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2018-05-11 01:22焦美莲
职业·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双师型

焦美莲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须依托于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及推动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问题,在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1.招聘渠道相对单一,准入条件不健全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其学历符合高校教师的要求,但是教学经验普遍欠缺,专业实践经验更是空白,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求。

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导向性不强

高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多数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评价模式,并无太多创新。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指标设置偏重教学、科研,欠缺专业实践技能方面的指标,无法真正起到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標准靠拢的作用。

3.专业实践机会欠缺,专业能力提升较慢

鉴于社会对高职教育支撑力度的有限和高职院校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高职院校还无法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场所和机会,教师的教学多与专业实践相分离,无法实现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解析

1.完善人才引入机制,拓宽招聘渠道,从源头把控“双师型”教师准入

要想真正建设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摒弃只重学历的人才准入观念,注重专业的匹配度、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持证情况等。同时,拓宽招聘渠道,从高校毕业生扩展到成熟企业的高端人才队伍,从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中选拔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求的人才,引入到高职院校进行教学。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精英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

2.健全培训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企业的参与度

在校内,建立“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形成教师定期实训培养的长效机制,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定期的实训,并跟进管理实训过程及成果。在校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展相关企业成为学校长期合作的教师实训基地,选派教师轮流进驻企业顶岗实训。加强对教师顶岗实训的过程管理,严防实训流于形式,确保实训达到预期效果。可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借鉴国外大型企业实际生产或运营过程中的经验,完善教师的自我提升途径。对于从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需组织其参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其完成从技术精英到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变。

3.建立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和引导体系

首先,在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中,加大代表教师实践能力指标因素的比重。对于教师在实践技能类比赛中获得的奖项,或者其自主研发的成果,给予奖励。其次,在优秀评选、先进评定、职称晋升等方面,设置限制性资格指标,若规定的实践性指标无法完成,则取消教师参评、参选资格,以鼓励教师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再次,在薪酬福利体系设置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相关专业实践能力因素。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操作程序,对经过严格考核评审被确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同志,颁发聘书,同时给予一定幅度的待遇提升,以此激励教师主动以“双师型”标准要求自己。

4.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切实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真正落实离不开资金的保障。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专项经费不足,限制了其培养计划的落地。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仅有的教师培养专项经费,频繁地为各种应急事件让位,严重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之所以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核心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唯有进一步搭建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集多方力量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有可能缓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高素质技能型双师型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