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颅底神经改变的观察

2018-05-12 08:07陈敏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3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陈敏明

【摘要】 目的 观察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颅底神经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8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都行MRI檢查, 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38例患者中, 2例颅底神经无异常改变, 其余36例表现出正常侧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展神经走向自然, 粗细匀称, 呈低信号。基底动脉的高度分级中:1级7例、2级21例、3级10例;位置分级中:1级7例, 2级19例, 3级12例。结论 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颅底神经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有助于观察颅底神经改变情况,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颅底神经改变;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3.016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属于脑血管变异性病症, 其发病因素至今尚不明确, 因其临床症状缺少典型性, 导致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 临床上误诊、错诊的发生率较高[1]。当前, 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上临床以影像学检查为主, MRI就是其中的一种, 效果显著[2]。本课题为了进一步观察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颅底神经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11月诊治的3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更加深入的回顾性研究,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11月诊治的38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 通过调取患者诊治期间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病情进行更加深入的回顾性研究分析, 患者全部都经相关检查确诊,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心悸、意识障碍等症状。38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20例;年龄34~84岁, 平均年龄(63.8±12.6)岁。

1. 2 方法 38例患者均行MRI检查, 选用西门子 MAGNETOMESSENZA 1.5T MR扫描仪, 扫查序列包括:常规自回旋波序列(SE)T1WI(TR 810 ms、TE 11 ms)、快速自回旋波序列(FRFSE)T2WI(TR 4500 ms、TE 98 ms)、水-脂肪抑制序列(t2-tirm-darkfluid)(TR 8000 ms、TE 87 ms)。视野230 mm×230 mm, 层厚5 mm, 层距1.5 mm, 共扫描19层。所有患者均由两名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及专业知识的资深影像科副主任医师进行操作及阅片。

1. 3 分级标准 根据Smoker标准[3]进行分级, 共分为4个等级, 等级之间的界限是鞍背、鞍上池和第三脑室, 鞍背水平高于基底动脉分叉或与鞍背处于同一水平, 视为0级;基底动脉分叉低于鞍背水平或与鞍上池处于同一水平, 视为1级;处于鞍上池和第三脑室之间, 视为2级;与第三脑室处于同一水平或高于第三脑室处, 视为3级。位置分级:分为4个等级, 等级之间的界限是以鞍背与斜坡的不同位置, 分别为正中、旁正中、边缘以及边缘之外或桥小脑角, 在鞍背与斜坡的正中位置是基底动脉, 视为0级;处于旁正中之间, 视为1级;处于旁正中与边缘中间为视为2级;处于边缘之外或桥小脑角, 视为3级。

2 结果

2. 1 颅底神经的MRI表现 38例患者中, 2例颅底神经无异常改变, 其余36例表现出正常侧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展神经走向自然, 粗细匀称, 呈低信号。患侧多表现为面神经受累, 27例由于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受压所致, 出现神经及血管间脑脊液无间隙的现象;33例面神经由于基底动脉或椎动脉的直接作用或血管压迫导致桥小脑角变形以及间接压力导致神经出现后偏移, 表现为神经及血管走向贴近, 可见脑脊液间隙, 受压处神经纤细, 走向迂曲, 信号无异常;3例面神经无异常。三叉神经受累也较为多见, 19例由于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受压所致, 出现神经及血管间脑脊液无间隙的现象;29例三叉神经由于基底动脉或椎动脉的直接作用于神经或血管压迫脑干使周边组织受力而引发神经偏移, 表现为神经及血管走向贴近, 可见脑脊液间隙, 受压处神经纤细, 初始段走向迂曲且向外侧或外后方偏移, 部分患侧的神经远端模糊不清, 信号无异常;4例三叉神经无异常。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展神经受累的情况较为罕见, 多因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受压所致, 主要表现为神经偏移、神经及血管间脑脊液无间隙。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和周边颅底神经关系的影像学表现。见表1。

2. 2 基底动脉高度与位置分级 基底动脉的高度分级中,1级7例, 2级21例, 3级10例;位置分级中, 1级7例, 2级19例, 3级12例。见表2。

3 讨论

MRI是当下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诊断手段, 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可为该病的确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4]。经研究发现,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 且不具典型性, 以后循环缺血变化和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多见;部分患者可出现颅底神经改变, 主要表现为面神经、三叉神经受压、偏移;还可出现出血性脑血管病、梗阻性脑积水等不良情况[5-7]。

从本组病例分析,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扩张、延长的基底动脉压迫脑干结构, 桥脑受压侧桥前池宽于对侧, 走向迂曲扩张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压迫脑干使受压侧桥小脑角区角度出现变化;基底动脉开叉部分的位置偏高, 突出鞍上池使其形态出现异常变化[8, 9]。颅底神经改变分析发现, 仅2例颅底神经无异常改变, 其余36例表现出正常侧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展神经走向自然, 粗细匀称, 呈低信号, 且几乎所有患者都出现基底动脉高度与位置的变化。

综上所述, 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颅底神经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有助于观察颅底神经改变情况,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琳琳, 程敬亮, 惠丽红, 等.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颅底神经改变的MRI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6, 35(1):14-17.

[2] 宇文建忠. 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17):2071-2072.

[3] 黄文才, 吴倩, 邹佳妮, 等.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MRI表现及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7(3):165-169.

[4] 白秋利, 王东育.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价值探讨. 北京医学, 2017, 39(5):535-537.

[5] 张鑫, 张雪峰.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影像学研究进展.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6, 5(2):955-958.

[6] 李勇.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影像解剖学基础及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2014.

[7] 翟少智, 刘国荣, 李梅, 等.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分析及MR诊断价值.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3(1):14-17.

[8] 高西平, 胡洋, 王丽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的管理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6, 13(6):73-75.

[9] 刘金有, 唐广山, 杨跃建, 等.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影像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4):615-616.

[收稿日期:2017-12-27]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16例多系统脑萎缩的临床与MRI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MRI评估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及预后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