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少梅
虎伯寮的春天总是美丽的,色彩斑斓,山花烂漫。春天到了,万物又吐新芽,红的、绿的、黄的,奇艳争香。此时不仅是踏青赏花的好季节,更是春茶采摘的最佳时节,特别是清明节前后那几天。
大山宁静、舒雅,晨曦透过树梢一缕缕地洒向大地。一支特殊的采摘队伍,神秘又与众不同,悄然入山。或是神色庄严、或是兴奋;或悄然交谈,或是爽语高呼。有身背箩筐的茶农,有黄袍加身的道士,还有身穿旗袍婀娜多姿的美女,甚至还有打着横幅和扛着摄像机的电视台记者。这群不速之客的到来,给这美丽的原野带来轻许的骚动和惊扰,或是树叶沙沙,或是竹叶拂脸;或是雀跃翻腾,或是松鼠惊恐,仿佛都好奇地在探询,这么一群“外来物”?
原来,在这大山深处,有一种宝贝在吸引着他们,那就是虎伯寮的百年老茶树,一种被外界公认功效无比的老茶。老茶生长在虎伯寮深山里,都是上百年以上,野生野长,饮风食露,不用管理,不用施肥浇灌,每年的春天,这群特殊的“寻宝人”都会翻山越岭到此赏茶、采摘、品鲜。老茶树杆又高又粗,树叶绿得冒油,与这一大片珍稀原野树木在一起,没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有所不同。这些茶树大部分都有二、三层楼房那么高,有的树杆要一二个人合围才能抱得过,树皮苍老,虬枝满身,树叶基本是长在高高的树梢上,比普通叶片更粗厚更浓大,但嫩叶却依然嫩绿尖细。
南靖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达到74%,山高林密,丘陵众多,风景美丽独特。除了虎伯寮,还有乐土、鹅仙洞、紫荆山也都是保存完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原始雨林。这些保护区一个比一个漂亮,被植物学家誉之为“闽南的西双版纳”。据史载,早在南宋期间虎伯寮一带曾经居住着上万人的群体,他们农耕木作,生儿育女、种药品茶,沐浴着上天赐于的雨露天珍,幸福地生活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这种幸福竟然被迁徙了,也许搬迁,也许消失了,反正现在的虎伯寮除了依稀残存的原始足迹,除了鸟儿、松鼠等森林族人王国的成员们,再也找不到人类炊烟和喧闹。虎伯寮恢复了原始和宁静,甚至是曼妙。瀑布从山顶川流而下,缓缓下滑,时而飞流欢溅,时而蜿蜒顺滑,像一个柔美的少女,矜持又调皮,不停地诱动着那悄然怦动的心。泉水流过的地方长年累月都是湿的,连石头都渗透着干渴的诱惑,像少女汗浴后的萌动,一点一滴地融入和渗透,也把伟岸的青山滋润得更加绿意盎然。大山经过无数次雨水的冲刷、渗透和洗礼,又经过岩石和土壤的层层沉淀,才挤出了晶莹剔透的天然“乳汁”,从落叶中,从沟坎里,汇集到溪涧河流。河水清澈透底,竹叶微拂轻舞,大地奏起了森林的乐章,绿树倒映,将水中的蓝天白云完美地糅合成一幅完美无瑕的图案。
据了解,现在存活的老茶树不多,茶农们把它们当宝贝,也因为成长时间长,很多新茶树种都是从这些茶树上嫁接而来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些老茶树就是现在茶树的先祖。茶迷们对此特别的敬重和珍惜,把它微秒神化,每次采摘,都会挑个好日子,举行一个神圣的开工仪式,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感谢先辈的厚爱和传承。因为树长得高大,所以采摘者每次都得搭个架子才能采摘得到。为了表示对大自然的敬重和感恩,更为了彰显它的灵气和仙韵,采摘都是挑选一些美丽的妙龄少女。开采在隆重又严肃中进行,穿着美丽旗袍的姑娘们缓缓地爬上已经搭好的木架子上,用纤细柔和的双手将新的嫩芽一片一片的采摘,一片片的收集在竹篮中。那专注,那凝重就像天上的仙女在为王母娘娘精心收集仙水和露珠一样。五颜六色的旗袍在绿叶穿梭,唯美到位,再加上姑娘们朗朗笑声,让人疑入仙境。森林里不时还会传来优美的歌声,空灵回放,有茶歌,有情歌对唱,更有虫鸣鸟叫伴乐,整个原始大山焕发出收获的节奏和快感。在这深山里,依稀都能感觉到曾经的气息和流失的光华,从灌木丛中,从虫鸣鸟叫中,特别是那高大耸立的老茶树上。
南靖茶品种类众多,有铁观音、毛蟹、梅占、本山、丹桂等多个品种,基本属于乌龙茶,虎伯寮的茶叶也属于乌龙茶系列,叫单枞乌龙茶,是乌龙茶系列的一个极品。嫩绿的毛芽在心灵手巧的姑娘们手中一个个脱离了母体,成功地享受分娩的疼痛和快感,在集结和对撞中跳跃、欢舞,散发出阵阵的茶香。姑娘们忍不住,边劳动边把茶叶放嘴巴咀嚼,不仅香味久存,还可以生津回甘解渴。
由于深山茶树不多,每年采摘回来的量也不多,茶农们总是小心翼翼,珍惜着每片叶子,不敢大意,不舍丢弃。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在茶农的精心挑选下,准备它生命的另一个蜕变和升华。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等制作工序,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是将生命推向另一个高潮必不可少的过程。原古的茶叶制作讲究的是技术、火候,更讲究制作的环境、心境和文化,而虎伯寮老茶最适合这地方。茶叶制作依然是用最原始的方法,也没有远离保护区的区域。
在清澈见底的山涧旁,茶迷们请来了高级制茶师,制作在优美天然的环境中进行。茶叶在中国出现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听说是在神农嘗百草的时候,不小心“茶”就诞生。原始的大山养育着老茶的生命,让它滋长和繁衍,或许今天我们喝的茶是经历长年累月的演变才达到如此的纯清。
老茶有两种说法,一种为制作存放时间久叫老茶,而另一种是茶树本身成长时间长,叫老树茶,也叫老茶。陈年老茶味纯、气淡,好喝养生,清凉解毒不伤胃,而高山老茶更是如此。老树茶与普通的茶不仅在制作上、工艺上不同,更是在文化讲究和品茶格局上有所不同。《茶经》曰:“其火用炭,次用劲薪。”烤茶的火,用炭为好,最好不要用火力猛的木柴,如桑、槐、桐、栎之类。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可用来烤茶。用水也非常讲究,《茶经》云:“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用的水最好的是用山上的山泉水,其次是江中央的水,再次是井水。
茶是“国饮”,也是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茶,在以前基本上是用煮的,现在才用泡,特别是福建闽南人和广东人,更是讲究,所以叫功夫茶。据考评上,古时候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味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或“吃茶”,而到了宋元以后,慢慢的从粗放向精工进展。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不加调料,使泡出来的茶更加清香、甘醇,而到了唐代,茶文化更是得到推广和流行,饮茶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气。不管过了多久,“煮饮”“吃茶”“泡茶”等多种饮茶方式,现在依然存在。“煮饮”也叫“煮茶”,现在一些地方依然流行,特别是这几年湖南的黑茶,依然还流行和推广用“煮”,或改为“蒸气煮”;而“吃茶”却是在北方或少数民族中进行,把茶叶碾成碎末,冲水或加入佐料,调成糊状喝下,而客家人更讲究和精于此道,他们会在调成糊状的茶水中再加上一些野菜、猪肝、小肠、猪腰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放在一起煮,这是荤“擂茶”。另还有用净茶油拌佐料的素“擂茶”。喝茶在北京也很有特色,叫“盖碗茶”。在漫长的中国茶文化之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闽南、台湾、广东等地区,更是把茶文化演绎得花样多姿、有声有色、与众不同,所以被称为“功夫茶”。“功夫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漫延到每家每户。
茶性本苦,但却能回甘生津。单枞乌龙茶也是有这特性,但因为工艺的纯良,使其苦、涩都全然去除,且汤色金黄、纯雅,入味甘甜,生津解渴,口齿留香。
不管是“煮茶”“吃茶”或“泡茶”,都得讲究个“品”字。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在《茶和交友》一文中提出了精典的“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而明代许次纾也有同感,他在《茶疏》中指出:“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也就是说:茶在第二泡是为最妙,过了三泡后的茶就不好喝了。我的理解,喝茶除了解渴和功效需求,更最要的应该是品茶,是心境,更多的是修心养性、参悟人生。在品茶之前来个“转碗摇香”,更是沁人心脾,神荡魂回。林语堂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是的,只要有一只茶壶在手,我们都是快乐的,特别是能泡上一壶上好的百年深山老茶,更醉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