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凯
摘要:糖塑是中国民间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艺,也是一种饱含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糖塑在过去物质匮乏时期的民间非常的常见,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糖塑也随着这波大潮逐渐的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为了让糖塑艺术更好的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必须去探究它产生、演化、消亡的原因,分析糖塑艺术在发展与继承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糖塑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031-02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作为中国文化自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糖塑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于2008年被认定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糖塑是一种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糖塑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主要是作为红白喜事上的祭祀品,是一种以糖为制作原料塑造的各种带有吉祥寓意的祭祀用品,在不同的地方它有着不同的称法,在鲁西南地区被叫做“相糖”,在苏北地区被叫做“糖供”或者“糖人供”。从找到的书籍资料记载可知糖塑的起源是从明代开始,随着制糖技术的进步,才开始在民间兴起。糖塑的外观有黄、红、绿、黑四种颜色构成,它的造型生动而多变,可以满足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需求。糖塑的制作过程也极具观赏性,制作过程中,糖塑师傅运用其灵巧的双手,通过娴熟的技法在短时间里完成一个让观者倍感不可思议的作品,从而达到招揽买家的目的。糖塑作为一种扎根于中国很多区域的手工艺,它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都融入到当地糖塑的制作上。在风格上,北方的糖塑造型粗犷、线条奔放热烈,相比之下南方的造型就偏细腻和婉约,虽然它们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是无一例外的就是它们都可以展现出手艺人的高超技艺。
一、糖塑的基本概述及分类
糖塑和中国民间其他的手工艺相同,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时间的劳动实践中所发明创造的,所以糖塑技艺是他们劳动智慧的结晶。手艺人除了要有熟练的技法之外,还需要有相当的造型水平,手藝师傅通过吹、拉、搓、拔、扯、捏、剪等技法的混合运用来完成作品造型的塑造。根据目前可知的传统糖塑艺术按照制作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种。
塑糖人:在鲁西南地区和苏北地区,民间存在一种叫做“糖人供”的糖塑工艺。糖人供在当地主要用于传统丧葬祭祀活动,其工艺特点为模具注塑,主要原料为优质白糖、食用色素(主要有胭脂红、食用绿、食用黄),主要生产工具及设施为木质模具(祖传)、铝锅、水缸、火炉子、木头案子。糖人供成品色泽鲜艳、造型优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糖人供是用梨木雕刻出来的模子浇铸冷凝制作而成的,所以当地老百姓还称之为糖人模。糖在古代民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相当宝贵的物质,但考虑到古人崇尚孝道,所以糖人供极有可能是糖塑出现的第一种形式。
画糖人:古时的糖人主要是以平面形象的存在,因为看上去比较像皮影戏中的皮影,所以那个时候也被称为戏剧糖果、倒糖饼儿,它们的造型主要以动植物为主。这种糖人制作流程相对于立体的糖塑来说较为简单,当糖溶解到到可以牵丝的状态时,糖塑师傅用一柄铜勺舀上少许,然后在石板上慢慢地浇出一条细细的线,通过随着手腕的抖动所形成的线条的粗细不同,一只只造型生动的动物就跃然于石板上。由于糖塑艺人在制作糖画时很像艺术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所以人们将其称为糖画。
吹糖人:糖塑艺人在糖罐中挖出一块处于半凝结的糖稀,通过多次地拉扯,然后在其表面上掏出一个小洞插上准备好的麦秸杆,向糖稀内部鼓吹气,糖稀便看上去像气球一般越吹越透,艺人经过扯、捏等一系列手法的相互配合,边吹边塑去形成各种造型,这种制作方法是吹糖人的最初使用技法。后人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制作造型更为精美的糖人,还曾制作相关的模具,在制作的时候将糖稀放入,然后对着留出的气孔吹气,吹气的过程糖稀便形成模具所刻糖人形象,糖塑手艺人在初步形成的造型上再进行更加精细的捏制,这无疑是一种创新,但是却失去了手工艺的一些本身价值。
二、糖塑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
民间美术与民间风俗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地区在各自的宗教信仰下进行的民俗活动塑造了当地人的民俗意识和民俗心态,在这些民俗意识和民俗心态的指导下又产生了与当地民俗活动相适应的手工艺造型。民俗活动是许多民间美术造型产生的催化剂,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继续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是民间美术造型源源不绝创新的推动力。同样,民间美术也是民俗活动中所不可或缺的,它们为民俗活动提供了视觉上的刺激。两者之间是共生的关系,所以探讨糖塑的存在必须从处在民俗活动中的糖塑作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对糖塑有一个立体的了解。糖塑作为民俗的一种正体现出这样的特性,其造型的多样来源于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所以民俗文化是糖塑产生与发育的土壤。糖塑作为民俗文化的产物,在其造型的题材与寓意上也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下面以糖塑在礼仪风俗活动中的应用做解读。
(一)丧葬活动
糖人供的制作是以白糖为原料,通过将溶解到一定浓稠度的白糖溶液倒入模具中冷凝而成型,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糖供起初是产生于宫廷,随着制糖技术的发展开始在民间流行,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人讲究孝道,所以在糖人供的很多造型中都能看到这一寓意。在山东西南的一些地方流行一种叫做“糖丞相”的糖塑,当地人称其为“相糖”。之所以使用“丞相”这一形象,就是因为丞相在中国古代是辅佐帝王的臣子,塑造“糖丞相”来祭祀死者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其在另一个世界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也寓意着死者的后代可以在未来加官进爵,官运亨通。而在糖人供中出现的“牌坊”形象也代表“孝”的这层含义。“牌坊”在古代是被用来表彰某个人的功德而建的建筑物,用牌坊这一形象来作为祭祀物品正是后辈对先人的功绩与品德的肯定,这在中国文化中正是孝的体现。
(二)寿诞礼仪
在民间与丧葬礼仪一样被重视的还有庆祝长辈高壽的寿诞礼仪,也有传说认为糖塑可能就是因为寿宴的需要才出现的。对于寿诞礼仪的注重也是中国古代“孝”道的体现,儿女为了感谢亲长的养育之恩,无论处在社会哪个阶层的人都会竭尽全力去为亲长去张罗一场隆重的寿宴。在过寿的时候,家里张灯结彩,就像过年一样,前来祝寿的亲友都会带着自己用心挑选的礼品上门。所有为寿诞准备的礼物全都围绕着“寿”这一主题,其中用到的所有糖塑作品造型都是通过取自于一些与“寿”相关的事物。例如在祝寿所用的糖塑造型中,人们会把八仙和王母娘娘的形象塑在成对的仙桃上面,用来表达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三)庙会集市
糖塑在民间还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就是通过其在制作过程中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古时候的农村,人们需要忍受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匮乏,所以那时糖塑是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存在与乡村生活中。以前农村的生活中最热闹的就要数到每年的庙会集市,那个时候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赶来参加这个一年一度的盛事。每年的集市上都会有很多平时看不到的新鲜玩意,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看不到的。平时靠走街串巷讨生活的糖塑艺人这个时候也会来到集市上,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表演。
(四)婚礼仪式
结婚嫁娶在民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项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去精心的准备它,糖塑在这个时候就作为蕴含着长辈对后辈美好祝福的物件被赠与新婚夫妇。在女方“出门”回礼的时候除了回衣物棉被之外还要回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的东西,如代表多子多孙的石榴和一两对糖供。新郎在迎亲的时候除了要带上烟酒以外还要装上一些喜供,古人非常重视嫁娶的礼仪,在结婚当天新人要叩拜上天与先人以祈求他们保佑婚姻的美满幸福,在新房里也要提前布置着桂圆、糖人供、莲子、花生等具有象征美好的物品。
三、结语
近几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于糖塑手艺的抢救、传承和保护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信息,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创新的命脉和源泉。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涵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土生土长的糖塑艺术,以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为背景,自诞生之日起,便渗透着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它是乡土味浓郁的国宝,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刘淑娟.甜美的记忆——论天门糖塑的艺术特色与传承[J].装饰,2012,(04):118-119.
[2]陈日红.中国民间糖塑艺术源流略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04):130-134.
[3]陶思炎.民间小戏略论[J].民俗研究,1992,(01):87-92.
[4]孙静,饶平山,刘隽.天门糖塑艺术[J].艺术·生活,2009,(01):73-74.
[5]郑雷.非遗视野下的传统丧俗艺术研究——以丰县糖人贡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