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校园文化、项目教学、“工作室”、“专业社团”等多元素统一于“立德树人”目标下,能够为中职德育工作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和实现路径。在正确认识文化育人地位、作用及实验实证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社会文化对中职校园文化影响及校园文化内部主要结构、“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模式的文化意蕴和德育内涵架构、“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立德树人模式运行保障机制等主要模型在内的模式框架,对模式实践逻辑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中职学校;立德树人;培养模式;实践逻辑;文化育人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重点课题“文化育人视角下职校‘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立德树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02020)
作者简介:高立宁,男,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职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4-0069-07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职校必须回答好立什么样“德”、树什么样“人”、怎样“树”人问题。这里的“德”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能体现中职学校“树”人特色的育人机制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所强调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校实现内涵发展、提升培养质量的现实选择。《国务院关于加快發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都对“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出明确部署。各地职校也在育人实践中摸索出许多成效明显的立德树人模式。“文化育人视角下职校‘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立德树人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基于文化育人视阈,它将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教学实践、教师“工作室”、学生“专业社团”等多种元素统一于“立德树人”目标下,为职校德育工作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实现路径。
只有具备较高文化素养, 人才能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与时代同步。2014年,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其内涵就是以文化影响人,以文化培育人,以精神塑造人,促进个人、团体及社会整体素质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职校“文化育人”实质就是要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服务、推动功能,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既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又强化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等综合素质整体提升。从学校发展角度看,文化育人有利凝聚师生共识,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从学生成长角度看,“以文化人”能满足学生精神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道德修养。职校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生在校成长全过程,有助学生展才出彩,在全面塑造学生职业、品德、人文等综合素养上具有不可替代优势。从文化育人视角探索适合职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将立德树人贯穿学生培养全程,顺应了现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促进受教育者在“德育、知识、技能、素养”方面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 “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搭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熏陶等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要求的践行。
一、相关研究回顾
对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尚无从文化育人视角系统、深入探讨职校以项目教学为手段、以工作室为平台、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开展立德树人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很多已有成果集中于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考察,来自中职一线文献呈现少、散、杂的特点。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挖掘和实现路径拓展给中职学校从文化育人视角推进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借鉴。例如,李家珉认为,教育和文化本身具有同根性;骆郁廷等提出,把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等作为“立德树人”实现路径;马来焕等强调,专业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于一体是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黄蓉生等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关键。中职学校也已开始将校园文化建设向“立德树人”纵深拓展,不再重复于对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基本文化环境、常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的追求,也不再简单“嫁接”其他类型教育做法,更加强调职教特色和内涵提升。但随着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推行,中职学校教学场逐步从教室向专业教学工作室转换、专业社团建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工作中作用愈加明显,需要更多研究成果来指导新情况下的立德树人工作创新。就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以及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作用机制,赵志群等作出权威解读;周宏伟等通过对“专业教学工作室”建设从理论、结构到运行实践的审视,为教学“项目”设计及实现提供了参考模板;李原等一线工作者对中职学校专业社团建设提出改进建议。这都为拓展和深化项目学校已实施的“项目+工作室”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赋予其文化内涵、育德特色,将单一教学模式升华为立德树人模式,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在以上基础上,本文着眼于在项目教学实施中将“文化”、“立德”、教师角色转变、学生素质提升等研究对象予以综合考量,力求以文化育人为特征构建起能够体现以上诸元素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富于实效的立德树人模式的工作内容、架构以及运行机制。
二、研究假设
以文化育人为视角探索构建职校立德树人模式,面临难得历史机遇。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和习总书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指示要求,中职学校纷纷抢抓“新时代”机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文化育人实践充分证明,文化育人能增强学生成长体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比单一知识育人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育人,是中职学校改进德育关键载体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及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社团志愿活动等,正在陶冶着学生身心、丰富着学校办学内涵,推动着学校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更是将“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行动”作为重要任务之一,要求职业院校“营造以文化人氛围,从学校理念、校园环境、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设计,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整体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以推动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工作创新。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社会共识;“职业学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抓内涵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认知;“从文化育人视角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历史和现实必要性。
三、核心概念和模式架构
(一)核心概念
从文化育人视角构建立德树人模式,必须以文化眼光对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师角色适应和专业社团活动等基本要素进行考察,促进“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统一于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在管理文化、教学文化、师生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团文化等的渗透共融,在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与教学改革不断整合过程中,催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据此,确定以下核心概念。
1.项目。即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完成的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活动)为目的的工作任务。每个“项目”设计都为教师展开“项目教学”服务。在项目教学活动中,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并发展能力和素养。赵志群等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角度,将项目教学定义为“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1]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项目”有着天然亲密联系,开展项目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和素养的内在需要。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推动教、学、做统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及培养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品质等。
2.工作室。成立较早的“名师工作室”“技能工作室”,随着近年“一体化教室”“实训教室”等硬件条件改善,其在内涵、外延上都得以延伸,从单一着眼促进教师成长,涵盖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多种职能。由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走入中职视野。该模式将传统教室转化为工作室,并以之为载体,根据专业不同,融课程、教学、实践于一体,变封闭式传统教学为开放式技能培养教学。其中,专业课程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专业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在完成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项目”过程中实现专业技能、素养提升目标。使把“工作室”建设为开放式教育教学平台成为现实可能。通过它,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能力,培养协作能力,也可通过完成“项目”把教学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提升创业能力。根据立德树人要求,职校结合不同专业不同阶段课程教学特点,发挥工作室教学团队育人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构建多个融道德培育、能力提升、技能培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块进行“项目教学”,具有重要显性、隐性教育价值。
3.专业社团。它是学生社团的一种类别,侧重于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其优势在其特有的“专业”性。它以兴趣为基础,以专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与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或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按活动内容和性质,可分表演展示类、设计制作类、书画创作类和志愿服务类等。目前,已有不少职校因“专业社团”而打造出为社会熟知的专业品牌或文化品牌。
4.模式。这里的“模式”未脱离“人才培养模式”范畴,在一定度上更突出和侧重立“德”。周远清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2]李国志也提出,它“是指施教者在一定教育理念引领下,以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受教育者达到一定规格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范式。”[3]在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根本任务后,我国各类教育所有“人才培养模式”均可视为“立德树人模式”。本研究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置于文化育人视域下,力避单纯“就模式谈模式”,而是赋予其鲜明“文化”“立德”色彩,将“德”寓于文之“化”过程中,实现以文化为纽带、以项目为平台、以工作室和专业社团为阵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提升教师育人质量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实证基础
我们分两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是坚持理念与行动相统一,在教育行政部门、教科规划部门支持下,以自愿申报、特邀参研和结对帮扶“三结合”方式,选定一批在区域内“教学有质量”“教师有热情”“德育有特色”的职校为子课题承担学校,确定若干市级德育科研实验学校,对子课题研究和实验工作及时进行诊断和指导。二是以课题承担学校为例,对本模式所涉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组织及内涵架构、运行机制建立与保障、育人质量评价等,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与分析。从成效上看,子课题、实验工作为研究提供了宽阔视野和空间,保证了具有普遍性意义成果形成,实验学校深州职教中心“志愿者”专业社团活动已成为该校文化育人品牌;作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省名牌中职校和牵头单位,冀州职教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积淀有丰富经验,使课题研究在理论、实践及应用层面上都体现了“贡献冀职智慧,发挥示范作用”的工作价值。学校以课题研究引领育人实践,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关系学校社会形象、关系学生素养提升、关系学校发展方向战略高度,变以往执行上级文件要求“消极性建设”为突出立德树人要求的“创造性建设”,转以往的“等督促”被动建设为现在的“进击式”主动建设,为教学改革和学生成长营造了一个以文化空间、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立德树人校园文化生态。已有5个专业30门课程实现项目教学,平面设计专业“非凡印象工作室”等8个教师工作室,“三皇炮捶研习社”等6个传统文化专业社团,以及学前专业“小燕子巧手剪纸”、电子电器专业“志愿者在行动—义务电器维修”等多个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开展热烈,在教学改革中锻炼和成长了一批能教书会育人的创新型骨干教师,在项目实践中增强和培养了学生职业自信、社会意识及创业能力。德育学分制、“学习日志”的尝试也为有效开展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评价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模式架构
校园文化不是孤岛文化。为直观认识与考量本模式下的“文化视角”,以示意图形式呈现直接影响并作用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文化及校园文化结构,具体见图1。鉴于中职校园文化特质,图1将一般常见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划分进行了细分具化。以核心文化为魂,教学文化、师生文化、专业文化和实践文化等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校园子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使中职校园文化具有了整体性、动态性、协调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的先进文化引领下,在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工业文明及地域乡土文化等社会文化的作用下,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断得到丰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为“职校‘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立德树人模式”建立提供了多维文化视角。基于项目教学实施,以培育、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关键素养为目标,赋予“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平台组合以文化意蕴、德育内涵,是一项极具探索和创新价值的立德树人实践。具体见图2。
图2中,凭依“项目”,传统教研组型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形式被打破,教师可根据相同、相近、关联课程教学需要结成“工作室”而实施项目教学,并结合育人需要指导学生专业社团开展活动,进而根据专业社团活动质量、效果改进完善项目教学和工作室建设。这种运作得以实现的重要纽带之一即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这种文化视角下的育人实践,对教师师德素养、专业素质、育德能力等提出较高要求。而中职校内专业实践基地、拓展训练基地的优势,也使专业社团在“社会实践”范围上摆脱了“校外”的制约。“项目”将课上、课下有机联系起来,相互拓展,彼此促进,为立德树人提供了空间与土壤。
而图1、图2所营构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熏陶三位一体育人平台”,脱离不开相应工作机制的保障与支持。具体见图3。
小平台,大内涵。图3所示运行机制不仅体现了教、学、做统一的培养理念,还是对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实践的深化实施。发掘“校”“企”优势,将“教”“学”“做”“工”全过程、诸环节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化文寓德”、由点及面,就能形成职校从专业到全校、从一校到多校“德技并修”立德树人工作的新气象。
四、模式的实践逻辑分析与讨论
(一)本模式实践逻辑分析
本模式根植一线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实际和育人需要,更大程度上可视为职校借文化之力、搭教学平台、靓育人舞台工作经验的凝结和工作方式的概括。其构建的实践起点,在于推动职校将育人工作与社会文化大环境密切结合,在实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同时,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实现全面发展的工作能力,全面落实“德育为首”。本模式下,教学组织方式被改变,师生角色被重新定位,育人课堂实现了向课下校外延伸。而该模式“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它对加强德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及要求通过“文化视角”媒介内化到学生“三观”培育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实践旨归。实现以上目标,需做好三层面工作。(1)学校层面,要加强立德树人实践科学规划和综合设计,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无缝衔接,激发文化的育人功能。(2)教师层面,要将育人作为第一要务,提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立德树人素质、能力。(3)管理服务层面,要努力推动“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模式发展完善,加大理论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力度,营造利于教师教学、学生成长的软硬环境,形成保障机制。三者中,“教师”作为关键因素起核心作用,其教改能力、人文素养、师德状况和育德水平等对模式下工作室创建、项目资源利用、专业社团指导以及学生过程性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两点讨论
讨论一:在模式实际应用中,核心概念在外延上有所突破。“项目”既包括了项目教学意义上的“课堂项目”“实训项目”,也涵盖了文化育人层面上所有“活动项目”;“工作室”既包括了专业、实训教师组建的工作团队,也将文化、素质拓展教师组建的素质培养、文化传承工作团队等囊括进来;“专业社团”既包括了依托专业教学团队成立的学生“专业”社团,也包括了依托素质培养、文化传承工作团队成立的学生“专业”社团,前者更偏重技能专业性,后者更偏重人文专业性。这些变化,在进一步丰富模式内容同时,也给学校教学秩序和常规管理带来挑战。
讨论二: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项目+工作室”组合在模式中被引入教育教学改革范畴,其组成元素发生了质的改变。“项目”成为教、学、做实现统一的承载点,“工作室”由教师专业研修组织转向成为教学组织单位,具有以工作室为单位组织教学、以项目实操为形式实施教学、以专任教师为核心管理教学等特征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得到推动。而“专业社团”的加入和立德树人职责的赋权,促使这种教学模式逐步朝向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伴随现代学徒制人才开发战略逐步铺开,本模式还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五、结论
本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在正确认识文化育人地位、作用基础上,从决策和实践层面对模式构建与实践的现实要求进行了分析,推出三个假设。基于研究与实验实证结果,形成了社会文化对中职校园文化影响及校园文化内部主要结构、“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模式的文化意蕴和德育内涵架构、“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立德树人模式运行保障机制等三个主要成果模型,构建起文化育人视角下职校“项目+工作室+专业社团”立德树人模式框架。这种探索表明,只有全面、客观认识职校发展面对的文化环境,找寻能够体现职教特质、符合中职办学特点、促进学生身心成长且受到师生肯定认同的工作方式,才能使立德树人实践找到凭依,而严谨、高效运行保障机制的建立则是保证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重要外部条件。封闭、与时代要求脱节,孤立、缺失集体智慧,都不会使这种探索具实效性、创新性。
这些结论在有力支持本研究假设同时,也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一种教学模式转化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内容渗透或形式融合,其实质是从知识、技能导向向价值导向育人思想的转变。从该角度看,目前我们的研究还很单薄、不够深入。也正因为此,源自一线基层职校的自发性研究更需要项目课程改革等相应理论支撑和文化、德育专家的业务指导。
参考文献:
[1] 海尔伯特·罗什.职业教育行動导向的教学[M]. 赵志群,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 周远清.在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和资料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李国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选择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3-25.
On the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Project+ Workroom+Professional
Community from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GAO Li-ning
(Jizhou Vocational Educational Center, Jizhou 0532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by integrating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project, workroom, professional community, new ideas and ways for the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an be found. On the basis of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ition, function and experiment and proved events, a construction pattern consisting of three sections has been formed.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fluenced by social culture, the pattern of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its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working system and guarantee of the Project+Working+Professional Community Modal.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oral value establishment; cultivation mode; practice logic;cultur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