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一些淡化、贬低甚至抹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谣言盛行。而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此为契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个问题再一次引起了許多学者的重视,学者们主要围绕“中流砥柱”一词的科学内涵,中国共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具体表现来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中流砥柱作用
【中图分类号】K265;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02-03
早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便经表决通过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015年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指出:“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于是国内再次掀起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热潮。虽说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地位以及作用一直是抗战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但近几年来,由于在网络上传播了不少以探寻所谓历史真相为由,歪曲、贬低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贡献的声音。因而严肃历史研究,义正视听,这个研究热点依然有很多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本文将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常规内容进行简要梳理、归纳与总结。
一、关于“中流砥柱”一词的科学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中流砥柱”指的是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它们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就这一词的提出时间,学界的观点基本一致,这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1941年5月,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说:“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接下来是在 1945年4月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但对这一词内涵的理解学术界有不同的表述,党史研究专家石仲泉先生认为“中流砥柱”一词可以表达为“实际核心”之意。他阐述到可以采用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的说法,共产党员是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的并且应该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核心,他提到尽管这是全面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在抗战中的作用提出的要求,但纵观八年,中国共产党还是在取得抗战胜利中践行了这些诺言,对此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处于实际核心的地位。因此,后来有些学者结合前人的观点,将“中流砥柱”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在全国性抗战之初,充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并立志成为它的“台柱子”。抗战后,坚定成为敌后抗战的“核心”和“先锋”,并逐渐壮大,使得在抗战结束前越来越多的人民支持和信任。
而抗战研究专家岳思平先生在谈到“中流砥柱”时表示此词可以理解为“决定作用”的意思,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民对抗战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进而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因此,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扮演了抗战胜利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用“决定作用”来解释最为恰当。
著名学者李君如是这么解释这个词的,“中流砥柱”意思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发挥尚义、领航、支柱作用”;他在论文中写道“尚义,舍生取义为人之大德”、“领航,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形成了全国抗战的壮丽格局”、“支柱,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他是从中共产党等政治主张、战略思想、精神意志等角度来解释这个词的。
李慎明、张洪顺两位学者经过研究则讲到“中流砥柱”可解释为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这是抗战胜利的关键,这些正确的路线引领了抗战的成功。青年学者蔡亮从社会的角度来解释“中流砥柱”的含义,中国共产党能成为中流砥柱的根源在于重构了新的国家一体化结构,能横向纵向地将社会组织起来,使得社会上下层能联合起来,形成抗击外敌的结构。可以说在蔡亮看来“中流砥柱”一词可被形容为有效的社会整合者,共产党在这其中起到协调融合作用,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还有一些学者,从把握整段历史的角度出发。例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者秦国伟认为抗日战争具有“浴火抗争”、“涅槃重生”双重意义,即独立和解放。应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地位。在独立的维度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作战效率、歼敌数量、守土卫民的成效这几方面都远比国民党要突出。在解放这一维度上,“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中国民众盲目不觉醒”以及“制度落后”是近代中国屡受侵略的原因。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没有丝毫妥协,极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进而形成凝聚力,民众抗战的精神状态得以激发。也为共产党在抗战推行抗日根据地改革,解放老百姓的思想打下基础。因此不能把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仅仅简单归位于在抵御外敌中发挥的作用大小,而应是更深层将其理解为破旧立新的过程。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新制度、新风气、新观念,扫除了一切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陈旧阻碍。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可以称得上是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更有一部分的学者直观的从抗战的结局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实现了从革命理想家组织、武装暴动团体向稳固强大的执政党过渡,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大党。”这一切得益于中共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以“中流砥柱”一词概括并无夸大其词。
其实纵观数位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党史研究学者对“中流砥柱”这一词的科学内涵的论证还是十分理性的。这个词语只是客观的表达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作的突出贡献而已,也并没有忽视国民党的作用。笔者理解的“中流砥柱”旨在说明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坚定性,在历史的洪流中起了把握主流方向不动摇的作用。
二、关于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具体表现
对于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具体表现,总的来说,当前,学术界始终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时间而言,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
第二,就政策上看,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与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团结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三,就军事上看,明确指出战争的内在规律,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并且领导抗日军民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
这三个方面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此命题时都会花较长篇幅来例证,这些研究成果前人已总结得非常到位了,在此不再赘述。笔者想着重整理的是各个学者在涉及此命题是提出的其他补充:
第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推动的抗日民主运动是全面的,不仅局限在解放区,在国统区也有积极的开展。北京大学沙孙建教授在研究中表明,中共在国统区一方面尽量的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一方面在组织和斗争方式上采取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等政策。并且中共南方局还要求党员们要熟悉社会、深入社会,加强在上层社会的活动。沙先生认为这个表现“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都直接发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也为抗战胜利以后形成人民解放斗争的‘第二条战线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从思想上看,拥有先进的思想武器,及时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坚持把全党统一团结在正确的思想路线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中国的抗日实际相结合,让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北京大学闫志民先生在论文中曾举例,毛泽东同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些史实,都是“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称为“中流砥柱”的表现。正如李慎明和张洪顺在合著的文章中所说,在抗战时期这种面临亡国的危急关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正确路线,为抗战取得胜利提供思想保障,成功地將民族危机转化为民族开始复兴的契机。
第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廖心文等学者指出这种模范作用主要表现在“抗日的武装斗争”和“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斗争”这两个方面中,并道“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团结了全体人民有力地抗击日军,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说明保持住党内优良的风气,在抗战中也是非常关键的。
第四,共产党创建的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成功领导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为长期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敌后战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能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有效吸引和沉重打击敌人,使得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革命抗日武装迅速崛起壮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主力。提及这个观点的学者较多,代表人物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和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俊杰等人。而吉林大学的陈松友教授整理搜集了抗战时一些西方记者的报道,其中就包含了不少这一方面史料,外国记者看到在敌人的后方有无数群众得到了共产党的广泛动员,组成了抗日自卫队、地方民兵等,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共抗日的武装力量。例如厨子、挑水工、还有据点内的工作者,他们在敌人行动前就打探到了消息。连日本人都感叹这些细小的环节却是最有力的武器,有效地配合了正规军的每日作战。这都得益于中共在敌后的工作。
第五,在文化战线和宣传工作上,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坚持抗战者,领导着文艺队伍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抗日文艺作品,是民族信心的增强者和鼓舞者。抗战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艺界创作了一大批引世瞩目的文艺作品,孙俊杰教授评价道此举“提高了民族的觉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这些民族精神的鼓动主要表现为“舆论宣传”“精神鼓励”“文艺感召”,文艺与宣传的紧密结合在整个抗战时代起到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第六,以大无畏的抗日精神带领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抗战胜利中处于中流砥柱地位,正是因为它具备顽强坚定的精神风貌。抗战爆发后,在面对“亡国论”与“速胜论”能迅速做出打持久战的战略方针,驳斥了这些论调,这不得不说是种无畏自信的气魄。有青年学者从《论持久战》这一中国共产党抗日的纲领性文献入手,认为这一文章扫除了人们对抗战的疑惑恐惧或激进盲目,坚定了全党抗战到底的信念,也感染了无数抗战群众,是全党始终坚定不移的朝着胜利的目标坚持。
学者曹峻、路伟华合作的文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更是直接分析这些表现在抗日武装的斗争中的抗战精神。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抗战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无数共产党员为了民族的解放,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前仆后继。另一方面,这些精神也表现在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斗争中,因为它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水乳交融的联系,始终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这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可以称得上无限崇高。因此,这些学者都认为中流砥柱是一种英勇坚毅的精神体现。
第七,从整个历史大背景上看,中国共产党更善于处理关系。首先能根据两国三方不断变化的关系,抓住时局的特殊性,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其次能正确把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对坚持国共合作抗战到底起了具有决定意义和主导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善于处理复杂多样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的重要表现,多数文献举的例子集中在处理国内关系上。比方说:在抗战相持阶段,两党关系变化明显,中国共产党能根据形势快速的做出应对之道,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等等;也有部分文献从共产党高层决策过程的视角出发,通过中共上层的决策变化来反映当时国内局势的错综复杂。也有文章从处理国际关系上入手,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变化;英、法、美对中日战争的态度两方面考察,展现中国共产党身处各种棘手的新环境下所做出的策略转变。
任何结果都是由众多原因的相互作用而成的,大量的文献从不同方面的表现充分回答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抗日战争胜利中取得中流砥柱的地位这个问题,而且对史料的搜集也是较为详尽的,同时能够将革命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分析与反思
首先,看待历史问题要把握主流,谁能推动历史发展,谁顺应了历史,应该说就掌握了领导权,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一直站在历史的前沿,并在抗战中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但笔者认为不要将“中流砥柱”一词的含义之辨局限在孰为正统上,因为过分纠结正统,看待历史的视角都会片面化,正如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角度可以是多元,但是立场必须是坚定的。
其次,笔者认为在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时,还可以采用多角度的论证方法,可以采集更多其他角度的史料。比方说:可以从当时老百姓的积极程度,各民主党派的态度,以及一些国外的报道等等来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获取更多尚未被发掘的史料来支撑这个命题。尽管近期相应的成果涌现不少,但对史料的不断深挖认为依然很有价值,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在抗战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从区域出发,以小见大,从一个地方发展脉络与全国性的发展做出比较,既有宏观也有微观的把握历史。
最后,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应始终坚持将历史性、学术性与政治性这三者紧密相结合。随着互联网新传媒的兴起,西方的思想渗透只会日益加剧,各种谣言也会层出不穷,针对一些当前一些不良思潮,正确引导大众传媒,占领新媒体舆论的高地是首要的;另外加强宣传教育,強调思想政治课,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更有深度,更令青年学生信服,是新时代对党史研究者提出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以及弘扬抗战精神的需要。严谨考察历史,敢于亮剑,是党史研究专业的基本研究素养。著名学者龚育之先生就曾表示“当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受到忽视、贬低乃至歪曲的时候,我们的史学工作者当然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有根有据、理直气壮地去论证和说明历史的真相。”如何让研究更通俗易懂,角度更新颖,更利于教学与新媒体的传播,是接下来应该思考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依然有持续研究生命力的关键。因此研究者应该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既要尊重历史、严谨治学又要有信念感和责任感。
总之,研究这个问题依然是有价值的,有许多细节依然有探讨的空间。时代在发展,一些党史研究的方法可以与时俱进,在科学客观的前提下创新,不仅能让年青一代的群体更容易接受正确的历史观,并且能理性思考,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的影响,同时也能让党史研究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 人民日报,2015-08-01.
[2][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3卷. 人民出版社,1991.
[4]秦明月,赵昭.从《论持久战》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党史文苑,2017(5).
[5]刘清才,娜日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东北亚论坛,2017(5).
[6]邓世平.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提法的形成过程[J].党政干部学刊,2016(3).
[7]范晓春.制胜之道——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多维观察[J].学习论坛,2016,36(7).
[8]秦伟国.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6(z1).
[9]陈松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西方记者报道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6(12).
[10]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J].中共党史研究,2015(7).
[11]李君如.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4).
[12]蔡亮.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社会维度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6).
[13]李慎明,张顺洪.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J].历史研究,2015(4).
[14]闫志民.深刻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4).
[15]廖心文,庹平,王双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求是杂志,2015(18).
[16]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中共党史研究,2015(8).
[17]孙俊杰.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的胜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4).
[18]曹峻,路伟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唯实, 2015(8).
[19]邢云文.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9).
[20]蒋建农,曹子洋.论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4).
[21]李君如.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的科学预见及其方法论[J].党的文献,2015(5).
[22]时新华.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理论学刊,2015(10).
[23]李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评述[J].党的文献,2015(5).
[24]李方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流砥柱——兼评近年否定党的领导地位的几种错误观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25]岳思平.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几个问题[J].党史文汇, 2010(9).
[26]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中共党史研究,2005(5).
[27]金冲及.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J].历史研究,2005(4).
[28]廖心文.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四大贡献[J].党的文献,2005(5).
[29]龚育之.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1995(6).
[30]杨奎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军事战略方针的演变[J].历史研究,1995(4).
作者简介:
杨心圆(1992-),女,广西梧州人,汉族,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