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婧
摘 要:唐王朝以汉民族为主体,其周边存在着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它们与唐王朝的关系或紧张或和平。但由于唐代统治者实行发展、开明的政策,国力不断加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王朝,也是唐王朝与周边各民族政权相比,占有绝对优势。汉民族实力空前发展,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形成众星捧月的态势,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也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唐王朝;少数民族;民族关系;民族政策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对中国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唐代统治者实行发展、开明的政策,使其国力不断加强,疆域不断开拓,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不断进步,整个社会都处于繁荣之中。因此,尽管唐王朝周边有很多少数民族政权,与唐王朝也多多少少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其关系仍然以和平友好为主,有不少政权还依附于唐中央统治。这样一来,汉民族发展到唐代,整体实力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态势,同时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唐王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册封、羁縻政策与朝贡
唐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首领进行册封,并在其地区实行羁縻政策,设置都护府、都督府、州府,这是一种开明的统治,这些地区也就有较大的自治行性。而依附于唐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向“天可汗”进行朝贡。
公元630年,东突厥灭亡,唐设都护府于漠北;公元657年,西突厥灭亡,唐设州、府归北庭都护府;后突厥汗国对唐纳贡,接受唐封爵。公元744年,回纥骨力裴罗,得到唐政府的册封和支配;公元779年,唐政府册封回纥合骨咄禄毗伽可汗为武义可汗。自松赞干布以来,吐蕃赞普都经唐册封。公元738年,唐玄宗加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公元713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归顺唐,接受唐册封的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的官爵,设忽汗州都督府,又称渤海都督府,去了靺鞨的族名,专称渤海,唐还向渤海直接派驻“长史”,直接参与对这一地区的统管。公元648年,唐在契丹驻牧地设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爵无极男,赐姓李;公元745年,唐封契丹阻午可汗为松漠都督,封崇顺王;公元842年,唐封契丹耶澜可汗为云麾将军。公元648年,唐在奚地设饶东都护府;公元715年,封奚李大辅为饶东郡王、饶东都督;公元720年,封李鲁苏为奉诚郡王;公元734年,封李延宠为怀信王、饶东都督,后又封李婆固为昭信王,饶东都督。公元629年,唐在室韦设师州,其首领接受唐册封地将军、郎将等;公元792年,任首领和解热素为大都督。同时,唐在江汉地区设锦州、溪州、巫州、叙州,对蛮人直接统治。在岭南设岭、桂管、容管、邕管、安南王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羁縻州、县、洞,酋长任都督、刺史,实行世袭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府、州、县等行政机构,有效地行使了行政管辖权,使唐中央的政令和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得以在这些地区实施。这些民族政权都或多或少地对唐进行朝贡,他们承认处于唐的附属地,实质上是在唐中央统辖下的少数民族地方割据政权。通过唐中央政权的遣军屯戍和中原汉族与各民族的相互交往迁居,把汉族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传到这些地区,推动其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其文化繁荣,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唐文化的繁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和亲政策
唐代和亲政策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加速了民族融合。
唐与各民族的和亲,最著名的就是“唐蕃和同为一家”了。吐蕃建国初,公元640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文化科学技术,甚至唐朝贵族服饰都传入吐蕃。公元707年,尺帶珠丹与金城公主和亲,进一步促进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大量的丝织品、生产技术更广泛地传入吐蕃,政治上,金城公主对缓解双方矛盾冲突,促成双方会盟起了积极作用。
回纥与唐的和亲也开创了一个历史新局面。公元756年,葛勒可汗磨延啜将妻妹收为义女,嫁与敦煌郡王李承寀,被唐肃宗先后册封为毗伽公主和敦煌王妃,成为双方和亲的前奏。公元758年,唐肃宗将次女宁国公主嫁与磨延啜。皇帝以亲女和亲,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是唐王朝“蕃汉一家”思想的具体体现。
奚、契丹等民族政权也是在与唐王朝的冲突的间隙中进行多次和亲。
和亲是唐羁縻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唐王朝安边拓疆的一项政治措施。唐廷曾有诏令:公主出降蕃王是用来安养部落,资辅佐之功,广怀柔之道的,不仅其他民族需要,唐更需要,通过和亲,双方更亲近、信任,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中央皇朝的统治和维护民族内部安定,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三、会盟
会盟本为吐蕃政治上的一种习尚,所以它只在吐蕃和南诏两个政权中得到体现。
唐蕃会盟是吐蕃主动要求的,吐蕃把本民族内部统治阶级巩固政治关系的手段,引入与唐的政治关系,开始是作为双方加强友好关系的一种办法,但后来成了附属于军事的手段。唐蕃会盟始于公元705年,止于公元821年,每次都是吐蕃主动提出,吐蕃宣誓保持友好关系,又大都为吐蕃所破坏。公元823年立《唐蕃会盟碑》,至今仍竖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其文历述唐蕃双方和亲友好历史,一再强调唐蕃谊属关系,地接比邻,“甥舅商量社稷如一统”,郑重表示唐与吐蕃关系和其他邻国不同,这也是吐蕃人民心向内地的重要标志。
公元794年正月,异牟寻率清平官郑回、大军将等与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代表、节度巡官崔佐会盟于点苍山。盟辞约定南诏“清全部落归附汉(即唐)朝,山河两利”,“永无离二”。唐与南诏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南诏若有患难,唐给以“救恤”。这反映了中原汉族在帮助南诏发展经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异牟寻统治时期,唐与南诏的政治关系也最为融洽,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最为频繁。
四、胡化與汉化
汉化了的鲜卑人对唐朝的建立,起了重大的作用。唐统治者本身就带有胡人的血统,所
以,唐文化有非常强烈的胡化倾向。唐朝的文化政策非常开明,在唐都长安,胡人的数量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当时流行的服饰、音乐、舞蹈、甚至文学作品,如词等,无一不受到胡文化的影响。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逐渐少数民族化,而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在与汉族不断的交流中与之融合,并逐渐汉化。
不止于此,西北各民族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出现了汉化、吐蕃化、回纥化三种倾向,其中汉化是主流,吐蕃化次之。
这是唐代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最直接的结果,促进了各民族共同进步,也奠定了今天各民族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格局。
唐,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处理好民族关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当时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依然不妨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汉民族先进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即使到了今天,唐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所采用的民族政策,仍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且值得后人继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萧君和.中华民族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3]王仲.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岑仲勉.隋唐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6]赵萍,续文辉.简明西藏地方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7]王尧.吐蕃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8]黄奋生.藏族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9]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0]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63.
[11]王承礼.渤海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2]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