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祥涛
【摘要】众所周知,民间歌曲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因而具备独特的认识和教育功能。探讨利用民间歌曲展开音乐教学的经验与心得,阐述、剖析借助民歌教学提升高职学生综合性思想道德素养的途径与机制。
【关键词】民歌 高职公共音乐课 德育教学
民间歌曲不仅是农耕时代民众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手段,而且它还具备独特的教育功能。因为农耕时代信息的流通程度远不像今天这样发达,一般民众(尤其是无法接受教育的民众)可以从所唱民歌的歌词当中学习伦理道德、生活常识、处世哲学、历史知识、风俗习惯乃至人情世故等为人处世所需的各种知识、观念和经验。因此,唱民歌不仅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还是一种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思想情操、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段。在当前信息高速流通的社会环境里,高职学生固然已不需要像农耕时代的祖先那样凭借唱民歌、赏民歌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了,但民歌潜移默化式的独特教育功能则并非其它教育方式或娱乐方式可以彻底取代的。因此,在高职公共音乐课中引入民歌教学,则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能向学生传递农耕时代传统道德文化的“真”“善”和“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性的道德文化修养。以下,本文就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这两方面予以分别论述。
一、借助民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自然应该突出“职业性”特点。所以,借助传统民歌“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正是彰显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职业性”特点的有效措施。现以天津民歌《伯牙抚琴》的教学为例来加以说明。《伯牙抚琴》是流传于天津市河东区一带的一首E六声羽调式歌曲,属于明清时期运河航道上所流传“俗曲时调”的余绪。这首民歌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兼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因弹琴而结为生死之交的故事。伯牙在汉江边奏琴,钟子期听到后,赞美称“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两人因此而订交。后钟子期去世,伯牙认为世上再无人能欣赏自己的艺术,于是毁坏古琴,终生不再弹奏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是从此而来。后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将这个故事改编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而这首《伯牙抚琴》,就正表现了伯牙与钟子期因听琴而相遇、结交的场景。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欣赏民歌音频之后,教师则可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民歌表现了伯牙什么样的职业操守?对于在座的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启示?经过学生的热烈探讨,教师归纳学生意见之后得出结论:伯牙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无比珍视。正因为伯牙高度重视自己的业务技能,所以他才能够不顾阶级身份差距而与樵夫钟子期结交,并因后者之死而中止自己的艺术生涯。表面来看伯牙似乎是因与钟子期的深厚友情而不再弹琴的。但正是因弹琴、听琴两人才结下了如此深厚的友情。所以,伯牙因知音过世而停止奏琴的行为,实际上正表现了他对于音乐艺术、对于自身职业技能务必珍视、引以为傲的情怀。所以,这首《伯牙抚琴》给予高职学生的启示为:应像伯牙那样珍视自己的职业素养,在新的时代里做一个投身职业、爱岗敬业的劳动者。在点明民歌主旨和意义的基础上,再来欣赏、教唱这首歌曲,就容易收到“水到渠成”“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了。
二、通过民歌教学向学生传递传统道德文化的真、善、美
以上,是以《伯牙抚琴》为例,展现了民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独特功能。除此之外,民歌教学还能通过向学生传递传统道德文化的真、善、美,来培养学生更广泛意義上的道德情操。在上文中谈到,民歌在农耕时代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实际上,这种功能在今天也仍然不过时。因为,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歌曲是经群众集体创作、集体传唱、集体改编而定型、传承下来的,集中表现了人性之真、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采取优秀民歌来展开公共音乐教学活动,就能在欣赏、教唱、表演等多种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人性人情的真、善、美,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在“寓教于乐”中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比如,河北省大名县的民歌《摔西瓜》,表现了旧时姑娘得知情郎生病后,取出私房钱买各种补样品去探病的故事。由于雨后路面湿滑,姑娘不慎摔倒,所买的鸡、鸭、虾、蟹都被甩出篮外逃之夭夭,一对大西瓜也粉身碎骨。但姑娘却因此感悟到了自己对情郎歌真挚的爱意。这首歌曲的内容堪比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表现了爱情的真挚纯洁。对于步入青年期的高职学生来说,学唱《摔西瓜》这样的民歌,正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人性、人情的真挚,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使心理健康顺利得到进阶发育。又如,河北省晋州市的民歌《女儿孝》,用十二段歌词表现了女儿购买丰盛的礼品回娘家孝顺爹娘的场景,具有鲜明的画面感,真切地表现了女儿殷切的孝心。学习此类歌曲,正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人性之善,从孝敬父母做起,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而大名民歌《蝴蝶重生花重开》,则描绘了蝴蝶与花儿拥抱的动人场景突然被“一阵苦霜”打散,蝴蝶抿翅而死,花儿坠落尘埃。在歌曲的最后,以同情而又满怀希望的口吻唱到“它二物要重相见,蝴蝶重生花重开”。这就真切地表现了歌曲对于生命的礼赞,表现了人情的内涵之美。
由此可见,将传统民歌引入高职公共音乐课堂,不仅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可以通过传统道德文化“寓教于乐”的滋养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体悟人性人情的“真、善、美”,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英丽.河洛民歌的艺术特征及教育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2]杨永平.川北民歌社会教育功能研究[J].民族音乐,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