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举
(长治学院 美术系,山西 长治 046011)
中西方哲学体系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样式,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人类文化精神的承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筑与绘画自古就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伙伴关系。建筑为绘画提供了必要的展示空间,也作为绘画表现的主要题材而呈现着,绘画艺术表现也使建筑文化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西方建筑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有造型奇特的后现代建筑。西方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矗立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的哲学体系不同,不是在一个非常严谨的逻辑架构上发展而来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的行为中体悟叙述的。作为绘画题材来研究其价值,中国的古建筑更符合国人的性格特点。
“中国古建看山西”,山西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历史原因,目前山西保存了大量的庙堂、寺观、戏台等古建筑。尤其是元代以后的木结构建筑山西保存众多,平顺县龙门寺就是其中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碑文记载比较详实的古建寺庙。当前国内对于建筑题材的表现众多,国画、油画、水彩等画种都有大量的作品呈现,但是把中国古建筑作为课题去研究还是很少。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美学、阴阳观、“天人合一”思想的综合体现,把中国古建筑作为绘画表现题材,对传承中国经典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世界各族人民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本源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简洁地说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为友谊的关系。西方文明注重科技的发展,希望通过科技征服世界,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而东方文化自古以来讲求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与自然互为一体是中国传统造景布局的基本思想。庄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开创者。他在《齐物论》里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两者都不约而同的阐述了天地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由于“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生产模式结合紧密,也得到了其他流派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主体,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承中国经典文化,最能代表中国人文精神的,莫过于中国建筑。中国古建筑的造景布局观念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龙门寺保存有中国五代时期建筑的实例,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考证价值。自1996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备受关注,大量全国各地考察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此调研。龙门寺除了建筑本身的历史文献价值之外,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龙门寺坐北朝南,北靠龙门山,南望金鸡岭,东临驮经山,西有说法台。龙门寺选景曲径通幽,意境深邃,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龙门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被赞为“龙门八宝”,曰:“龙门山前有龙门,菩萨含笑迎嘉宾,金鸡报晓钟声响,宝石油灯昼夜明,帆杆予卜天阴晴,五檀闹槐映日红,龙嘴吐水注清泉,透明碑前整衣冠”。[1]去到龙门寺需经山泉河上小桥,曲径通幽处,经百层台阶方可到达山门前广场。一路青石台阶,枝叶繁茂,清泉流水。寺院布局是中国建筑与环境的经典组合代表,不会让人一览无余,总是通过树林遮挡,若隐若现,含蓄不张扬,充分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布景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进山门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四尊天王像形态各异,怒目相对,充分显示着庄重的仪式感,让人心生敬畏。整座天王殿朴实厚重,是整座寺院的入口,天王殿凝重的气氛让整座寺庙显得格外庄重大气。天王殿后是整座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寺内碑文记载,大雄宝殿重修于北宋圣绍五年,现存为北宋建筑,体量最大,面宽三间,体现着释迦牟尼佛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位于第二进院的燃灯殿,主体建筑与大雄宝殿相似,三开间布局,梁架结构多为自然的弯材稍加修整而成,充分体现着元代建筑风格样式。西配殿为五代建筑,龙门寺现存最早的建筑。东配殿及东院僧侣寝房及伙房皆为明清建筑,建筑装饰明显增多,体现出繁缛精巧的特点。从整座寺庙的空间布局上来看体现着中国建筑中虚实相应、主次分明的特色。不管是皇家建筑、寺院建筑还是传统的民居建筑,都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空间呈现。
龙门寺建筑中主次分明的布局,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花园与建筑的结合,体现着庄重与轻松的节奏协调。龙门寺建筑的布局特点正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观、自然观的反映,处处体现着中国本源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特点,让中国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经久不衰。
《龙门寺写生》系列作品是笔者做太行山地域特色水彩画写生研究课题的一组作品,最初把古建筑作为研究的对象是由于晋东南地区有大量的现存古建筑,取材研究之便。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有着重要的研究传承的意义。古建筑从空间组合到色彩的分布,对于绘画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特别适合绘画表现。其建筑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古色沉香的厚重味道,使我对于绘画表现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国古建筑绘画写生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写生,表现古建筑不单单只是形象的记录,有着重要的文化承载意义,所以在构图方式,色彩表现,用笔以及意境的表达上都有着不一样的趣味。
龙门寺是典型的深山藏古寺的特点,景色宜人。青砖绿瓦,厚实的石板台阶,花园式的寺院布局,无不体现着寺院的古朴厚重。所以在写生构图上,尽量尊重中国园林的传统造景方式,充分体现传统的含蓄协调统一的审美观。如《龙门寺一角》(图1)作品中古殿檐下褪色的木结构,柱梁上剥落后模糊不清的彩绘,被遗弃的石板磨盘都在诉说着时间的飞逝,古香的庭院里矗立的古柏给深沉的古寺又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淀。漫步寺院触摸古建遗迹,感受逝去的光阴,踏着历史的脚步,整个古寺以叙述的方式把它自身的美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写生表现的过程中笔者充分感受,构图中把古殿与古柏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在画面,他们就像两位多年的老友一起见证着走过的时光。古建筑写生不需要太多华丽的构成,他们本身就是美的承载,在历史的面前,绘画表现如实的感受记录它们就是最好的构图的呈现。在古寺中写生人都会变得特别沉静,脱离了俗世的烦扰,记录的就是对象本身的文化。
图1《龙门寺一角》28×36cm 刘冠举
图2《龙门寺写生之二》28×36cm 刘冠举
古建筑题材的写生不同于普通风景的描绘,有着自身的特点,特别是绘画表现过程中色彩的运用。《龙门寺写生之二》(图2)作品中在色彩的运用中减弱色彩的纯度以描绘固有色为主,在统一中寻求微妙色彩变化。在整体色彩中注重建筑暖褐色基调与树叶所形成的冷暖色呼应关系。试图从整体色调搭配中体会古建筑在绘画表现中的色彩表现方式和内涵。作品中大面积的暖褐色与小面积的绿色对比,让压抑的画面变得活泼,给古寺增添了生机。这样一动一静、一冷一暖让整个画面变得富有节奏和律动感。色彩是表现对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能否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塞尚说:“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色彩。”[2]一幅画面的色调是整幅作品的灵魂,好的色调可以让画面趣味浓厚。笔者在龙门寺写生过程中处理画面的色调多为黄褐色、绿灰调、黄灰调,这样的色调我认为更能表现古建筑深沉且不张扬的历史味道。
用笔在中国绘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用笔不单单只是描摹对象的外形,其中注入着艺术家个人情感及对自然的真切体悟。在写生中用笔是对物象形体提炼、概况后的形式表达。在龙门寺写生系列作品中,笔者针对物象形体结构提炼点、线、面,把物象形体抽象化表现,借助外形表达形体内在的结构关系。古建筑写生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写生,其中对象形体复杂,既要提炼、概括又要表现出物象本身的趣味,还不能失去原有的形象,所以在写生中以小笔触表现为主,在表现过程中用笔肯定。建筑题材要求画面硬朗,不能拖泥带水,对于绘制过程中用笔的要求很高。用笔中注重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关系,注意疏密、节奏及空间的虚实关系。在画面表现的时候,远山及天空的处理以水彩湿画法为主,表现画面“虚”的部分,与前景笔触肯定的“实”相对比,虚实结合。画面前景的主体部分以表现建筑本身的结构为主,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本身的柱廊、屋檐细节的刻画。古建筑的屋檐及柱廊的木雕、石雕是突出其特点的关键部分。在用笔中注重落笔的重要性,让形体结构正确且不突兀。通过古建写生可以给自身提供很好的用笔总结,用笔过程中肯定却不张扬,婉转却不混乱,充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及审美观。
意境是人们的思想对于所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世界的思考。思想离开客观世界必然会显得空洞不堪。在风景写生过程中,选取适合表现的客观物象有利于情感的抒发。[3]选取古建筑作为写生对象,就是被古建筑本身散发出的古朴的意境所吸引。在写生中不管是构图形式、色彩表达以及用笔都是为了表现古建筑“古寺幽深”的意境。建筑本身建造讲求“天人合一”,那么在写生过程中更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切实的表达出自身的感受。由外观内,以独特的方式窥视画家的内心。
古建筑写生是对传统建筑的形制及建筑文化的继承和保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记忆。古建筑应该被表现,应该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尊重,应该作为中国经典文化被保留下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很多文明的记忆被破坏,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慢慢消失,变成了形制相似的楼房,很多古村记忆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模糊掉,只是保存了部分景点供人参观。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物质资料的获取极为方便,快节奏的生活让每个人变得陌生,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在现代社会变的尤为重要。[4]中国的古建筑浓缩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审美,对古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在当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尊重古代建筑的文化价值,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弘扬保护。
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应以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当下的世界,去描绘将要消失的记忆,在古建筑写生中去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筑作为浓缩的艺术精华,在写生中应充分得到尊重,通过写生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古建筑专题写生中深刻去认识“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体会文化与个人的关系,这样的研究在当下显得十分必要。当代画家如果能从中国经典文化里吸收营养,能从关注技法提升到对传统文化的关怀。那么,对画家形成民族化精神的绘画风格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文强.平顺龙门寺历史沿革考[J].文物世界,2010,(03):53-54.
[2]高花君.解读奥迪水彩风景画的意境美[J].画家视野,2007,(08):06-07.
[3]黄増炎.当前水彩画创作的几个问题[J].美术学报,2001,(01):26-28.
[4]顾森毅.中国水彩画的地域现象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1):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