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2018-05-14 01:43陈雪津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改心理特征创新能力

陈雪津

摘要:贯彻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这一课改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心理现状,从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进行分析,并研讨对策,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改;创新能力;认知与情感;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238-01

"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这是课改重要的课程理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品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不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而历史教学具有实施创新教育的学科优势。本文就是对学生学习历史时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后的分析及对策。

"学史可以使人明智",根据课改的精神,要着重为学生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然而,目前学生对中学历史课却普遍缺乏兴趣。笔者曾经查阅了一些资料,教育部曾经对一些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中,历史课居前3位;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5位;在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申,历史课居第5位。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如此之低,令人震惊。其实,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在教学中笔者也早已觉察,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更好的贯彻落实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调查与研究。

1.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了

从世界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实看,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发展,吸收和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加强理论的科学基础,更好地指导改革实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经验之一。这也正如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如果没有精心建立一个真正的儿童心理学或心理社会学,就不可能真正产生新的方法;新的方法的存在无疑必须从建立这样一门科学之日算起。"

近三四十年来,学生历史学习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受到普遍重视。据报道,美国历史教学界比较关注对学生历史学习心理的研究,日本注重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法国、英国则将研究集中在历史想象力和历史理解力的培养上。从本世纪20年代以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逐渐为英国历史学界所注意,并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的"显学"。有一些学者将皮氏的理论应用于历史认知方面,研究学生历史认知能力的进展过程。

从国内来看,自80年代以来,历史学习心理研究开始得到重视。但同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尚存在以下薄弱点,历史教学界还未将学习心理的研究置于应有的位置,还未真正展开对学生历史学习心理的全面研究和整体实验。可以说,历史学习心理的研究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土地。而历史学科中历史学习心理研究的滞后不仅直接影响了当代历史教学的深层次改革 (改革包括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评价等多方面),而且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课改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2.历史教师首先要用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学习心理及创新意识

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历史学科长期以来是中学阶段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历史教师不受重视,既要容忍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又要承受社会激烈的竞争给老师带来的压力。有的老师自身也出现了一山些偏差,而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如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身把握不好,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当今历史性的转变时期,历史教师需要保持健康的心理,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善于调节和自我控制,去积极并适时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现在不是有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个历史老师而喜欢历史吗?这就是学生心理上一种较强的向师性的具体体现。

3.历史课堂应该成为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和谐平台

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的已有經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我们的历史课堂不是生产整齐划一的标准工厂,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存储器。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的话,也是过眼烟云。因为当今时代任何教师也不敢说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足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教师需要以一种民主、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在教学中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在知识、能力、经验、阅历上的优势,充当一个有独立人格、善于思考的思想者,不当教材的传声筒,不盲目迷信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敢于创新与质疑。在科学的基础上不掩饰并积极引导学生发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抓住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笔者就注意抓住学生心理,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事件,激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不惟师,不惟节,不依常规,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刘备求贤爱才这个角度去认识,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有个别同学提出疑问:三顾茅庐中的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我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的想法。"这种想法不无道理,假如没有徐庶荐诸葛亮,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需要卧隆中一辈子呢?同学们不要一味效仿古人,因为时代不同,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成才与发展的机会,要抓住机遇,施展才能,不能坐失良机,贻误前程"。这样一来,既抓住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提高了学习兴趣,又通过师生互动,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思维领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了解并抓住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学生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强调学习历史对个人修养、充实自我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更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教育心理学原理,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以良好愉快的情感去积极探究事物的倾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如教师可以巧设悬念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可以根据历史教学内容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边讲边议,引导启发学生,以科学的观点、方法去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训练手段,提高教学效益,使学生的学习更生动、形象,使得历史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得到不断增强。总之,教师要千万百计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致高昂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必须以科学方法、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兴趣与责任感、理想、崇高目标相结合,让兴趣深化为志趣,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性作用。

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历史教师,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和人格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关注他们,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创新能力,并会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及一生的心理品质中。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2000版

[2]《历史教学导论》金春兰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中学历史教学用书》

猜你喜欢
课改心理特征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