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冲突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2018-05-10 09:49王孟楠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心理辅导

王孟楠

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我校中学生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现状,为学校德育工作和家校合作提供信息参考与方法。通过调研发现,我校中学生问题应对方式多数比较积极,父母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特殊性,父母冲突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重视。本文针对调研结果,对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班主任和教师提出心理辅导建议,对存在父母冲突现象的家庭及学生进行教育干预。

关键词: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冲突;应对方式;心理辅导

一、调研背景

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发展,学习环境及任务的改变使中学生个体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容易形成心理危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现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冲突作为额外的压力将会增加中学生的负担,进而影响中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方式。已经有学者指出,冲突的父母有时可能比单亲家庭更容易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了解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冲突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并从心理辅导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有利于更好地帮助中学生积累应对资源,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调研内容

(一)父母冲突

中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表现有很多方面,比如冲突程度(即使我在场,爸妈也会互相指责、辱骂),解决情况(即使爸妈停止了争吵,但他们还会彼此不友好),涉己冲突(爸妈经常为我做过的事发生争执),威胁程度(爸妈争吵时,我担心会有什么坏事发生),应对效果(爸妈争吵时,我没有办法阻止他们),三角关系(爸妈争吵时,妈妈希望我向着她)和冲突归因(爸妈争吵是因为他们并不相爱)。

(二)父母教养方式

包括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和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孩子(非独生子女)、拒绝和否认表达对孩子的爱。

(三)中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方式

包括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六种方式,其中问题解决和求助属于积极的应对,退避(回避)、发泄、幻想、忍耐属于消极的应对。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调查我校504名初、高中生,剔除作答不完整的数据86份、父母一方(双方)去世或離婚的数据39份,有效问卷379份。基本信息如下:

通过问卷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我校中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意味着学校需要对家长提供更深入、可操作的家庭教育建议和方法指导。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CPIC)

本研究选用赵梅2005年修订的《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CPIC),包含38道题,采取1-5级(非常不符合—完全符合)自我评价。量表包括7个维度:冲突程度、解决情况、涉己冲突、威胁程度、应对效果、三角关系和冲突归因,以往研究者把婚姻冲突程度(频率和强度)与冲突解决情况作为父母冲突特征量表,测量孩子知觉到的父母冲突水平,分数越高表示儿童知觉到的父母冲突越严重。

2.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

本研究采用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量表共30题,该量表包括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6个因子,采用1(从未采用这种方法)~5(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5级评分。计算各因子的平均分为因子得分,分数越高,说明越多采用这种应对方式。

3.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使用我国学者岳冬梅等人修订的问卷,共有66个条目,采取4级计分,同一条目中,根据实际情况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别回答。整个量表包括6个父亲因子分和5个母亲因子,它们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过分干涉(FF3),父亲偏爱被试(FF4),父亲拒绝、否认(FF5)和父亲过度保护(FF6);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M1),母亲过干涉、过保护(MM2),母亲拒绝、否认(MM3),母亲惩罚、严厉(MM4)和母亲偏爱被试(MM5)。

(三)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由各班班主任担任施测员,施测前对施测员进行统一培训,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测试过程中,均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及统一程序,测试完毕由施测员当场统一回收调查问卷。

使用SPSS20.0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四、调研结果

(一)我校中学生处理挫折和烦恼的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中学生通常在面对困难和烦恼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平均分)依次是:问题解决、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和幻想,说明学生整体应对方式较灵活、健康,这得益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体数据见下表:

此外,我校中学生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上得分4分及以上者占42.5%,但也有不少学生(23.5%)采取发泄和幻想的方式处理烦恼。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对待和处理同伴交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时,能够尝试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也看到如果问题解决无效时,普遍会采取默默忍耐和消极回避的方式,而非积极地向身边有经验的同学或者成人寻求帮助。

(二)我校中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亲的教养方式得分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选择“经常”、“总是”者占67.3%),父亲过分干涉、保护(选择“经常”、“总是”者占41.2%);母亲教养方式得分排序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选择“经常”、“总是”者占72.8%),母亲过分干涉、保护(选择“经常”、“总是”者占30.9%)。父母在各维度上的得分见下表:

这说明我校学生的父母多数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对孩子温暖关爱有余、鼓励不足,这导致孩子一方面容易沉浸在父母营造的安逸的家庭氛围中,另一方面缺乏主动努力、尝试的积极性,因为父母的过分保护和干涉会极大挫伤孩子迎接挑战的机会和勇气。

(三)我校中学生问题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又与我校学生问题解决、求助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5和0.20),这与一般研究结果不太一致。笔者认为,当中学生知觉到父母是关爱、理解自己时,会认为父母的惩罚、严厉也是关心自己的表现,而我校大多数学生知觉到父母情感温暖得分较高;另一方面,面对父母惩罚、严厉时,中学生会更多地依靠自己去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努力改变现状,或者向有相同经历的朋友与成人寻求安慰,获得同情与支持。

(四)我校中学生知觉到的父母冲突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33.8%认为父母冲突非常可能会伤及对方、担心他们离婚或害怕大祸临头。应对效果得分显示, 23%的学生面对父母冲突时,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调节父母关系,父母根本不听自己的劝说。面对父母冲突时,我校中学生知觉到对自身及家庭未来的威胁程度较高、冲突程度较高、冲突解决效果较差。

不同年级中学生对父母冲突知觉也存在差异。高一、高二学生与初一学生相比,认为父母冲突的程度更严重;高二学生比初中学生,认为自己父母冲突解决情况更差。

(五)我校中学问题应对方式与知觉到的父母冲突的关系

调研结果表明,父母冲突水平越高,父母冲突越得不到良好的解决,中学生越少采取问题解决、求助的应对方式。

威胁程度、涉己冲突、三角关系与发泄、幻想和忍耐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中学生知觉到父母冲突对自身利益及家庭未来的威胁越高,认为父母冲突是自己引起的而自责,父母争吵时感到父母希望自己向着其中某一方的程度越高,则发泄、幻想和忍耐的应对方式越多。

冲突归因、冲突应对效果与问题解决显著负相关,与幻想和忍耐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当中学生越把父母冲突归因于父母不相爱等原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帮助父母处理冲突时,对自己感觉越消极,在与同伴相处时遇到挫折和困难越难以冷静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常会采用幻想和忍耐的方式消极对待、压抑自己。

父母之间言语或者肢体的冲突,会直接地让孩子感到害怕和苦恼,让家庭气氛紧张,使中学生处于高情绪唤醒状态,焦虑、易怒、挫败感强;面对父母冲突时孩子会认为没有能力帮助父母解决冲突,从而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即面临不同的任务时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信念),产生自我怀疑,应对方式较差。

五、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开设“父母课堂”,指导父母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

父母冲突对儿童的影响更多是即时性影响,且当父母冲突停止后,子女的不良反应会逐渐减少,因此,父母冲突发生后,需及时与孩子沟通,向孩子解释“没什么,我们会把这件事处理好或者矛盾会解决,爸妈只是有点分歧”帮助其正确认识冲突,疏导消极情绪、避免出现问题行为。和孩子进行适当的解释会把冲突对孩子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证明。

此外,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应对方式也有影响,父母不应当采取单一的情感温暖理解方式,也不应只是一味惩罚、严厉,偏爱、否认拒绝等消极的教养方式更不可取。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坚定的指导和温暖的关怀相结合,对孩子提供情感上的理解,但在行为上提出明确的准则和要求,培养孩子主动的、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积极健康的情绪安全感。通过问卷反映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出,我校中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多数缺乏正确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开设父母课堂显得尤为必要。

(二)开设中学生情绪管理课程

研究显示本校高中生在知觉父母冲突程度、解决情况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这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更多情绪管理技能有关。父母冲突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应教会中学生面对父母冲突时,接纳和理解自己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中学生面临父母冲突时首先要接受自己当下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措施,学会及时调整,避免出现自暴自弃、自我惩罚、骂人或攻击他人等非健康的应对方式,这比一味渴望父母冲突解决更有效。因此,应对每个年级学生适时、适机开展情绪心理健康课程。

(三)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个体或团体干预

研究发现存在一部分学生会在面临父母冲突时产生过度卷入,当子女觉得父母冲突是自己引起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有义务让父母停止冲突,并尝试平息父母的愤怒,而这种不恰当的想法和不成功的尝试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不安全感,甚至反映到情绪和行为上。强调自己的责任、支持父母中某一方的直接干预,都可能使青少年无论在情绪还是思想上更多卷入到不顺心的事情中,使其幸福感降低、自尊受挫。因此,有必要对处在父母冲突矛盾中无法解脱的学生进行个体或团体心理干预,通过团体方式给学生倾诉和表达自己担忧、焦虑情绪的机会,在同伴互助中获得理解和应对经验,从而采用更积极的态度看待父母冲突,调整好健康的情绪,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成长上来。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参考以下个体心理辅导步骤:

1.首先:父母冲突对学生情绪安全感和人际交往方式有影响,因此要识别情绪低落、冷漠、有攻击行为或者敏感、退缩的学生,通过谈话询问最近的家庭情况和父母关系,了解其父母冲突情况、家庭教养方式,确认情绪和行为问题是否跟父母冲突有关。

2.其次:了解学生对家庭冲突的看法,是否存在过度卷入、感到高度威胁等现象。

3.接下来:了解学生是否存在外界支持资源(比如信任的朋友支持、家族其他成人的支持),如果缺乏同伴支持资源、倾听的渠道,或者自己感到无力应对、沮丧愤怒,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教师对受到父母冲突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要点:

1.对学生进行共情而不是同情,表示能理解他现在艰难的处境,换作任何人都会感到痛苦和煩恼,先不要急着评判。

2.告诉学生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他不是一个人面对,其他同学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

3.告诉学生父母发生冲突有很多原因,但主要责任不在你身上,你无需承担解决父母冲突的重任。

4.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跟父母明确表达担忧,不要用“叛逆”的行为去表达不满,比如大吼大叫、离家出走、摔东西、不上学等,这样的表现不会让父母认识到他们做错了什么,反倒会因此引发更频繁的冲突。

5.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积极寻找倾诉的渠道,合理宣泄情绪,努力调整注意力到学习上来,自己学习成绩的进步会成为父母冲突解决的缓释剂,良好的学校表现能够减少父母冲突的触发因素,也有利于父母冲突情绪的平复,从而有利于问题解决。

6.引导学生寻求良好同伴的支持和倾诉途径,必要时为其提供愿意陪伴的同学资源(比如班上性格温柔、善解人意的学生),逃避学业和负面情绪无论对自己、对家庭、对父母都会有更消极的影响。

7.这类学生都容易被父母忽视,或者获得了不健康的爱,当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时,会期望从其他人身上获得,如果老师给予关注,会信任老师;如果同伴给予拉拢,会加入某些同伴团体,男生可能会寻求温柔的女性朋友的关怀,出现早恋现象。因此,教师应多给予积极的关注和爱护,而不是替代父母来管教惩罚,用温暖来“拉拢”学生。

参考文献

[1]高英楠,彭焱.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05):568-570.

[2]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01):119-124.

[3]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6):625-633

[4]杨阿丽,方晓义,林丹华.父母冲突、青少年应对策略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1):37-43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心理辅导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