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方向

2018-05-11 07:28赵靓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小学现状

【摘要】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音乐教育出现弱化倾向,其主要表现在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资源配置不均衡等方面。实际上小学音乐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从创建音乐教育学习平台、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调整教学观念、学习借鉴国外的小学音乐教育经验,以及探索新理念音乐教育等方式,才能寻找到加强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渠道。

【关键词】小学 音乐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12-02

一、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现状

(一)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

小学的音乐课程不作为当前中小学阶段的重点发展对象。音乐成绩在所有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处于较低水平。主课是如何考上重点学校的关键环节,这样就造成了音乐课程成为了副课的情况。由此可见,音乐课程的发展面临巨大的阻碍。虽然,从上级主管部门的角度给出了小学开设艺术课程的指导规范。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提升依旧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对于指导规范的执行力便大打折扣。在很多学校音乐课程的授课教师并非音乐专业,存在“兼职”状况。甚至有的学校存在音乐课课时量达不到标准的情况。这样的现象造成了教师从自身出现一些抵制现象。学生便会顺从教师的看法,整体上出现对于音乐课程的忽视。

(二)音乐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

当前,国内的小学音乐课程的基础资源条件出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就地区发展来说,音乐课程的优化和改革进步较为迅速的还是在经济水平较为先进的城市地区,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区域性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此类问题的改善依赖于我们借助渠道的多样性和形势的多样性来进行区域发展问题的协调,优化资源配置。

(三)教师专业能力不高

小学音乐课程虽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但其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音乐专业能力中包含了乐理、声乐和器乐等方面,在小学音乐教学教唱环节中就要运用到声乐唱法和钢琴的伴奏能力。专业能力不强就造就了现在很多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边放音乐边学唱的情况,整堂课都没有教师的歌声与琴声,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出现唱不准音、唱不好歌、不知道乐理知识的情况。

二、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进行一段时间以来,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出现了明显的进步,一些常见的问题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课程设置的比例也在增加以及课程的开设效率也在提升,同时学校也在进行师资的优化,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开展授课。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说,仍然存在无效和低效音乐课堂。通过深入探析,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因素制约其高效性。

(一)学段连接性断层

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体系,其课程学段是分层次的,以不同的学年阶段来展现。课程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设置依旧是按照三维目标来开设。在课程设置上要严格遵守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水平,不能脱离实际,要紧贴现实生活。同时每一个学段都有自己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指导规范。

音乐知识存在连接性,每一个学年阶段的知识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一旦学生掌握知识的出现断层,后面的教学上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出现音乐知识重复性讲解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影响整个教学程序的有效开展。由此以来产生了恶性循环,低效和无效的课堂授课就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会使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二)课程设置和能力提升见效缓慢

虽然在近些年来,音乐教育的关注度在逐步提升,很多学校都在大幅度的招收音乐专业教师和创建音乐教室,但是音乐教育在师资能力提升和学校综合课程的设置中是否得到良好的改善,这是值得商榷的。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存在音乐课避让于主课、音乐课时量不够和“兼职”的现象。在能力提升上,存在农村地区因为缺少提升教学和专业能力的交流学习平台,造成了教师出现想提升却无法提升的问题。由此看来小学音乐在重视程度上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值得关注。

三、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

在当前教育改革进行中,音乐课程核心是围绕提升学生审美价值观开展的。主体要求全面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应用和艺术的创造性发挥。跨越音乐课程的局限性要求知识的多学科性,发挥本民族的传承性,融入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发挥学生的审美的价值观。现在面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更好的处理理论和现实操作的问题。笔者围绕这个话题开展探析,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决。

(一)师生关系的转变

在音乐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的主体扮演功能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由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进行教学,在称呼上由“同学们”转变为“我们”。让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其通过自身的探索能力去寻求知识的真谛。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素质教育实现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要遵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发挥水平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切勿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结合特点进行合理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人的价值,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效教学,将音乐的美感充分带给学生。

(二)学生天性的释放

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性活泼好动,如果单纯按照传统音乐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会忽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音乐始于人自身内。”我们应从挖掘学生的自身个性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路径,释放学生天性为目的,让学生不仅只是学习音乐,更要参与到音乐中,使学生和音乐进行充分的熟悉,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出学生的天性。

(三)音乐工作坊的建立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坊的建立可以使区域性发展差异缩小,落实均衡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主要方式是以城区学校对乡村学校进行师资力量、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与兴趣团队的建设等系列帮扶,并确定几个定点帮扶对象学校,实行周期性帮扶。使其成为一个中心点对周围需要帮扶对象学校进行辐射性扩散。

(四)校園音乐文化的建设

在我国提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下,各个学校都在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其主要措施有打造极具特色的艺术校园文化,在艺术校园文化中又以打造音乐校园文化为重点。其体现在校园少年宫课程的建设,如:课堂乐器、合唱排练、舞蹈编排等。利用本校优秀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并聘请校外音乐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兴趣课程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学生合唱团、民乐团或管弦乐团等,营造校园音乐文化的整体氛围。

(五)评价制度的优化

音乐素质评测的定位是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这为小学音乐教学指引了方向。在原来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必备品格的提升,一直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听力认知上并没有得到任何提升。

在评价制度的建设上,我们要强调教学评价的文化价值反思,将评价的关注点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以及是否完整掌握音乐的文化性,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既强调学生的个人价值,也关心课程的社会价值。对于音乐价值对于社会的影响的积极方面,也应当融入课程评价体系。

四、结论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使得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仍存在许多固有的问题,改革的上述成果更多地局限于形式和外在的方面,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理解的提高,教学条件的改善,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庚,王圆圆.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的一般性研究[J].设计音乐艺术研究,2015(06).

[2]张贺香.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改革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14(06).

[3]杨春华,沈晓雯.高职院校公共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困境及途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1):89-92.

[4]鞠向玲.口述历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文化在促进艺术教育改革中的身份认同[J].艺术教育,2014(10).

[5]刘海飒.对当代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3(04).

作者简介:

赵靓(1991-),女,大学本科,重庆市綦江区郭扶小学音乐教师,主要研究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小学现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