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社会发展越快,人们对那些亘古不变的情愫就越珍视。
比如小孩子爱听故事——他们通过故事努力理解着这个世界:比如陌生人之间的善意能带来希望,它化为红色的暖流注入久病的躯体,换回宝贵的生机:比如年轻而忙碌的身影总在寻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怀抱“良禽择木而息”的念头,谨慎选择着落脚的城市。
成全了这些情愫的人,是这个时代最暖心的注脚。
孙敬修用最和煦、最温暖的北京话,哄大了几代人。他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与下午3:40准时开始的“小喇叭”广播和橘子味汽水一同构成60后、70后甚至80后对旧时光的美好回忆。
在互联网和手机还没有进驻的时代,声色光电尚未让孩子的生活光怪陆离,广播里的孙敬修爷爷,是童年里最亲切的朋友。他讲的《西游记》是许多人对中国古典名著最初的感性认识。
1990年,“故事爷爷”孙敬修去世。那年王凯11岁。这个后来成为“光头凯叔”的男孩从小听着孙敬修的故事长大,听完就手舞足蹈地给小朋友讲,从中找到極大的自信。他年少时想成为孙敬修徒孙,未果;年过30后却机缘巧合接过孙敬修的衣钵,成了新一代故事大王。
两代“故事大王”活跃的时代横跨T40年,这是中国发展变化最快的40年:从前孩子们听故事的收音机如今只出现在怀旧电影和博物馆,新时代的孩子打开父母手机上的APP随时能听到故事:孙敬修讲的多数是民间传说和古典名著,到了凯叔的时代,精彩的国外绘本和科普知识填充了他的故事库:听故事曾经是孩子们疯玩疯跑后的休憩,如今却是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上课途中的调剂:孙敬修一生清贫,而光头王凯则把讲故事做成了创业项目,并且获得了多轮融资……
但两代故事大王更多的是相似:孙敬修和王凯都爱孩子,孩子们一句发自心底的“孙爷爷”或者“凯叔”就能让他们兴奋半天,获得当一辈子儿童工作者的动力:他们都努力用成年人的童心去理解孩子的世界,消解故事中的复杂情节,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语言,让孩子一听就爱:他们都是哄孩子的能手,背后的秘诀是“用行动告诉孩子,咱们是一头儿的”。
许多成长在21世纪的孩子已经不知道孙敬修的名字,但是有机会听到孙爷爷讲的故事,仍然入迷沉醉。故事成为一个通道,打通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际差异,抹平了时间的痕迹。故事的背后是爱,是善,是美,是对下一代的赤诚爱心。
同样暖心的是在互助献血取消后,急病人之所急,主动献血的医务工作者:是为青年创业者排忧纾困,敞开怀抱欢迎年轻人的城市政策制定者:是在做自己和做传承国粹间摇摆,努力寻找平衡的京剧名家后人:是经历过人生起伏后,仍然努力向粉丝输出正能量的女演员……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我们记录下那些为时代添加了一抹暖色的人们,并呼吁你一同揽镜自照,让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