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正月期间,都讲究什么礼数

2018-05-14 04:48紫玲珑
神州民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回娘家财神长辈

紫玲珑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热热闹闹过大年的东北,节日期间的礼数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比平时还要讲究。

在东北人的“忙年时刻表”中,有“二十八,把面发”的说法。新年蒸馒头又有很多“讲究”。馒头出锅前要用秫秸印红,状如梅花,称为“点红”,无红不能为供,秫秸不能遭人畜践踏,要扔灶中焚毁。这一天蒸馒头有很多禁忌,一忌碱斑,二忌裂口,三忌面不发。这些禁忌在人们的心中都是有相应征兆的,分别代表“人畜祸福,家人不睦,日子不旺”。人们在做新年馒头时,往往怀着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这样才能做出更完美的节日美食。

最为正式的过年大礼,应该是从大年三十(有时也赶上二十九)这一天正式开始。这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全家老少都很关注每个人的言和行。老祖宗传下来的民俗礼数,绝不可丢掉,接续着传给子孙后代。

恭请祖宗,这是关东汉族祭祖活动最为神圣和庄重的仪式。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享受后代人的祭祀,分享人间一年一度的合家欢乐。年三十下午,庄户人家都把北墙掸扫干净,摆上供桌,把家谱(记载父系家族的系谱)挂上,在供桌上备好香炉、蜡台等。黄昏时分,一家之长领着男孩,带上鞭炮、纸表、冥币,到祖坟或村头,一齐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请列祖列宗们回家过年了。”烧完纸后,便起身回家。来到院门前,再烧纸表,鸣放鞭炮,向门神跪下磕头,念道:“请祖宗回家过年,门神让路。”随后,才进到院里。

把祖宗请回来之后,在供桌上摆上供品。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蒸好的大馒头,还有果品、糕点、油炸粉条(也要染上色)、米饭等。多数都有鱼,这和“吉庆有余”“ 连年有余”相联系。点上红蜡烛,彻夜烛火通明,香烟缭绕。在祖宗家谱前,贴上大红对联和各色的挂钱儿,还要烧上三根香,全家老少相继在供奉案子前鞠躬磕头行大礼,嘴里还要念叨半天,十分虔诚地祈求祖宗保佑全家,开年大吉,共度新年。没有家谱的家庭要供奉三代宗亲,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的。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大年三十请财神,也是过年的一份礼节。全家老少都要欢欢喜喜迎财神,恭恭敬敬,好吃的赶紧端上来。过大年前夕,经常有上门送财神的,都要给人家几个钱,却不能说买了财神,必须得说“请财神”。欢乐的除夕,临近半夜时,家家户户都把喜庆的气氛逐步推向高潮。此刻,房门打开,男主人提着灯笼走出户外,按照财神所在的方位去迎接。每一年财神方位是不一样的,这要根据天干地支、五行八卦来断定。如这一年财神在东,出门便向正东走,适度而止。放下灯笼,点燃供香,跪拜,然后把财神接回家。在家的庭院中设供桌,把桌上的香烛一齐点燃,鞭炮齐鸣,男主人跪拜后由户外迎进室内,屋里人要齐声问:“财神迎来了吗?”男主人答:“迎来财神了!”。至此,财神迎到家。另外,三十这一天或晚上都不兴串门,轻易不去求借别人。别人家欠的钱或东西,这一天也都宣告结束,只能出了正月再提了。

在大东北,过年饭桌上的礼节文化绝不可小视。首先是入席。饭菜上桌之后,应请长辈入席落座。圆桌正对房门的位置或上菜位置反方向的最尊贵,然后以“右”为主,“左”为副的顺序类推。每上一道菜时,都由长辈先夹第一筷子。吃饭时要对长辈问好,适时为长辈添酒添饭菜。入席要坐得端正,不要翘着二郎腿或者胳膊担在桌子上,这是对长辈的不敬。在东北,祭奠死者时,才把筷子竖插在碗里,所以家里长辈最忌讳这个了,也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劝酒时要给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还有倒茶水时不能壶嘴对着人等诸多老规矩。

拜年,这是东北人春节的重要礼仪。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家里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长辈磕头,祝福老人长寿、快乐、健康。然后,大人准备好红包送给孩子们压腰。到了发纸燃放鞭炮准备接神之时,孩子们便十分敬重地跪在地上,有时要拿一个毛垫或麻袋什么的,给坐在饭桌旁父母及长辈行大礼。在我国的传统礼教里,有五体投地的顶礼膜拜方式。所谓顶礼,就是跪伏于地,以头碰及所崇敬者之足;膜拜就是两手加额,长跪而拜。五体投地,则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

东北民间,除夕还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包的饺子,忌讳捏成光边的“和尚头”,怕日子像和尚头一样过“秃”了。只有捏出了褶,才能过得“牢靠”。而且年夜饺子馅料一般不用酸菜,怕日子“酸苦”。此外,这天夜里包饺子兄弟姑嫂一齐伸手,以示十全十美。摆放时要横六个竖六个,代表“六六大顺”,个个饺子要摆放安稳,表示“四平八稳”。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但除夕夜全家人要吃,初五之前的每个早晨都要吃饺子。

在东北,三十晚上要彻夜亮灯,到正月十五前要一直挂红灯笼,并且一宿不关,意味益寿延年,香火不断。东北元宵节晚上要“送灯”。在农村家家用面做成碗狀的灯,面碗里倒上油,用线做捻儿。掌灯时在屋外的窗台上、大门墩上、仓房前一一点上,还要用锯末子伴上油从家门口到墓地的路上,每隔一段距离点上一墩。豆大的微光连成一片,很是壮观,此时天人共享叫“送灯”。送灯是给神仙的礼节,同时也在灯火之中祈祷上天神灵保佑,新年大吉,平安幸福。

正月初—,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新年第一天。这一天忌吵架骂人,忌舞刀弄棒,忌打碎器物。万一不小心打碎了东西,也要说“越打越发”、“岁岁发财”,以求禳解;放了的鞭炮不能扫,以求(碎碎)“岁岁平安”;忌杀生;忌死人,即使死了人,也要说是初二死的;忌啼哭;忌遇殡丧,忌到丧家拜年;忌拜年于床前,俗以为对受拜者不利;忌洒扫庭院和倒垃圾,因为民间以为水土是“财气”,垃圾是“肥水”。

已出嫁的女儿,大年头一天不可回娘家。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大年初一回娘家,意指会把娘家吃穷。但是,其中的含义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大年初二,才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要夫婿同行,俗称“迎婿日”或“女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回门不能空手,且给娘家人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必是双数,并且要在娘家吃午饭和晚饭,合家团聚,让长时间未见面的兄弟姐妹得以相聚,话话家常。

从大年初三开始,各个辈份串门拜年的就开始了。家里有老人子孙多的,就会一波接一波地接待不过来,十分红火热闹。孩子们在这其中耳熏目染,健康成长。过去东北人家里都有一大溜柜子,客人拿的东西,都放在柜盖上。倘若还有人来,看见东西,家人、客人都很有面子。虚荣是一方面,尊重更深一些。

去亲戚或朋友家里拜年,空手去是不太礼貌的。拜年聊天多以赞美、吉祥的话为主,对长辈祝福气、健康,对中青年祝福事业、家庭,对孩子祝福学业、生活。总之“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多以对方为主,不要对自己滔滔不绝,玩笑也应适度。如果过年间有宴请,主客都要守时守约。若是遇到不熟的亲友,应自报家门主动上前结识。给长辈拜年多在上午,过年间人们一般都起得较晚,不必太早。没有饭局的拜年,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为宜。

除了以上的礼数外,东北过年的礼数还有:初一初二不扫地,好运财气都留住;初五,也称“破五”,东北人破五吃着状如元宝的饺子,寓意是把一些不吉利的东西破掉,消灾免祸。元宝更是象征着发财发福,祈福新年好运气,圆圆满满;大过年的,应尽量避忌说“没了”、“ 坏了”、“ 糟糕”、“ 死了”、“ 穷”、“73”、“84”等负面用语,多用“好”、“ 发”、“ 双”、“ 福”、“ 满”等有正面联想的字眼。对于长辈的问候尤其要留意,除了一般用语之外,应多多称赞其气色及精神;此外,家中人口众多时可说“子孙满堂好热闹”,人丁单薄一点的便用“精神奕奕好福气”即可,避开说“老”字;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忌打碎器物、忌吵架骂人、忌请医生、忌遇丧葬之外,还忌新媳妇回娘家观灯和住宿。万一有事定要去娘家,也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回婆家吃团圆饭。最后俗语道,正月里剪头会克(死)舅舅。东北人没有谁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

年味是什么?就是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年味,更少不了老祖宗留下来的接人待物礼数。约定俗成地规范着人们的举止言行,在这方面,祖国大东北确实有其明显的地域特色。

猜你喜欢
回娘家财神长辈
回娘家
南极仙翁、财神送宝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闽籍优秀女性代表“回娘家·拉家常·共奋斗”
长辈篇
财神到
象鼻财神
长辈们的教诲
最是亲情“回娘家”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