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李慧霞,李彦格,刘炜
(郑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河南 郑州 450052)
急性白血病主要是因造血干/祖细胞于分化的早期阶段发生分化阻滞和凋亡障碍等所引发的造血系统疾病,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主[1]。以往认为该疾病不可治愈,然而随着临床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临床个体化联合化疗治疗方案得到快速发展,且取得显著效果[2-3]。临床化疗药物主要有柔红霉素、长春新碱、甲氨蝶呤及门冬酰胺酶等,其中门冬酰胺酶是一种有效抗肿瘤细胞作用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其在化疗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白血病患者细胞中缺乏门冬酰胺酶,从而致其不能催化外周血中门冬氨酸与氨合成门冬酰胺酶,此时其将需要依赖外界门冬酰胺以供生长需求[4-6]。有研究发现[7],门冬酰胺酶不仅可有效杀灭白血病细胞,同时还可作用于正常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影响化疗效果,甚至致化疗失败。培门冬酶是一种新型门冬酰胺酶制剂,其在保留左旋门冬酰胺酶生物活性同时,还具有更长的半衰期,于人体内活性维持时间更长,提高疗效。本研究为探讨培门冬酶应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54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儿均采用2006年指南方案治疗,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8]诊断及危险度分级。排除病情恶化,需给予其他方式治疗、本人或监护人要求退出、心脏或肝肾等功能障碍、不良反应严重或难以耐受、依从性差、过敏体质等。对照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8±2.1)岁;高危型10例、标危型17例。观察组男11例,女16例;年龄3~15岁,平均年龄(6.9±2.0)岁;高危型12例、标危型15例。两组患儿疾病危险分级和年龄及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给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VDLP)治疗,长春新碱1.5 mg/(m2•d),静脉注射,d8、d15、d22、d29;柔红霉素,静脉滴注,25 mg/(m2•d),d8、d15、d22、d29,根据患儿情况用2 ~ 4 次;左旋门冬酰胺酶 6 000 ~ 10 000 IU/(m2•d),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6~10次;d1~d7行泼尼松敏感试验,60 mg/(m2•d),d8~d28为40 mg/(m2•d),d29起每2天减半,1周内减停。观察组给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培门冬酶+泼尼松治疗,长春新碱1.5mg/(m2•d),静脉注射,d8、d15、d22、d29 ;柔红霉素,静脉滴注,25 mg/(m2•d),d8、d15、d22、d29,根据患儿情况应用2~4次;d1~d7泼尼松敏感试验,60 mg/(m2•d),d8 ~ d28为 40 mg/(m2•d),d29起每2天减半,1周内减停。培门冬酶:体表面积> 0.6 m2者,2 500 U/(m2•次),肌内注射;每14天给药1次,共2次。两组患儿均严格按照巩固强化和中间维持及延迟强化、维持治疗方案完成本次治疗。治疗期间需加强相应干预,给予低脂及低蛋白饮食,至左旋门冬酰胺酶(或培门冬酶)应用后2~3周;如患儿出现皮疹和瘙痒及血压下降等情况,需积极采取抗过敏治疗;加强骨髓抑制期支持治疗,隔日检测外周血象,如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0×109/L,可给予短程轮替预防性口服肠道抗菌药,如<0.5×109/L,此时可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直至中性粒细胞>1.0×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则需输注单采血小板;血浆白蛋白<30 g/L,则可输注白蛋白。
于治疗结束后1周评价两组临床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疗效评价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9],完全缓解: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小板计数>100×109/L,外周血象:男血红蛋白(Hb)≥110 g/L或女Hb≥100 g/L;无白血病细胞,中性粒细胞≥1.5×109/L,巨核细胞及红细胞正常,骨髓象结果为原+幼稚淋巴细胞<5%;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及血象中存在1项未符合完全缓解标准或骨髓象结果为原+幼稚淋巴细胞<5%~20%;未缓解:未达部分缓解标准。随访2年,统计两组患儿生存状况。
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观察组2年总生存率88.89%(24/27)与对照组81.48%(22/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03,P = 0.52)。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危及儿童生命的恶性肿瘤疾病,目前临床主要以门冬酰胺酶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作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线治疗,且显著提高患儿完全缓解率,提高其生存率[10]。门冬酰胺酶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是细菌蛋白酶制剂,具有独特的抗肿瘤细胞作用,该药物可通过催化剂水解门冬酰胺为门冬氨酸与氨,从而降低人体血液循环中门冬酰胺水平,因此其可选择性杀灭白血病细胞,从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1-12]。左旋门冬酰胺酶是一种异体蛋白制剂,其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半衰期较短,因此为维持患者体内药物浓度,需隔日静脉注射1次,而频繁注射不仅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还会给患者带来恐惧和痛苦,不利于后续治疗[13]。所以选择一种新型药物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门冬酶是一种新型门冬酰胺酶制剂,该药物不仅具有左旋门冬酰胺酶的生物活性,其还降低了外源性细菌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半衰期长,因此可提高药效时间,有利于增加疗效[14]。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本文研究结果提示采用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果与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而不良反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低,这与当前研究报道结果类似[15]。有文献报道称[16],临床采用门冬酰胺酶可引发胰腺炎等并发症,尽管发生率较低,但可致死,因此需高度关注,此次研究中未发生,但存在呕吐等症状,因此治疗期间需加强饮食等干预,指导患儿家属让患儿少食多餐、食用低脂、低蛋白类饮食,同时及时监测患儿尿淀粉酶等变化,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采用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分别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果相当,但采用培门冬酶不良反应较低,患儿依从性高,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雪,李蓓,陈振萍,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多中心综合比较及评价[J].检验医学,2014,29(8):843-847.
[2]陈晓娟,邹尧,杨文钰,等.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患儿的特征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4):321-326.
[3]王谷云,姚红霞,林丽娥.不同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1):102-103.
[4]刘晓明,邹尧,王慧君,等.CCLG-2008方案治疗标危中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期随访结果[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6):449-454.
[5]魏盈盈,焦溦溦,程思,等.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22):1915-1918.
[6]裴晓杭,张茵,马保根,等.髓系抗原阳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相关性[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3):211-215.
[7]刘景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70-72.
[8]张莉,舒鹤,李冰,等.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致过敏反应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8):1711-1712.
[9]董琳,王丽,许诣,等.正元胶囊辅助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6):978-981.
[10]欧阳周,易平勇,孙中义,等.培门冬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8):2136-2138.
[11]刘芳,万扬,常丽贤,等.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3):215-217.
[12]王宏胜,翟晓文,陆凤娟,等.培门冬酶一线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4,24(5):374-380.
[13]罗贤生,王智明,黄海妹,等.培门冬酶在Ⅰ~Ⅱ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序贯放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6,56(42):95-96.
[14]张世恒,刘伶,杨月明,等.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1):95-97.
[15]易昆,双跃荣,涂瑾.门冬酰胺酶及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11):1913-1914.
[16]石苇.门冬酰胺酶相关儿童急性胰腺炎诊治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5):114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