多地关注其自身病理,而忽略其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医院中可以协助医生从身-心-社-灵全人的角度进行需求与问题的评估。患者在医院的治疗期,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包括:①制定住院计划;②导诊服务;③配合医护人员评估案主及其家属需求;④开展针对案主家属及其医护人员的减压活动;⑤链接相关资源;⑥制定出院计划等。
当患者由医院转入家庭,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包括:①定期进行个案的追踪服务;②了解案主的病情康复情况;③链接社会资源等。
社区是家庭的集合体,因此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对于患者及其家庭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包括:①精神类疾病的普及宣传活动;②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及其家庭资料的及时对接与更新;③链接社区康复、就业等资源。
在医院-家庭-社区模式中,社会工作者成为了该模式中不同场所的链接者。如何让案主转换康复场所中有更多的适应性,及时得到适当的治疗与康复服务,保障家庭系统的正常运作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一定要注重追踪回访以及与社区工作者的链接工作。
4 精神领域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有丰富教学与实务经验的教师短缺
具有丰富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尤其是精神领域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教师稀缺。现有的多数的社會工作教师对于精神领域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工作还在摸索当中;而具有丰富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实务经验的工作者大多数是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又很难有机会系统的将实务经验分享给学生。
4.2 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脱节
①表现为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或是对具体案例的方案的理论操作,对于模拟演练与真实情境的实务操作并不重视。这种现象会造成学生在方法、技巧掌握上的不熟练和欠缺;②表现为社会工作价值观对学生的内化并不显著。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专业社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包含着评价性的部分,也就是工作者如何去选择、看待受助对象,还包含技术性的部分,也就是选择和运用何种社会工作技术服务于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工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很难真正理解“助人自助”价值观的本质,无法将专业价值观转化为个人价值观,因此面对服务对象和选择助人方法时表现得难以抉择。
4.3 医学课程较多
由于医学院校更注重医学课程的建设,所以在社会工作课程中医学课程占较大的比重,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掌握的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呈现出知识不牢固、“阶段式空白”等现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大多为文科出身,学习复杂的医学类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医学医学课程的实用性不强。
4.4 缺乏政策的相应支持
医务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广州等城市,如上海市规定三甲以上医院必须要配备专职的医务社会工作人员,相比之下,我国其他地区医院设置医务社会工作专职岗位的较少,大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5 医学院校精神领域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5.1 继续发挥医学院校的专业背景优势
与综合性院校相比,社会工作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劣势,但是在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方向的社会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齐齐哈尔医学院为例,学校有丰富的医学课程和大量优秀的具有精神临床经验的医学课程教师,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基本的精神领域的医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医学课程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见习环节,学生可以从患者、全人等不同角度去了解患者,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整合学习到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有选择性的保留医学课程,如中医学、基础医学概要、精神病学、心理咨询、社区护理等较基础且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者来说较实用的专业基础课。
5.2 有针对性地进行见习与实习
在不同学期设置符合学生年龄与课程的见习与实习活动。在学生一年级时,以医院、社区、养老院、自闭症儿童医院等场所的见习活动为主,充分了解不同场所的职能、工作模式以及角色分工;在二年级与三年级时,注重学生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并在精神卫生中心、脑瘫儿童医院等实习基地开展相应的服务;在大四实习阶段,实习地点多数为精神类医院。
5.3 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
引进既具有临床实务经验又具有丰富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专任教师,注重学生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学习与内化。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环节的探索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如开展情境式教学、PBL、CBL等教学方法。每学期针对不同的专业理论课有目的的开展实践活动,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作用;在社会工作的实践环节中,注重对实务环节的反思与督导,在不断地总结中提高学生的实务技能。
5.4 积极推动岗位设置
提高医务社会工作的影响力,积极进行社会政策的倡导,推动精神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者岗位的设置。逐步由院校宣传扩展为社区、医院宣传,宣传不仅包括逐步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的影响力;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设置专业岗位逐步推动到其他精神类医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
[参考文献]
[1] 丁振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复模式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党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26-30.
[2] 肖慧欣.我國高等医学院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福建:福建医科大学,2010.
[3] 刘慧玲.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介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 鲁燕.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介入[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5] 陈重琳.小组工作对恢复期儿童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影响—单用抗精神病药与综合治疗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6] 刘继同.中国医务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务范围和专业共同体行动议程[J].社会福利,2014(4):2.
[7] 薛静茹,任一鸣.从角色定位角度探讨精神康复领域的康复模式[J].实习与实验,2013(6):148-151.
[8] 童敏,生理-心理-社会的结合还是整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1-7.
(收稿日期: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