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宗敏 喻静
摘要:本文对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根据对大学生自修时间的影响,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的思想。只有明确了哪些网络舆情需要抵制,哪些网络舆情需要宣传,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定向“免疫”辅导,从而扩展网络舆情的外延,向学生传播正能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068-0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和“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2]指出需要“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导”和“提升网络舆情分析能力”。《2016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3]同样明确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舆情分析的重要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舆情分析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一、概念界定
根据现有研究[4-6],本文对“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做出如下界定:通过网络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焦点问题所持有的,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明显正向或负向影响的言论和观点的集合。注意到以上概念界定中的“正向或负向”,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任何影响的信息不在本文考虑范围之内。
从定义可以看出,“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由几个重要的要素构成,分别是主体、客体、载体以及本体。主体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客体是指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既包括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国内事件,也包括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事件。载体是指传播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媒介,包括微信、QQ、视频、网页、BBS、贴吧、微博等。本体是指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健康影响。
除了这四个构成要素外,校园氛围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校园氛围包括大学生的群体舆情需求环境和个体舆情需求环境。所谓大学生的群体舆情需求环境指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例如“战狼2的爱国情结”等。大学生的个体舆情需求环境指校园里只有少数学生关心,但是社会上关心的人群一样众多的问题,例如“浒坑镇发洪水”,可能只是少数学生家在浒坑,而且家里被淹了,其他同学并不是很关心,但是这个问题党和国家是高度重视的。校园氛围是连接学生心理健康和舆情要素的粘合剂,往往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走势。因此,要想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受网络舆情的影响情况,既要从四个构成要素上去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又要从校园氛围上去探寻其发展现状形成的原因。
二、舆情主体的心理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处于紊乱期和重塑期,很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一方面,积极的舆情可以对大学之前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给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进行抵消。另一方面,消极的舆情会加重负面影响。而舆情在开放的网络中传播,舆情主体(即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复杂多样,管理、引导、教育的难度大,负能量更容易左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一些纯粹博眼球的假新闻总是强化大学生对社会黑暗面的愤慨,而不是去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光明面的赞赏、认同和支持。
除了舆情主体个人心理原因外,大学生处于集体住校环境中,很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比如某校新开发了一个校内交流网站,请大家评论一下:新的途径,让大家可以交流、出售二手物品,这显然是对大学生有益的一件事,但是有些同学就片面地批评网站的功能缺陷、界面不美。造成一些夸奖网站的大学生觉得是不是自己说的不对。但实际上,理性的话缺乏震撼感,不能哗众取宠,不激烈,反而回帖的人不多。而一些明显非理性的评论却能博眼球,往往被关注较多,因此,一旦大学生网络舆情中这种评论占上风时,就有可能加深大学生的烦躁感,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三、舆情影响力
笔者的研究假设能增加大学生自修时间的舆情是正向舆情。例如,“铁骑大军回家过年,孩子绑在父母腰间骑行数百里”,这条新闻虽然让人心酸,但是93.2%的大学生看了这条新闻后,都表示要好好学习、或者努力从事社会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显然,这个舆情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同时,笔者假设会减少大学生自修时间的舆情是负向舆情。特别强调的是,研究发现,如果大学生关注的舆情能让大学生开心、放松的舆情不一定是正向舆情,而让大学生沮丧、悲伤的舆情也不一定是负向舆情。笔者认为是否能提升大学生的自修时间才是唯一标准。自修(不一定是指上自习,也可能是有益的社会活动)时间长,生活充实,成绩(不一定是课程成绩,也可能是社会活动成绩)提升快,自信心上升快,心理健康指数自然会变高。反之,显然会变低。
笔者在两年半时间内对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受舆情影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舆情数量。显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的正向舆情数量要明显少于负向舆情。因此,正确的对待正、负向舆情已经势在必行。
四、舆情引导策略
根据对学生自修时间的影响,对舆情进行分类,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具有时效性和有效性的舆情分类才是高校需要关注的对象。高校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及时收集相关舆情信息,与大学生构建交流、沟通的柔和渠道。要及时向大学生传播正向舆情,并且不是简单地宣传,要辅之以心理健康正向导引。而针对负向舆情,要及时建立疏导渠道,及时为学生心理健康“打补丁”,有效地限制负向舆情的蔓延和传染,构建面向负向舆情的“防火墙”。促进高校免疫机制的形成,构建良好的校园舆情氛围,促进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舆情发展,扩展网络舆情的外延,向学生传播正能量。
五、结语
本文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负向舆情数量总是大于正向舆情数量。因此,需要高校对正向舆情加大宣传、导引力度;同时还需要对负向舆情加强免疫、疏导、拦截力度,从而限制舆情的负面效果,强化舆情的正面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103/t20151103_520379989.shtml.
[2]2016年國家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yjbys.com/news/424757.html.
[3]2016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http://www.yjbys.com/gongwuyuan/show-496797.html.
[4]张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9.
[5]王素霞,李霞.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收集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4):13-17.
[6]戴仁卿.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