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中心:开放之路在中国

2018-05-14 11:18苏小果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

苏小果

摘 要:“开放”与“改革”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对外开放起到探索拓荒的作用。走出国门的对外考察访问解开束缚思想的枷锁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经济发展道路的试探性开放带动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改革发展;开放转换中国角色,促进中国实现由依靠经验输入促发展到用中国奇迹向世界贡献中国价值的转变。

关键词:对外开放;思想解放;经济改革;价值贡献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03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4-11-06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始,改革开放在我国已经迎来第40个年头。回顾这40年的歷史,改革开放见证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逐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当前学界对“改革开放”研究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改革”,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强调“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对“开放”研究得比较少。不可否认,“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开放”与“改革”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般认为改革开放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的,但是“改革开放”这个词在中共十二大的党代会报告中还没出现,“对外开放”却已经出现了2次。所以在时间顺序上我国是先迈出开放的脚步后又踏上了改革的道路。正像萧冬莲所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改革,是在开放条件下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改革。”

一、破旧与立新:思想在开放中获得解放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解放思想的历史。胡锦涛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时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习近平同志强调:“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在改革的关键节点上,解放思想在其中确实发挥了“引擎”作用,解放思想带动了改革开放的推进。但是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改革开放后思想活动获得了新的自由发展空间,新思想也展现出新的思想解放状态。思想解放有两方面的表现即:“破旧”和“立新”。也就是说,思想解放不单单是指冲破旧有思想束缚的禁区,也表现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接受、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创新思想。

学界也充分肯定了解放思想对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历史的重大改革将解放思想划分为几次高潮,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围绕四次重大改革争论划分的四次思想解放的高潮。第一次是1978年前后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第二次是1992年前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不能引入市场经济;第三次是20世纪末在向21世纪推进时期私营经济是“福”还是“祸”;第四次是2007年中共十七大前后对经济发展凸显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提出改革是不是搞错了的争论。站在当前的角度观察历史,这些争论曾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面临的重大历史考验,每一次重大历史考验取得的突破都是依靠解放思想。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动力,但是思想是如何获得解放的呢?在这一问题上,开放扮演了解开束缚思想枷锁的角色。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把眼光投向了国外,学习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这一时期出现了出国考察访问的高潮,外出访问的不仅有各类科技代表团还有管理各部门的高层领导人,许多国家重要领导都曾做过改革开放的“侦察兵”。在出国实地考察访问之前,大家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都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获得,出国考察使他们有机会亲眼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工人的生活状态。柯华在《在马克思的墓前——对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的观察》中记述了时任副总理王震访问英国时,在一个失业工人家里观察到的情境:“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约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室、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具,房后还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没想到一个失业工人的生活条件已经超过了中国的副总理。出国考察访问使领导者亲眼看到国际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切感受到中国与世界发展现状的差距,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看到了国际社会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但中国想要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关起门在黑暗中摸索,必须找到加速前进的照明灯。所以出访也促使领导人下定决心卸下思想包袱,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实现中国的发展。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迎来了思想解放,也拓展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视野。1979年到1981年下半年,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采取了三大举措,一是摒弃了“一无内债、二无外债”的传统观念,打破了不用西方国家政府贷款的思想禁区,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款,吸收境外企业在我国大陆直接投资举办企业;二是改变进出口贸易由外贸部垄断经营的做法,对若干部门和地区授予部分商品进出口经营权;三是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灵活政策,并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设置“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做法。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经济特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里找不到,是“开放”带领中国冲破旧有思想束缚的禁区而获得了新的发展。

二、从开放到改革:开放带动经济活动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实行改革开放。按照时间顺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发展模式是:开放——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形象地描述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探索模式。“文革”结束后为摆脱我国贫穷落后的局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利用国外的有利因素,加快经济发展,中央领导层逐渐形成共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学习借鉴外国的经验。

(一)对外开放推动了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的制定

1978年中央领导层出国访问,向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其中四个影响最直接的是经中央批准支持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即以林乎加(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为团长飞赴日本的经济代表团,以李一氓(时任中联部副部长)为团长的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代表团,以段云(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为团长的港澳经济贸易代表团和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代表团。各个代表团在回国后都向中央提交了考察报告。《港澳经济考察报告(汇报提纲)》反馈了外国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设备对资源紧张的弹丸之地香港和澳门实现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党的工作者访问团向南斯拉夫考察的报告》《关于南农业联合企业的考察報告》和《南斯拉夫计划工作考察报告》等都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南斯拉夫依据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经过不断实践,创造了以社会主义自治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南斯拉夫实行市场经济但南斯拉夫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南共仍然是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党。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全是坏的,也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因素,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的有利因素来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也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中谷牧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第一,二战后,西欧的科技和现代化发展水平很高,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已经落后很多;第二,西欧经济的发展急需拓展市场也为中国提供了发展的契机;第三,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通行的利用外资和中外合作生产的方法。

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同志听了谷牧的汇报后一致认为,该是下决心采取措施的时候了。邓小平与谷牧单独谈话后表示:引进这件事反正要做,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出国访问的考察团带回来的外国经济发展信息,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78年7月6日至9月9日,国务院召开为期两个月的务虚会,研究如何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速度的问题。华国锋、李先念在会上要求大家,要敞开思想,发扬民主,认真总结经验,为加快现代化建设积极出谋划策,使这次会议成为一次在经济领域解放思想、探索求新的会议。与会的60多位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纷纷提出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建议。9月9日,李先念为这次会议作了总结讲话,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会议最终的思想集中起来就是要实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对外开放推动了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的制定,由此我国开启了经济运行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之路。

(二)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迈出的重要一步。加入WTO后,作为成员国,我国可以合法享受WTO协议规定的权益,消除我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改善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空间。但同时,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进出口经济贸易活动也需要遵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并在其框架内运行。为适应对外开放和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的经济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变革。

1. 市场化经济改革取得了根本性的进展。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制定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导向是其前提条件,所以WTO多边贸易体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加入WTO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为扩大市场准入,我国提出了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同时提出了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地位,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我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取得了根本性的进展。

2.改革税收制度。税收的建设和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加入WTO要求我国的税收政策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一是降低关税税率。关税是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一项税收制度,加入WTO前我国关税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到1992年普遍降低关税前我国关税的算术平均税率为47.2%,这显然与世贸原则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关税总水平逐年大幅度降低,到2001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下降至15.3%,2008年我国关税算术平均关税水平降至9.8%,实现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将关税水平下降至10%以内。二是实现了内外资企业两税法的统一。改革开放后,为吸引外资带动发展经济,我国实行的是内外有别的税收政策,对内外资企业分别适用两个不同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单独实施普惠制优惠政策,优惠减免的范围和力度都很大。加入WTO后,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为变革税制不统一的现象,我国税收政策朝着“公平税负,鼓励竞争”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国内关税税制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在2007年完成了对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的立法,实现了内外资企业两税法的统一。

税收政策的变革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发展外向型经济而相应进行的改革中显著的一个方面,其他还涉及外贸体制、金融、外汇等相关行业的变革。经济活动的改革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日益完善,逐渐形成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运行体制和管理方式。

三、输入转输出:中国在开放中影响世界

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壮大的历程,经济的“富”带动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开放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美国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提出,现代世界体系的分布结构为:“中心——半边缘——边缘”,并且认为在这一结构中的国家具有流动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我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也逐渐发生变化,走过了一条从边缘走近中心的道路。中国的对外开放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向内输入发展自身,中国扮演的角色是融入世界的参与者;第二阶段是向外输出发展全人类,中国扮演的角色是向世界发展贡献中国价值的建设者。

(一)对内输入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表现为“对内输入”,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带动我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对外开放和国内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我国的经济总量开始步入世界前列。1979年我国的GDP总量是4000亿元人民币;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413030.3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出口贸易量的持续增长密不可分,2001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22024.44亿元人民币,2009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达到82029.69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在世界分工过程中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2006年美国记者萨拉的文章《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曾受到广泛的关注,她在自己的家里进行了没有“中国制造”的实验,最后发現生活变得一团糟,隔离中国产品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融入世界的中国逐渐对世界经济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

(二)对外输出阶段

经济实力的增长使我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环境中的话语权空间。中国不但要让国际社会为中国的建设创造环境,中国也要为全人类发挥建设性作用。我国以互惠互利和承担适合我国自身实际能力的国际义务为原则,输出适合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实际的生产力,是对外开放的升级和转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不单单是为了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解决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有助于缓解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一带一路”沿线覆盖60多个国家,将多数经济发展缓慢的发展中国家带入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大潮,经济交流与沟通必然带动沿线地区国家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我国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为增强亚洲在世界金融体系的地位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走出去”对外输出资金、技术,贡献中国力量的贴切体现,增强了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交往上的变化也体现了我国对发挥自身作用认识的加深,作为正在“强起来”的大国我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际责任感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上坚持的是毛泽东的革命外交的方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外交的目标转移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当前,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国赢得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我国对自身在国际环境中身份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外交目标不再是单纯地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更强调要从世界人民的利益出发,由此确立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将国际义务与国家本身的发展相并列。中国的外交目标从单纯为自身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逐步深化、渐渐发展为从世界和全球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世界的合作共赢提供中国方案。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经历了由向内输入到向外输出的过程,也是我国对自身认识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正是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逐步靠近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国家位置的流动不会改变“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国际体系,在对外开放的带领下中国再次走近世界,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参考文献:

[1]萧冬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10卷)[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出版社,200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刘相,刘德军,王忠武主编.人类思想解放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黄一兵.试析1977年至1979年中国领导人出访活动的作用和影响[J].党的文献,2007(2).

[5]谷牧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刘国新.开放与改革同等重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6(11).

[7]莫晓钢,苏少坡.加入WTO给地方税收带来的影响、机遇、挑战[J].广西社会科学,2002(5).

[8](美)沃勒斯坦著,郭方,夏继果,顾宁译.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9](美)萨拉·邦焦尔尼著,闾佳译.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康 璇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四川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居民的现状与分析
探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必然与问题分析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上海某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模式调研分析报告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中国共产党的开放襟怀纵横谈
新常态下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的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