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的影响

2018-05-11 06:19:50杨文龙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汀对稳定型阿托

杨文龙

辽宁省丹东边防检查站,辽宁丹东118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好发于中老年人,病变复杂,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1-3]。目前临床对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除了予以硝酸脂类、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外,他汀类药物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4]。阿托伐他汀为常见他汀类治疗药物之一,被证实具有降低血脂、抗炎、抗血栓等作用。本研究对UAP 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机制及血脂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丹东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范围60 ~ 86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类型:初发劳力型34例、恶化劳力型26例、梗死后心绞痛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一般资料详细见表1。

1.2 纳入标准

(1)所有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均完整,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年龄≥60岁。(2)入选患者或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者;(2)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或衰竭,存在再障、白血病等严重血液性疾病者,免疫系统障碍疾病者;(3)药物过敏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心电图、凝血功能、血脂等常规检查,同时两组均予休息、镇静、吸氧及硝酸脂类、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9990258)20mg/次,1次/d,睡前口服,连用8周。

1.5 临床疗效评价[5]

显效:心绞痛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明显改善较前减少≥80%,或硝酸甘油使用量较前减少≥80%;有效:心绞痛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较前减少50%~80%,或硝酸甘油使用量较前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症状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减少≤50%,或硝酸甘油使用量较前减少≤50%。

1.6 检测指标

1.6.1 血脂指标检测 晨空腹取肘静脉血5mL,离心机离心,取血清1mL置于-70℃超低温冰箱保存。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血脂各项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6.2 炎性因子检测 血清 hs-CRP 水平应用德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试剂盒由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IL-6水平应用AP-960 全自动酶标仪进行检测,方法未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由晶美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s,mmol/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s,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3.23、2.87、3.64、2.37,▲P < 0.05

组别 n TC TG LDL-C HDL-C观察组 治疗前 40 5.18±1.10 2.79±0.87 3.60±0.81 1.12±0.36治疗后 40 3.21±0.95*▲ 1.56±0.43▲ 2.13±0.72*▲ 1.82±0.57*▲对照组 治疗前 40 5.19±1.22 2.81±0.93 3.59±0.94 1.13±0.74治疗后 40 4.72±1.16* 2.31±0.96 2.75±0.66* 1.58±0.34*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0%,两组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水平为(3.21±0.95)mmol/L,TG 为(1.56± 0.43)mmol/L,LDL-C 为(2.13±0.72)mmol/L,分别显著低于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 HDL-C为(1.82±0.57)mmol/L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LDL-C水平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IL-6水平的变化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为(4.36±1.08)mg/L,IL-6 为(8.70±1.31)ng/L,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IL-6水平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IL-6水平的变化(±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IL-6水平的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3.87、5.23,▲P <0.05

组别 n hs-CRP(mg/L) IL-6(ng/L)观察组 治疗前 40 8.29±1.15 15.40±2.37治疗后 40 4.36±1.08*▲ 8.70±1.31*▲对照组 治疗前 40 8.34±1.29 15.31±2.18治疗后 40 7.01±1.46* 12.75±1.52*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凝血系统激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腔内血栓形成,其中炎症反应始终存在于UAP的发病过程中[6-7]。且也有研究证实,炎症反应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8-10]。

hs-CRP 是反映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亦是心脏损伤性标志物,它能够激活补体系统,促进中性粒细胞粘附,吸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补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冠心病预后关系密切[11]。IL-6为常见炎性细胞因子之一,研究证实其通过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表达,调节其他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参与不稳定斑块的炎症过程。IL-6不仅是炎症反应性指标之一,也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密切相关[12]。

目前临床对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除了予以硝酸脂类、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外,他汀类药物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3]。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阿托伐他汀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抑制剂之一,除了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还具有稳定小的、极易破裂的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炎症反应等多向性效应[14]。

本研究中,观察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5% vs 75.0%,P<0.05),且表3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TC水平为(3.21±0.95)mmol/L,TG为(1.56± 0.43)mmol/L,LDL-C 为(2.13 ± 0.72)mmol/L,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 HDL-C为(1.82±0.57)mmol/L,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与沈展[15]报道的观点是一致的,证实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可以显著降低血脂水平。

肖钦等[16]将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常规药物(A组)40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40例,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血清TC和LDL-C水平较A组显著降低(P<0.05);B组患者的血清IL-6、hs-CRP较治疗前及A组显著降低(P<0.05),证实阿托伐他汀可降低UA患者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hs-CRP水平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与刘丽军等[17]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考虑其抗炎作用机制主要为减弱炎症细胞向斑块内的趋化与聚集,抑制巨噬细胞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等,其中,减少巨噬细胞等IL-6 信使RNA的表达和IL-6的合成是其抗炎的主要机制[17]。

综上所述,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考虑可能与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水平而抑制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但阿托伐他汀通过何种途径抑制IL-6、hs-CRP表达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东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2):164-165.

[2] 张继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IL-6、hs-CRP 及预后的影响 [J].内科,2012,7(6):596-597.

[3] 盘德辉.氯吡格雷、阿托伐他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hs-CRP及预后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3):325-326.

[4] 李淑玲,朱成朔,刘国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2(2):210-212.

[5] 付熠,王蔚浩,邵超华,等.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MMP-9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5(3):69-70.

[6] 张旭,孙振学,吕豪.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2):175-176.

[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28(6):409-412.

[8] 张进.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hs-C R P 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2):1311-1312.

[9] 何钰钏.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对血清 hs-CRP、IL-6 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5):78-80.

[10] 赵慧艳,张福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疗效及对 IL-6 和hs-CRP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6):32-33、.

[11] 王丽梅,窦学娟,陈鸿.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IL-6、hs-CRP及预后的影响[J].内科,2015,10(4):455-456.

[12] 王志,刘野.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 6、超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54-55.

[13] 全勇,张育民,李峰,等.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cy、CRP、IL-6及IL-18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2):132-133.

[14] 胡小菁,迟丽屹,张文韬,等.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及阿托伐他汀药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10(2):261-265.

[15] 沈展.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血脂的影响 [J].河北医药,2011,33(23):3565-3566.

[16] 肖钦,哈利.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 [J].吉林医学,2012,33(26):5676-5677.

[17] 刘丽军,卢英霞,信栓力,等.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 IL-6、hs-CRP水平的影响[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3):135-136.

猜你喜欢
汀对稳定型阿托
强化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40
负荷量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
安徽医药(2014年4期)2014-03-20 13:13:2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